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老板赚钱不易但花钱很"果敢" 我先前在新浪地方站做过美食频道,了解做这个行业的人: 首先,特别忙,每天琐碎的事一大堆,疲于应付各种事务; 其次,压力大,按天计算现金流,每天都要盯着进账; 再次,行业洗牌率高。你进来之后,如果能撑六个月,现金流稳定,那你就能活得不错。如果不行,可能三个月,最快一两个月,可能就要关店离场。 还有,其实餐饮行业门槛很高(很多人总以为餐饮业门槛低、好干,这是最大误区)。比如,哪怕你在三四线城市,开家100平米左右的大盘鸡店,没有个三十万、五十万,基本上很难开起来。因为要选址,要交房租,要装修,要采购一堆东西,而且仅是开始,并不保证你真的有客人,能活下去。 餐饮行业,每天都有很多人进来,很多人"死掉"。但无论"活着"还是"死掉",都把钱留在了这个行业。老板们每天都是紧绷的神经,关注行业动态和琢磨经营,不敢懈怠。 我听一个老板说过他参加国内某成功学培训的经历,两天的培训课程,要到28万。我问他有什么收获? 他说:"有,我觉得格局好像提高了一点。" 我听了很无语。在我看来,对于靠一盘一碗端出来的餐饮业来说,花28万听两天课,不是格局,简直是割肉!可问题是这些老板竟然愿意花。 夯实内容 转变"低调" 我们一个月很快就实现了发展1000个餐饮老板用户的目标。用的是最笨的办法:从手机通讯录里,一个一个地加老板们微信,然后把文章发过去,进而获得一批忠实的种子用户。 有很多餐饮老板的朋友圈大多也是餐饮老板。如果你的内容好,被转发,它就会网状传播。所以,我一直觉得自媒体最好的增粉手段,就是靠内容本身的自传播。 餐饮老板是一帮低调生长的群体。第一年我们做的时候,这些老板并不怎么说话,他们只是默默地看,看完之后觉得不错就转发朋友圈。 随着用户每天看内参的文章,用户对内容的口味,被我们拔高起来,开始主动跟你交流自己的观点,我们的评论区每天都是满的,甚至每天都有固定的用户像上班打卡一样第一时间来发表评论。 所以,我觉得做行业垂直自媒体,靠一个人是不可能做好的,你一个人的成长,怎么能应付一群人的成长?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靠团队,大家群策群力,依靠团队做好内容,才有可能满足这个行业用户品位的不断提高。 1不做中间派,建立第一人称的肯定式表达 传统的媒体特别喜欢用"据谁说",这种表达很怪异,是在抛开责任,对和错都是别人的。但我们希望换一种,我是一个人,你是一个人,两个人坐在一起对话,我告诉你,说得对不对,你自己判断。即便是错了也不怕,我再改过来。 我们的内容风格主张两个极端,要么是赤裸裸的干货,要么是湿漉漉的情怀故事,绝不要毫无特点的中间派。 2、以实用、有用为主,侧重行业趋势、案例、操作手册等 有用的东西最实在。我们希望用户看完之后,拿着就能用,有冲动去试一试。我们不太倾向于做一些只是说说而已的东西,比如纯告知类型的资讯。 3、占领早起的5分钟,培养阅读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可怕的。 餐饮行业的老板,一般都在9点左右上班,然后开晨会,10点准备开门营业。一般情况下,老板9点到店召开全员例会。那么,老板开会讲什么?他们一般希望分享自己的一些经验、心得、看法,提升士气。于是,我们希望我们的内容可以成为他分享的一部分素材。 那么,如何围绕着5分钟做"文章",其实是有一些技巧的: 文章不能太长, 1500字左右, 3000字基本上从来不发; 段落细分,每段不要超过7行,尽可能在4-5行。这样做的好处是,用户一小段一小段地看下去,特别有成就感,阅读体验轻松。 4、你只负责好好写字,我负责赚钱养你 我们是一个财经属性的行业媒体,文本表达的专业性非常重要。所以,我们非常看重传统平面媒体对文本的系统训练和功力积累,所以20多位内容团队人员,多来自传统纸媒。 我们有7个人的编委会,为文章打分,评定奖惩。而且,目前内容团队人员多集中在80-85后,他们有一定积淀,更能跟老板对话。 最最重要的是,我们希望做内容的人就去专注做内容,我们的口号是,要么就在你的世界里疯狂,要么就安安静静的做一个美男子(女子)就好了。就是说,你有状态,你就专注地去干。没有,你就去休息,调整好了再干。 总之,我们强调专注内容品质,与经营相关的东西,做内容的人都无需考虑。所谓"你只管好好写字,我负责赚钱养你。" 先做高品质高附加值服务产品 关于电商和商业模式,我一直主张,要做就做有标杆意义的、高品质高附加值服务产品。你单纯卖一些零碎的东西,这个东西的价值本来就小,利润空间又低,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所以,目前,我们主要集中在三大块:教育培训、互联网金融和供应链电商。 