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赤星病的烟株病斑上再产生分生孢子,又由风雨传播,形成再次侵染。经过多次再侵染,使病害逐渐扩展流行(病菌可以侵染花梗、蒴果、侧枝和茎等任何部位,)。后期病原菌病潜伏于残组织内随病残体落入土壤越冬,又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那赤星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适当增施有机肥和饼肥,控制氮肥用量,加强田间管理,提高烟株抗病能力;合理密植:尤其是发病严重的地区,要求成株期不封行,连片面积适中,不要过大,避免病害一旦流行,难以控制;发病初期,也可用10%宝丽安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每7~10天一次,连续2~3次:或用30%大克力悬浮剂600~800倍液、或用47%保丰宁可湿性粉剂600—9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每亩50~75kg,每7~10天一次,共喷施2—3次,防治效果较好,下面来看看烟草赤星病有哪些特点吧? 赤星病菌主要以菌丝在遗落在田间的烟叶等病株残体上越冬或杂草上越冬。病残体上的分生孢子也可直接越冬,作为初侵染来源。 主要通过气流传播(越冬菌丝产生的分生孢子)。长距离传播主要靠气流和风力,雨水只能作短距离传播。种子和移栽的病烟苗可能是初侵染的次要来源。华致甫等研究表明,种子带菌率可达18%,种子表面,种子内部及胚乳中病菌均可能存活越冬。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种子和移栽苗也能成为田间初侵染源。病菌多从寄主气孔、伤口侵入,病部长出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烟株有明显的抗病阶段,幼苗期较抗病,叶片老化生理成熟期较感病。病菌发病适温25—30℃。若有12小时露水存在,12—20℃下,病菌就能完成侵入为害。温度适宜经48小时潜育显症,遇低温潜育期延长。雨日多、湿度大是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采收期遇雨常致赤星病大流行。移栽迟、晚熟、追肥过晚、施氮过多及暴风雨后发病较重。种植密度大、田间荫蔽、采收不及时发病重。 以上是本站小编介绍的烟草赤星病有哪些特点的内容,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多关于赤星病的知识,敬请继续浏览本网生物灾害安全小知识库中的内容,以便让种植户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