近日,民革珠海市委员会通过调查发现,流行校园多年的校讯通(或称翼校通、家校通等),以其独大的市场地位和通讯霸权,成为了提高家校沟通成本、暗藏寻租空间的罪魁祸首。调查建议,全面清理并取消珠海市幼儿园和中小学传统校讯通等有偿业务,改成微信群等免费模式。那么,笔者不禁要问,校讯通是不是真的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呢? 众所周知,在通讯尚不发达的年代,家访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成了维系家校关系最常见、最"零距离"的方式。随着技术革新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今天家校联系的主力换成了看不见摸不着的"电波",让"拇指族""手机控"与老师、班主任形成了一种实时、动态、稳定的连接,应该说的确是一大进步。校讯通更是量身为家校定制,比如,从发送对象来说,既可以按需求分成特定的群组群发,也可以"一对一"地"点发";从发送时间来看,既可以实时发送,也可以预先设置好,定时发送。 这些优势,让校讯通在家校通讯市场中迅速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王国。同时,大量而稳定的客户群体,也让其安享其成。但是,不能与时俱进的校讯通,如今正遭遇着技术更新和新型商业模式的挑战,越来越举步维艰。在更具"质优价廉"优势的市场竞争对手面前,比如微信群等,一些学校不顾家长意愿,依旧采用校讯通作为主要的通讯方式,并附之以霸王条款,这就导致校讯通有时非但不能增加家校联系与沟通,反而造成了家长与学校的相互猜忌和不信任。此外,校讯通的技术只能允许使用相关运营商的手机号才能接收信息,导致许多家长不得不为此专门更换手机号码。当然,也有些地区会"送"一部手机给家长(前提是设定"最低消费",形成新的陷阱)以作"补偿"。如此拙劣的技术壁垒和捆绑销售,让不少家长怨声连连。 细数校讯通的"几宗罪",的确令人失望。那么,是不是它完全可以被取代了呢?笔者认为,目前还不能这样"一刀切"。至少,校讯通在近些年的家校沟通中已然形成了几大优势:一是权威性。学校将信息发布在微信群等其他媒介时,家长多以"聊天工具"视之,并不正眼相看,有时还怕打扰而设置信息过滤,根本就不看学校发来的信息。二是私密性。有建议说,直接使用微信群发布消息不是简单易行吗?但问题在于,有些家长不愿意彼此加好友,更不愿被其他人的群内信息打扰,他们更喜欢"一对一"的交流方式。就目前来说,又能群发,又能保证私密性的,只有校讯通。三是切换成本。如果立即停用校讯通,学校分门别类地建立各种"群"的苦衷暂且不说,信息有多少接收率也可以按下不表,仅从家长的角度看,很多时候是爷爷奶奶一辈在承担年轻父母的职责,难道他们还要去学习微信的操作?显然不太现实。 笔者认为,从当下教育的实境出发来看,校讯通可能还未到寿终正寝的时候。学校需要做的是,在充分考虑家长广泛诉求的基础上,重新与校讯通公司订立合约。比如,促使对方技术升级,去除技术壁垒,让不同类型的手机可以兼容;改变旧有的营利模式,不再将支付成本转嫁给家长,而是以营销广告等其他路径化解经营压力;开发新的产品和操作形式,使家校沟通的深度和广度再上一个台阶,而不局限在"信息通报"等浅表层次上。 几十年来,从家访到校讯通再到微信群,不管形式如何变化,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不能变。过于依赖现代化的东西,被利益遮蔽了双眼,缺少深度和有质量的交流,不是教育本义。校讯通的发展,路在脚下;这条路,套用狄更斯在《双城记》里的话语就是,既是提供更丰富的服务、搭建家校一体的通天大道,也是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的消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