4月份,我们跟中欧商业评论合作开了一个班,报名的有200多人,我们只挑选了30人,我们希望为餐饮业提供一个"殿堂级"的高品质学习场景产品。 互联网金融方面,我们与国内领先的P2P金融平台合作,联手推出了第一款餐饮行业垂直类债权金融产品"大食贷",解决扩张餐企过去贷款难、融资慢、成本高等痛点。 供应链电商,是我们想象空间最大的。我们的用户分层特别明显,有国内一二线的大牌餐饮,也有40% 是创业的、创新型的,比如黄太吉,还有20%是供应商,就为整个餐饮提供服务产品的,比如食材供应、餐厅设备、系统软件、设计服务等等。 我们觉得,这20%恰恰是我们可以深度挖掘的一群用户。所以,接下来,我们会有一支团队专门去干一件事情——评测。选出标准化的供应商产品,比如POSS机前十名,SAAS系统前十名,食材牛肉前十名,对接给用户。 取舍 作为创业者,如何把握好这种"做"与"不做"的取舍,我有两句粗俗的话:1、将军赶路,不追小兔;2、保持节奏,不招猫逗狗。 你一定要知道大路在哪?当目标明确,你就要像将军赶路一样往前跑,千万不要在半路上,跑到一条小路上,抓几支兔子回来烧了吃了。最后你发现,你还在原地踏步,甚至已掉队了。 无关紧要、无关痛痒的事千万不要干,你要干,就要直击痛点,锁定目标,像狼一样咬死了,狠狠的。很多创业项目热热闹闹最后死掉,就是因为看似什么都干了,但其实没什么价值。 我们是内容的受益者。我们很清楚最初的那批用户是凭什么关注我们的,我们也知道后来的用户为什么愿意跟我们发生连接。 内容是我们从0到1的重要支撑,没有内容1这个入口,后面的教育培训、互联网金融、供应链电商等等一切都会花费更高的成本来实现运营,甚至不可能落地。 做好自己 埋头狂奔 过去三年,我们发现,每一次我们内心假设一个目标,但每次都会被现实超越。比如,一开始,我们只要有1000个粉丝就够了,但结果一个月,就2000多粉丝。 我们原来只想收入比我们上班强就好了,结果我们还拿到了融资。现在想想,当时那个格局真是太小了。 所以,有时候设一些你想象中的目标,没有意义,还不如你就瞅准方向,不跑偏,然后埋头狂奔做好自己,去疯跑就可以了。 两年前,我在天使轮投资路演时的题目是"一个蝌蚪级公司的天鹅梦"。今天我在A轮融资发布会的题目依旧比较粗糙,叫"一个青蛙级公司的天鹅梦" 。 怕死 从不会让自己离死亡很近 其实自己每一天想的都是如何活下去。一个创业者最难的是,马上就要死了,但是后来又活过来了。 2B生意,是在SB和NB之间走钢丝的活儿,路窄,对手少,没全民认知,但非常考验定力和技艺。 我比较幸运,因为怕死,所以不会让自己离死亡很近,这是看似保守主义的自我保护吧。 至今我觉得,创业不应该是一个赌局,而更应该是一种享受或体验,是生活的一大部分。既然如此,就不要让自己被苦逼,不要违背自己的内心,简单专注地去干心甘情愿的事。 创业者的内心需要很强大,当其他人大家都失望迷茫的时候,你需要"保持希望"。 焦虑是你自己相信,别人不相信,然后你很在意别人的看法,这个时候,自己就会很焦虑。 其实你仔细想一想,原本这件事你是相信的,这是最重要的。只要你自己相信的,你就可以貌似变得很强大。但假如你特别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那可能对你是一种打击,尤其是早期,别人各种打击。但幸好我是水瓶座,我不太会受别人影响,水瓶座是比较自我的一个星座。 我们过去看很多创业故事,他们宣扬的一个价值观就是坚持。就是坚持到底一定是胜利,尤其像马云的名言,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我觉得,这有的时候挺扯的。 创业这条路,一定不是一条苦逼的路。假如你去做一件事情,你一开始就会特别苦逼。你觉得这事做得特别不舒服,你就应该停下来想一想这件事能不能干,值不值得干?我觉得不要违背自己内心的感受。 还有很多人创业,把自己的项目当孩子养,哪怕这孩子长坏了,也舍不得扔。这也挺扯,这项目明明坏了还不扔吗? 所以我说,不要把项目当孩子养,要当猪养,把它养的白白胖胖的,它要瘦了,我们就把它扔掉,它要白白胖胖,能有个好价钱,大家都能吃肉,是不是超级现实主义? 最后,我很怕死,所以常常会做最坏的打算,也就是不断在心里训练接受最差的结果,甚至考虑最差的结果来临时我该如何体面地自嘲或调侃,而不至于陷入到难堪的场景里。久而久之,反倒貌似乐观起来,反正大不了最差。 做决策就是快速试错 决策,会面临很多向左走、向右走的东西,做什么不做什么。当不知道选1或2的时候,其实选哪个都一样。我要考虑的是能不能不选,如果必须要选择那就任选一个,然后快速短时间去试错,用结果来证明,不行就赶紧换跑道。 创业者一定要想到最坏的情况。反正我经常这样想,最坏的情况,假如我一分钱不赚,我能撑多长时间?有很多创业者,没有危机感,或者没有这种倒计时的概念。所以突然有一天,就挂掉了,死的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