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对设计来说这三个问题需要改进一下


  如今UI市场已经是90后的天下了,他们都很重视设计,也很努力,但在具体工作中,本文作者也发现了几个他们共有的问题。
  因为开始接触UI设计师的招聘,看到今年UI市场一个明显的变化:90后已经彻底是设计师的主力,95后设计师大量的走入市场,最多简历的是三年左右工作经验的设计师。
  他们都很重视设计,有大量的私下练习,包括面试聊天的时候, 不少设计师直接表达想找一个重设计的公司,我们也招了几个。他们进来之后,都在很努力的进步,把图做的更好看,把视觉表现做到极致。
  但是,我发现了一些共有的问题:
  一、设计的偏科
  我们招了一个设计师,主做移动界面,UI界面说实话真的不错,无论是整体风格、还是界面细节都挺让我们满意的。
  但是有次让他做公司的官网设计,设计的效果就一言难尽了,首先是banner图的设计粗糙,然后是界面各个功能元素的设计基本上几年前的风格(有点类似如下效果)。
  平面和手绘强点的设计师的呢,给我的UI界面明显的临摹竞品,借鉴很正常,但问题在于并没有理解为什么别人要这么设计的,很多我们功能点我们已经不太一样,却觉得他们的设计好看,强行借用。
  设计师专于一项好像没有什么大问题,专业做精嘛,但是市场的需求并不是这样的。
  我从组织的变化说起,很多公司大的设计部门被削弱或者解散,将设计师分散到各个独立的产品团队,设计师和产品研发一样,由原来的在大中心部门(或职能部门)支援的工作方式变为与独立的产品团队绑在一起,而大量的独立产品团队并不大,配备的设计师一般也就一到两个人。
  这就直接带来一个很重要的结果:原来的大的设计团队里分工很细的UI岗、平面岗、网页岗、营销设计岗,每个设计师独立支撑一类设计的局面发生变化,现在设计师需要支援产品团队的所有工作,从产品的UI、运营的海报、banner、活动专题、平面的品牌VI甚至到线下的宣传物料,都需要设计师的参与。
  而这种组织的变化,对设计师来讲需要不仅仅的是设计能力的纵向深挖,更是横向的扩充。我们不能招了一个UI设计师,最后发现:平面物料需要外包、logo设计需要外包、卡通形象设计需要外包、海报设计都需要外包。
  因此,对于有较强的偏科的设计师,这一点是非常需要弥补的。设计师在做练习和项目设计的时候,多进行不同种类的设计,多主动参与更多的设计类别,这个很有必要。
  对于小团队来讲,我们需要能独当一面的设计师,希望设计师能把设计这块给承担起来。
  二、设计不错,但没有深挖设计的价值
  这几年在产品上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业务化、数据化,以业务数据为导向的产品设计驱动着产品从最高ROI的方向发展。几年前大家谈论的是情怀、是设计感,Android的设计风格变了、苹果的设计调整、锤子一个图标的设计能讲半小时;现在我们谈论的更多的是转化、是分享,是设计怎么驱动产品的目标。
  以前大家吐槽中国产品设计的low,要做有情怀有逼格的产品,现在大家关心的是产品如何裂变,如何传播,如何黑客增长。
  市场在变,但很多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并没有变化。
  以广告设计为例,如下图①②③是三种常见的广告设计方向:
  第①种以平铺直述内容为主,将重要的的内容以大文字、亮眼的描述设计呈现。
  第②种是使用视觉手段,强调设计的技法(在排版、结构、颜色的搭配上的用力),将内容呈现的有逼格,有品质。
  第③种是创意设计,吸引眼球。(以上三种只是设计方向,不讨论设计风格)
  第③种设计当然是所有设计师和企业希望的,但问题在于创意设计门槛非常高,市面上90%的设计师在做创意设计的时候达不到创意设计刷屏的要求,而做不好反而容易造成广告理解困难和广告品质的降低。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设计师倾向于做第②种设计方向,从设计的排版、结构、颜色入手,从视觉的技法上入手,为什么呢?第①种有点烂大街,而且平铺直述的表达,表现不了设计的功力;第③种门槛太高,因此从设计师会很自然的从设计好看、视觉设计精美的角度出发,这种权衡之后,就会选择第②种。
  但是这种真的会有问题,为什么呢?
