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好玩儿陈赫离婚事件之网友好忙好忙好忙


  陈赫离婚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掌握重要信息的"爆料方"、如饥似渴等待事情进展的群众以及各位当事人和他们的危机公关团队演绎着一场2015开年"大戏"。
  有人半调侃半认真的说,"咱们网友都是热心肠,先看完视频,然后去陈赫微博骂一通,再去张子萱微博骂一通,再去许婧微博安慰一下,然后再去文章姚笛那儿,还得安慰一下马伊琍,最后去邓超微博警示一下",可把大家给忙坏了!
  看起来,在这样一场网络时代的"偷窥大戏"里,被"窥视"者是"没有隐私的公众人物",殊不知,网友们自觉或不自觉的乐在其中时,自己的隐私也早已无处遁形。
  回忆一下,我们已经有多少个早上是这样开始的:睡眼朦胧地抓起手机,按下朋友圈的小红点,开始朝闻天下。有的点赞,有的回复,有的一笑而过,好像看过一沓奏折,完成了朱批"朕已阅"。这常常让人产生幻觉,微信好友动辄几百,让人自以为是社交达人,情商已直冲云霄,可实际呢?实际是懒得去探究"实际",这种幻觉带来的自大的幸福感已经足够度过这一日了。
  也许因为刷朋友圈、微博这样的社交网站就被戴上"偷窥"的帽子实在太过委屈了。的确,偷窥是这样被定义的:"在未经他人同意的情况下偷看他人的隐私",可是如果大家是自愿放到网上,请我们去看他的生活,我们又何罪之有呢?涅兹维奇在《我爱偷窥》一书中提到很多令人咋舌的例子:有博客成瘾的派美,有喜欢直播自己生活的贾斯汀,还有爱发布裸照的美丽。他们不满足于自己的生活,希望得到更多人的注目,甚至不惜暴露无遗,以至于终有一天被现实中的人认出来而产生巨大的困扰。
  他们宁愿冒着这些风险,也要将隐私暴露给网络间的看客,这究竟是为什么?
  涅兹维奇正试图解释我们的疑问,为何我们爱上自我暴露和窥视他人。
  我们任由网络浪潮带领我们东飘西荡,想知道每个人的一切,又想确定每个人都知道我们自己的一切。我们用别人的生活来填补自己的空白,同时又把自己的隐私拱手让人,完成了愉快又空洞的社会交换。"人们更在乎联结感,甚于隐私权",作者涅兹维奇的总结甚是精辟,社交网络和所有窥视机制都一样,易于使用又令人上瘾——谁不想只按个键就可以"交朋友"?交朋友也变成了快餐?在公园被公寓所取代的年代,越来越少的人知道邻居是谁,我们希望与同类联结的渴望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
  我们暴露自己想让他人看到的、也许他人会感兴趣的隐私,看到的也是他人选择让我们看到的一面,我们主动却又被动地提供隐私,同时主动却也被动地窥视他人,整个过程觥筹交错,不胜喧嚣,却又无比孤独。
  这是一个喜欢偷窥他人,以及被他人偷窥的时代。而这应接不暇的窥视也正应了莎士比亚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也许我们该重新审视暴露与窥视,透过重重迷雾寻回自我,丰富它,然后去与其他丰富的人建立真正的联结。自我是一个深渊,当我们能够安之若素、自得其乐的时候,"暴露癖"与"偷窥癖"也就不治而愈了。看待陈赫离婚这种事情也就多了分客观和理智。
  "世图心理",用心灵感受世界
  但愿可以在浮躁的生活中,还你一抹静谧的悦读时光。
  微信号:wpc_psy
  新浪微博:@世界图书北京心理学编辑部
网站目录投稿:忆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