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被问这样的问题: 想做运营怎么入行 BAT和创业公司选哪个 目前工作是否适合自己 我该不该跳槽 担心自己没成长怎么办 这些是不同阶段的运营在职业发展上遇到的问题。本文就聊这个,先明确几点: 1.讨论什么 根据个人经历,总结运营职业发展的几个阶段,以及遇到的问题和建议。 2.不讨论什么 每人情况不同,不给具体决策结果;不讨论运营业务;不讨论非运营的职业问题。 3.适用人群 涵盖从业0-10年的运营,但0-5岁看起来收获更大。 第一阶段:新手期(0-2岁) 1.现状: 准备找工作或从业两年内的新人 对运营的概念、分工和前景没有认知 兴趣属性最强的阶段 2.达成技能 上级不仅负责指定目标和规划运营策略,还要手把手指导执行落地。 3.问题: 靠谱的运营工作怎么找 面对工作无从下手 没有理想的上级做指导 运营在团队中的地位低 重复和杂乱的工作内容 怎么衡量运营价值 担心运营没有前景 薪水低于团队其他角色 4.故事 大学毕业后我在中关村做销售,总感觉不适合自己,但又不知道能干什么。只记得当时很羡慕那种全身名牌,每天在咖啡厅就能搞定项目的Top Sales。心想如果自己能做到这种高度,那该多好。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迷上了泡论坛,每天都会尽力发一些好玩的帖子,和大家互动。慢慢我变成了论坛里的名人,我的帖子每次都有很多人看,在论坛上也有一定的权威,有我在就没人敢吵架。后来我做了自己的论坛,一年后有了10W注册用户,让我非常有成就感。 但我突然感到迷茫。因为草根出身,导致自己没有知识储备,不知论坛接下来该怎么走,甚至怀疑每天花费这么多时间做这事是否值得。所以我决定去互联网公司工作,去学习成熟的产品运营方法。 当时我已经工作一年多,转行意味着从头开始,但我还是很坚决的辞职了。可惜结果不随人愿,当时投了很多份简历,但连面试机会都没得到。我非常沮丧,也更迷茫,只能无奈暂时放弃找工作,开始和朋友一起做社区。 折腾两年后又失败了,但凭借这样的经历在派代网求得了一份工作。创业团队人少,不会区分内容、用户、活动这样的方向,全部由一个人负责,甚至有一个模块的产品也是我做出来的。在派代这玩命的两年,我完成了运营入门,也借此经历跳槽到了百度。 5.建议: ①避免不必要的顾虑,尽快入行 实践是最重要的,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中学习,胜过看书、看文章、听分享。就像你看过100部战争电影,也没办法去前线打仗。所以,先别计较公司和职位,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就可以了,尽快先迈出第一步。 以我的故事为例,虽然我入行的过程费尽周折,但是之后的发展还是很快的。比起校招进BAT的名牌大学毕业生,我的起点不能再低,所以我的案例更有说服力。 只是条件越优越的年轻人,选择越多,考虑的因素越多,聪明反被聪明误。未来的事情谁也说不准,不会因为当前考虑的周全,就能得出最佳答案。尽管选择别犹豫,因为没有哪个选择是完全错误的,在哪里工作都会让你学到很多,况且选择也并非不可逆,实在不合适还可以跳槽。 多次被问到「怎么入行」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少数朋友是在谋求捷径。他们觉得做这个决策,就像学生时代做题一样,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就会战无不胜。可惜现实并非如此,人生路只能靠自己杀出来。 ②不要忽视身边的每一件小事 运营新人的工作内容肯定基础,且很杂。有的朋友就觉得枯燥无聊,担心每天做这样的事学不到东西,对今后的职业发展不利,时间一长就不免迷茫。 千万别小看这个环节,这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和技能积累的阶段,就像建大楼之前的打地基。在各方向都涉及,是对自己运营知识体系的填充,只有真正做过,才知道怎么能做好、哪里容易出问题、关键环节是什么。即使只负责其中一部分,了解其他方面也可以辅助决策,甚至以后负责整体项目时,更需要对每个领域都有所了解。 所以,不要计较新手阶段工作内容的基础和杂乱,认真的做好每一件事,并且分析事情背后的逻辑、寻找可以优化提升的空间、总结规律和技巧,这些都会变成有用的经验。 ③别认为运营的地位低 有朋友认为,运营在团队里的地位低,尤其不如「改变世界」的产品经理。这个看法非常片面,我甚至觉得李开复、马化腾、周鸿祎这样的大佬们不应该夸大这个概念,可能会误导很多年轻人。 刚入行的产品经理每天做的事情是很细节的非重要需求,有时甚至就是填坑。好容易涉及到核心功能,自己也不能拍板,往往最后结论还是上级的主意,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好像没出现过。这么说是希望告诉大家,无论产品还是运营,在新人阶段都无法避免这样杂乱和基础的环节,别盲目崇拜产品经理的光环,现实并不是那样的。 不过团队中各个角色的话语权确实不同,这个和公司基因有关系。百度重技术,阿里重运营,腾讯重产品,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这点很难改变,选择了公司就相当于选择了相应的环境。努力去接受和适应,尽量发挥自身最大价值就行。 ④即使公司不够好,也不影响自身发展 如果担心公司或项目不好,导致自己没有学习机会,这大可不必。这样的烦恼还是交给老板吧,这不是新人该关心的事。 从某个角度说,参与过一个失败的项目反而是庆幸的,因为你知道一个项目是怎么死掉的,在这个过程中的感受和经验,是非常有价值的。如果你所在的项目很成功,从你的视角来看,可能每个决策都无比正确,就好像这是「本来就该发生的」。但是决策的过程和老板的视野是你完全感受不到的。 当你独立负责项目或创业时,会发现成功经验没用。因为当时的成功需要很多前提条件,而这些前提条件不会再次复现。 当然,参与一个好项目、加入一个好团队、拱进一个风口行业是好事,成功几率会大很多,也是一个很好的跳板。这段只是想表达,如果你身处不好的环境,也不用担心学不到东西。 ④不管BAT还是创业公司,适合自己最重要 对新人来说,大公司和创业公司哪个对职业发展更有利,这个问题我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看法。 我在创业公司时,认为新人加入一个理想化、打鸡血、不强调分工和流程、谁行谁上的环境里,可以学到更多东西,综合能力更强,毕竟是打过硬仗的。 我在百度时,看着那些出色的校招同事,我又觉得毕业后进入大公司接受系统化的培养,学习成熟的方法论,也是非常好的选择,这样可以迅速的到达一个高度。虽然只在大公司混的年轻人没见过世面,适应性也差一些,但可以通过跳槽弥补,也没问题。 所以结论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假设你没有超强的创业欲望,且有机会加入到大公司,不介意体制庞大而带来的问题,那就选择大公司。 假设大公司进不去,也可以选择创业公司。三年之后,你的发展不一定会差,没必要因此有过多的担心。 假设你既希望有创业公司的感觉、空间和梦想,又有大公司的待遇、面子和背书,我只能劝你现实一些。胸大和腿长很多时候不会同时出现在一个女孩身上。 第二阶段:困惑期(3-5岁) 1.现状 团队的中流砥柱 上级的重点培养对象 新人的榜样 还在一线做执行工作 不带团队 独立负责一个方向 2.达成技能 在上级明确方向、协助指定目标和组建团队的基础上,独立规划运营策略并负责执行落地,为最终结果负责。 3.问题 还在做执行层面的工作 没有一技之长,没有亮点 不知道自己更适合做什么 还未参与团队管理的 对未来前景感到迷茫 4.故事 我负责百度知道的用户运营,主要是管理和激励核心用户。入职后,我发现之前的运营不在乎用户,不重视反馈的问题,导致用户对官方的信任度和支持度降低。所以我告诉那一千个核心用户,有问题尽管找我,每条信息我都会回复,所有问题尽力解决。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基本上我都同时与二十多个用户沟通,晚上也一样。 从工作方法上说,这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但这向用户表达了官方的负责态度,让用户仍旧给予我们更多的支持。除此之外,还通过产品、活动的运营措施去激励。希望通过几个运营手段的组合拳,提升用户的活跃度。 在此后近半年的时间里,我都沉浸在上述的这些事里,被小项目、日常沟通和投诉反馈所包围,时间长了也开始疲惫。现在回想当时的情况,也看不出自己做这些事的价值在哪,也不清楚是不是自己的特长,进入了困惑期。 