  我们先探讨下广告的目的,一般广告目的有四种:告知、说服、提醒、强化。
  告知:让更多的用户知道我们是干什么的,有什么特点。
  说服:说服用户购买或者产生下一步动作。
  提醒:提醒用户关注我们,提醒用户再次买东西的时候还来我们这。
  强化:强化用户对品牌和产品的认知,深度占领用户心智。
  通过设计技法带来的视觉表现,对于广告的"强化"目的,的确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形象的塑造,通过视觉表现占领用户心智。
  但是我们现在关注最多的是业务数据,也就是集中在"说服"的广告目的上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在这种目的下,第②种海报方向的最大的问题在于:用户并不能在很快的找到广告的核心内容,用户需要更多的信息,他们对广告的理解门槛远不如第一种平铺直述。产品理解门槛的增加,转发数据自然会降低。
  之前我么改UI时候有一件小事:之前有做针对三线城市街边小店的线上后台产品,他们的年龄结构基本上在35-55岁之间,基本上都没有读过大学,看起来大部分是那种中年油腻男的形象。有次客服给我反馈一个问题,她说好几个用户说在PC后台资料填写页面里找不到保存按钮,我们当时的提交按钮长这样:
  其实这个按钮色块在整个页面中很显眼,但是他们就是意识不到整个扁平的色块是个按钮,后台我们把整个改了下,改成如下这样,带点立体效果有点偏几年前的那种按钮设计,之后找不到按钮的问题就再也没人提了。
  这只是从UI的一个很小的点说起,从总体UI设计整体来讲,我希望设计能更多的在页面交互、使用逻辑上来思考,怎样带动用户点击和下一步操作,怎么保证页面内容的对用户的友好舒适,怎样中和商业内容和产品体验在页面呈现上的平衡。
  设计的时候,无论广告也好、UI也好,我们需要考虑设计的用途、目的、受众再来考虑设计的呈现形态。不同的人群和业务目标,设计方向会很不一样,设计要把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
  三、设计效果跟进的不彻底
  这个问题在很多UI设计师身上都有,设计做完了、切图标注给完了,然后任务就完成了。
  好点的有些知道去问下开发,去看下开发做的界面怎么样,但是一旦开发说上线时间紧、没时间来改界面,发现说了好像没有效果,然后就没有下文了。
  最终上线的界面和原有的设计相差不是一点点。
  开发对于设计师来讲,是执行设计落地的最重要的环节,你的图做的再好,Boss、Leader都给你竖起大拇哥,但产品还是给用户看的,最终用户看到的不是你预期的设计,这并没有用,你花了那么大的精力,一个像素一个像素的抠效果图细节,到了上线了,就因为研发的时间紧张,然后就将大量的细节放弃了?
  有些设计师经常不知道产品迭代的什么时候提测、什么时候上线,不知道什么时候该介入、怎么样介入和怎样推动设计的有效落地。
  任何一个团队、任何一个人,我们需要默认他工作量永远都是饱和的,执行力的时间是挤出来的、事情的优先级是排出来的。在大家工作的都饱和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更强的推动力。
  通过将设计验收纳入项目验收流程;时时跟进研发进度,多催促多跟进,跟研发周旋,总有插入的时间;在推动开发不得力的情况下,推动产品经理、推动项目经理或者总监帮助落地设计效果。
  从广义上来讲,设计师的执行落地能力应该包括设计可能涉及到的所有环节,我希望设计师能从产品的开始策划,到产品研发落地,到上线后的数据、用户反馈效果都做紧密跟进。毕竟产品功能的界面呈现是吸引用户关注、触发用户便捷操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设计是为业务服务的。关注业务链条的每个环节的交互和视觉,让设计做最好的呈现,是优秀设计师应该有的意识。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公司的设计岗会受制于业务部门,在设计前期策划的决策力可能有限,因此我希望设计师在设计的中后期能够深度的参与进来,像一个管理者(而不是项目的参与者)一样,一步步的去落实你的想法你的方案,将你当初扣像素的辛苦变得有价值,将设计的能量最大的化的发挥出来。
网站目录投稿:思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