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东征发生的时间:周公见叛乱扩大,情势严重,深感"邦之安危,惟兹东土",乃决定亲率大军东征,一面作《大诰》以诛叛之义,昭告天下,呼吁各地诸侯兴兵讨逆。 周公东征发生的时间 据史载周公东征三年(成王一至三年,公元前1115年~前1113年)始将叛乱扑灭。至征讨情形,因史料缺乏难以详考,但由于叛乱范围之广大,与作战时期之长,可证此一东征乃颇为艰苦之斗争,与武王伐纣时一鼓作气即告胜利结束者,大不相同。 在周公东征期间,留守镐京负责处理后方政务者,为召公奭,故《史记?燕召公世家》有"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之记载。 战后措施?周公居东三年,虽已将殷族叛乱敉平,但以殷商六百余年来,在中原增殖发展,人口众多,分布范围广大,尤其山东及徐淮各地,均为夷族聚居之所,潜力尚强。其如何加以镇抚与消灭乱源,以及如何使中原安定,为当时周公最主要之课题。周公乃依据当时之政治情势,与根据武王指示之遗策,陆续作下列诸措施: (一)以殷都及畿辅之地,封文王少子康叔,国号曰卫,都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以镇抚该区之殷人。 (二)封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宋,以存殷祀,使安抚商丘一带之殷民。 (三)封周公之子伯禽于奄,国号曰鲁,都于曲阜(今山东省曲阜县),封太公(或说太公之子丁公)于齐,都于营丘(今山东临淄县),分别镇抚该区内殷民。此两地均为殷商在东方之重要根据地,即所谓"少皞之墟",故特使太公与周公之子屯兵镇抚之。 (四)封武王子叔虞于唐,国号曰晋,都于今之山西省翼城县(后迁曲沃)。封叔度之后于蔡,都于今河南省之上蔡县。前者为有夏之墟,可由黄河以北通达殷卫,后者在宋之南侧,可与齐鲁相呼应,对商丘形成包围之态势。 (五)营东都于洛邑,称为"成周",以为连络中原新封诸侯之政治中心。并将殷畿内顽民迁至此地,以分散其势力。 以上各项措施,实即执行武王之国防遗策。其主要之着眼,其一在隔离分散殷人之势力,并分封得力宗亲于重要地点屯兵驻守之。其二为经营东都洛邑,以为指挥东方诸侯与连络之中心。此两种处置,实为当时国防军事上正确之着眼,亦正显示周公军事识见之卓越。在上项措施下,山东、河北及河南之殷民,已分为鲁、卫、宋、洛邑四大部分,其中除宋系由殷裔微子统治外,余均由周人直接统辖。鲁得殷民六族,卫得殷民七族,殷畿顽民则另迁洛邑管制。洛邑既成,则为镇抚中原之中心,周室在中原之势力乃告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