进入百度第二年,我被调去探索新方向,人力和资源上都有很好的支持。半年后「作业帮」项目组成立了,开发了独立APP。我从团队leader调整为冲在一线的干将。虽然仍会参与决策并被委以重任,但每件事只能靠自己落地执行,没有团队协助。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关注点从用户运营扩展到APP的整体运营,扩展到整个教育行业。 5.建议 ①尽可能的去提高视角 在上面的故事里,「作业帮」立项之前的调研让我收获很大。我们详细的分析了市场、竞品和用户需求,虽然自己当时的职位和视角不够高,但我仍然尽量去站在这个高度去思考和验证问题,去设想如果自己是老板该怎么做决策。 虽然自己的想法不一定被最终采纳,但重要的是得到了真刀真枪的实战经验。所以建议大家在平时的工作中,首先要做好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然后再多去关注这些事背后的逻辑,上级要求做这些事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这样努力提升自己的视角和大局观,也帮助自己很好的了解项目全局,是进步所需的必要条件,尤其针对已经从业3-5年的朋友。 ②在一个公司至少做2年 项目是有完整周期的,调研、立项、开发、上线、开始运营,再迭代优化。虽然互联网是快字当先,但完整的项目周期其实并不算短。当你加入项目时,可能处于某个中间环节,可能没办法宏观的感受项目全貌,接收到的信息量小,直观感受会很片面。比如,你和某人共同生活三天,就让你评价他的为人,是不靠谱的。 所以建议在一个公司尽量多待一些时间,从我的经验看,两年为宜。否则你会发现,经历时间过短的项目,你甚至无法写一个回顾和总结,因为缺失的信息太多,很多逻辑关系补不上。更重要的是,经验这个东西很多时候是感性的,是要投身进去经历感受,才能有收获,以后才能靠这些「直觉」去判断去决策。 除此之外,经常跳槽还会让自己陷入困惑。短时间内做了很多不同的事,却发现不知道哪一件是自己擅长的,是自己喜欢的。正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感受和印证,所以才导致迷失困惑,不知道未来该往哪里走。 ③找到自身价值,培养一技之长 在这个阶段的运营同学,已经完成入门阶段,并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所以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找到自己的价值,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这里的特长是指在某方面能力突出,是一个人的亮点,是在别人眼中的标签。 对于公司来讲,对一名员工委以重任,需要有给力的理由。互联网公司不会因为你从业时间长而给你更好的职位和更好的薪水,而是希望利用你的特长。你可以是特别擅长沟通合作、人脉广泛的商务人才,也可以是嗅觉敏锐、文字优美的内容型人才,还可以是善于笼络人才、规划方向的管理型人才,只要你有自己的特长,不是平庸的人,就一定会找到自己的位置。 抛开公司职位来说,这个阶段也需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需要明确的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做什么、机会在哪里,再努力去突破这个方向。这可能是自己未来5年的发展方向,其实也是自己的特长。 ④增加跨行业交流 与传统行业不同,互联网行业大多数情况没有成熟的模式去借鉴,大家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向前跑。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谁也不敢肯定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是唯一合理的,所以需要多和朋友交流、互换思路、碰撞火花。 这里的交流,不应只局限于同行业和同类型产品,可以更多的跨行业去交流。由于都要与人打交道,所以传统零售行业的思路对你会更有帮助。毕竟互联网人平时接触很多,信息重合度已经很高了,多接触一些与自己行业差异化很大的朋友,会更受益。 