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中国人对于吃就有着浓厚的兴趣。北京作为四朝古都对于吃的研究可以堪称为一个"绝"字,单说北京小吃其历史文化、制作工艺、色香味形不仅凝聚着北京人的智慧还透露出北京人对于吃的情感。 北京小吃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融汇了满、汉、蒙、回等各民族的饮食文化吸收其精华制作而成,这也体现出老北京人海纳百川的精神。其中最具有北京特色的就要算豆汁了,豆汁最早起源于辽国,是当地最为普遍的一种饮食,后来传入京城经过改良便成为现在咱们最熟悉的豆汁。豆汁营养丰富老少皆宜,其酸酸的味道是每位老北京人所不能忘怀的,俗话说:"喝不了豆汁的人便不是老北平人。"可见,北京人已经把喝豆汁作为了一种文化,吃出了感情。北京小吃不仅历史悠久其中的一些传奇故事更是让人回味无穷,最具有代表性的就要数"都一处"的烧麦了。相传乾隆十七年,这年除夕各个店铺都早早地关了张,然而黑夜中,只有李家酒店透出暗淡的光亮,依旧开张迎客做生意。这时,打店外进来了三个人,其中主人是个文人打扮,两个仆人手打纱灯,前后照着亮。他们被伙计热情地引上楼去吃酒。主人边呷酒吃菜,边问道:"这酒店叫什么名字?"伙计说:"店太小,还没有个名字。"这人看看周围的环境,很是感慨地说:"在这年关当头的时候,还没关店门的酒店,可着京都只有你们一处了吧,就叫"都一处"吧!"谁想,没过几日,忽然有一天,宫中派了十几个太监,给李家酒店送来了一块写着"都一处"的虎头牌匾。直到这时众人方知,除夕夜原来是乾隆帝雪夜微服私行,顺访李家小店。从此"都一处"这个名字便叫响京城,直到今天来吃的食客仍然是门庭若市,络绎不绝。 除了历史,北京小吃的精髓便在于制作上。北京小吃大体分为两种,一种为宫廷小吃一种为民间小吃,既可登大雅之堂,又可于寻常巷陌之中。但不管是民间还是宫廷,在制作上对于外形和颜色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北京小吃的色彩非常丰富,如翠绿色的榆钱糕、红彤彤的冰碗、黑色的芝麻凉糕、金黄色的焦圈等,真可谓是大饱了眼福的同时又享受了美食。除此之外,小吃的外形也很有讲究。聪明的老北京人总是会就近取材,如酷似耳朵形状的糖耳朵,外形像褡裢状的褡裢火烧,还有那驴打滚宛如真的有那么一头调皮的小驴在地上撒花生动有趣。也许北京人对吃太热爱了,居然也把吃当成了艺术品吃出了门道。冰糖葫芦便算是其中之一,它的制作手法简单而独特,不用复杂的煎炒烹炸,只需把山楂穿成串,然后在熬好的红糖里一蘸,嘿!一件漂亮的工艺品便完成了。而说起茶汤,虽然在外形上没有冰糖葫芦那么好看,但是它的吃法却是绝无仅有,吃茶汤是不能用勺的,而是要端起碗慢慢的沿着碗边转着喝,每到这时便会有一股浓郁的甜香扑鼻而来,伴随着这股香气流入口中便会有一种直入肠胃的快感慢慢的弥漫了周身。说道这不尽又让我想起了《都门竹枝词》中,关于"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的诗句来。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外国的一些洋快餐也逐渐涌入中国市场。我们并不能说这是坏事,吸收外国元素可以使我们的饮食多样化,同时也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但是我们不能一味的崇洋迷外,要有个度。现在的小孩大多数都知道麦当劳、肯德基,但很少知道北京小吃有的甚至没有听说过,这实在是令人感到惋惜。而现在的媒体对于北京小吃的宣传力度也很弱,打开电视机铺天盖地的洋快餐广告接踵而来,这无疑不让我们反思,我们的小吃到底怎么了?!从颜色到外形、从做工到口感、从手艺到技术我们那一样比洋快餐差了?可是面对洋快餐的排挤,我们的小吃正在逐渐被人冷落,甚至有的小吃已经失传,这无疑不使人痛心。 北京小吃作为老北京的"活化石"有着它漫长的历史岁月,在经历着几百年的洗礼最终它脱颖而出,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不单单是一种饮食文化,而是一种情,一种寄托着老北京人特有的乡土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