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市教委召开学校劳动教育视频会议,全面部署推动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按照会议部署,天津将着力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劳动教育体系,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明确各学段劳动教育重点,改进中小学劳动教育,加强职业学校劳动教育,强化普通高校劳动教育,实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有机衔接、一体化推进。(10月27日中国教育报)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只有亲身参加劳动,才能养成善良的心地和高尚的情操,才会变得敏感、温柔,才会热忱地对待周围事物"。也有教育专家指出,"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中培养起来的,关键是要使儿童从小就参加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劳动习惯,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中小学都会开设劳动课,学生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到附近的农村开展义务劳动。放学后或者节假日,学生会跟随父母从事田间劳动。不知从何时起,学校不再开设劳动课程,家庭也不再重视劳动教育。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有的家长用劳动代替惩罚,或者把"不劳动"作为奖励,劳动由此变了味,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轻视劳动,不愿劳动。 为改变这一现状,教育部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大中小学必修课。为落实这一举措,天津等地提出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劳动教育体系,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明确各学段的劳动教育重点,科学系统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品质。要想该政策有效落实,还需家庭的有效配合,否则很难收到实效。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学校里热爱劳动,打扫卫生、参加综合实践等都不在话下;回到家里,从不干家务,甚至连扫帚倒在地上都不愿弯腰捡起放好,更别说从事其他劳动了。在家长看来,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他们不愿易让孩子干家务、参加其他劳动,小学低年级学生家长甚至到学校帮助孩子做值日。 为此,学校在扎实开展劳动教育的同时,还要密切与家庭的联系,让劳动教育得到家庭的认可、支持:学校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学会放手,有效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彻底扭转用劳动代替惩罚、把不劳动作为奖励的错误做法;通过多种方式,让家长了解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从而配合开展相应的教育,共同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和劳动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