另外还需要注意交流对象的层次,最理想的情况是比自己高一些,这样自己的收获会更大。如果你与比自己层次还低的人交流,那肯定是对方更受益;如果你与和自己层次相当的人交流,可能只会停留在信息互换的基础上,对方视角很可能与你类似。所以,如果是希望学习到更多知识,对象还是要挑的。 交朋友这事很有趣,不应过分功利,但也要尽量双赢。你去跟胡同口晒太阳的大妈闲聊天,她会热情的跟你聊半个小时,根本原因是大妈本来也是在打发时间。在职场上就不一样了,层次越高的人时间越宝贵,想和他沟通就会越难。技巧不敢说,交朋友之前至少给对方一个理由吧。 ⑤多读好书 读书和交朋友的出发点一样,不能只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闷头干活,而是需要开拓视野,接收更多的思想碰撞。 尽量多去读一些好书。别只读与互联网有关的书,别读畅销的鸡汤文,别读普通的小说,我觉得这些都是浪费时间。多读和历史人文有关的书,别担心枯燥和难懂,现在的很多热门图书早已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的书除了能开拓视野,能真的给你启发。读书带来的好处是一点一滴的知识积累,是通过触类旁通的形式反射到工作效果上。 第三阶段:转型期(6-10岁) 1.现状 带团队 较高的薪水和职位 大公司中层或小公司高层 年龄偏大 不在一线做执行工作 2.达成技能 在上级明确方向的基础上,独立指定目标、运营策略和组建团队,并保证最终效果。 3.问题 出现晋升天花板 因年龄问题面临转型 家庭负担加重 4.故事 在32岁那年我从百度离职,当时我儿子一岁半。经历过创业公司和百度之后,我希望去一家高速发展的公司,但考虑到家庭原因,还对公司稳定性和薪水也有要求,所以美团是一个非常完美的选择。 我所在的猫眼电影属于泛娱乐领域,身边的同事都非常年轻,而且新潮和有趣,尽管我还能跟得上他们的节奏,但客观来讲我和同事们的年龄差距已经很大了。虽然我从没做过职业规划,但不用动脑子也能发现自己在互联网行业做不了几年了,毕竟这是吃青春饭的。 我的解决办法是,更快的向传统行业靠拢,在线上和线下结合的领域寻求一条职业发展路径。庆幸的是,我所在的正是一个O2O产品,公司里相当比例的员工都有很强的行业属性,真正纯互联网人才占比有限。可以利用现有平台,学习行业知识、积累人脉,为后20年的职业生涯做准备。 5.建议 ①关注传统行业,为转型做准备 作为一个只在互联网行业工作过的人来说,传统行业是陌生的,做好一个实体相对更复杂。根据目前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以后互联网的角色更像服务与用户沟通的渠道,而背后真正有价值的是传统行业的服务提供方,纯粹玩线上产品的年代会过去。 在这个模式里,互联网的人才依然非常有价值,这是传统行业稀缺的。但更有价值的将是能把两个行业更好结合的人,从这个角度说,就进入到一个不再吃青春饭的行业,解决了年龄偏大的问题。我认为这将是老去一代的互联网人比较好的选择,或许能将事业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②团队管理变得更重要 与上一阶段最本质的差异化是,这个阶段运营人员已经脱离一线执行工作,重心转向团队管理,要求具备这些能力: 搞定团队组建、管理和激励等问题 有能力为团队做决策 可以处理撕逼吵架、辞退员工、打低绩效等棘手问题 有足够胸怀去包容各类同事 敢于承担风险和承受压力 把自己摆在一个决策者的位置上,积极参与决策,同时关注决策后的进程,以及接下来应对的方案。 ③打造个人影响力 即使现在信息流通已经非常顺畅,但在不同圈子还有信息不同步的情况。在这个阶段,不仅要做到自己能力出色,还应该让更多人知道,这就是个人品牌和影响力。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帮助你带来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更多的话语权,更大的支持。 原则当然是不吹嘘不夸大,在适合的渠道以合适的方式展现自己真实的情况,解决的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不是满足个人虚荣心。抱着这个原则去做,就不会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