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一句至理名言——"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这一哲理充满无尽的祝愿,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给予人们思维和智慧。 置于当代,放于企业,有两层含义:首先是应当把优秀当成每一个人的终身求索,成就梦想,为人处事,都要力求做到更好,且更加完美,其次是让优秀在事业上、工作上、生活中逐步养成,成为习惯,形成不同成长阶段的人生亮点。 优秀不是一个常态,不同的阶段应具有不同的标准。即是说,曾经的优秀、过去的优秀,不是永恒不变的,不能视作为你现在就很优秀、今后就一定会优秀、永远都是优秀的,更进一步说,在某个工作岗位上的优秀不能说明在其他岗位上的优秀,一个方面的优秀,也不一定在其他方面都很优秀。 要将优秀变成一种习惯,一种"常态",一种无止境的优秀,只有在自己的岗位上不间断去磨砺自己、锤炼自己,素质上提升自己,能力上提高自己,才有可能收获优秀,成为更多方面的优秀。 如何成就优秀?四个字:本领、品德,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德才兼备"。 一、以过硬的本领,炼就自己 企业给予每一位年轻员工有不同的岗位,增强本领,提升素质与能力,始终是一个人成长、进步的基石。技能、本领不是先天就具有的,都是通过一个人反复学习、不断实践来获取的。现代人,个体之间的智商差距是很微小的,而在情商、逆商等方面差距才是最大的。具体反映在思维观念上、能力提升上、行为驱动上、效率高低上,差距往往是巨大的,从根本上讲,反映了一个人学习与实践上的勤奋程度的很大不同。 (一)博学而为,皆收去伪 在30余年的改革进程中,社会上有段时间无限夸大"国学"之精妙,称"半部《论语》天下治,国学造诣万事兴"。兴许改革开放之初的80年代、90年代,可以这样认为,融入企业的文化,指导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时至今日的21世纪,没有人再敢这样说,更不敢这样做。 纵观人类3000年的文明历程,有权威学者曾将近50年世界创造、发明、扩充的知识进行累加、累进,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50年的发明创造居然超过了过去3000年的创造史,这说明了什么?学无止境,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当今时代,互联网发展改写了历史进程,着实让人惊叹不已。 因此,作为企业员工,尤其是年轻的同志,一定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事业责任,一种理想信念,一种终生追求,才有可能做到生生不息。人的一生,其实很短暂,所有的有形资产,包括人的生命、健康,都有一个折旧的过程,都不能再回到从前。只有不断前行,才可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当然,学习是广泛的,各种知识都值得去学,去伪存真,利己而行。有人把学习总结为:"安、专、迷"三个字,很有见解,即:安心静气,专心笃志,迷深志达。以事业为重,需要什么就多学什么,先学那些与工作相关的,再去拓展现代知识,分层次、分主次、分阶段学习要有重点,有主攻性,有计划性,有目的性。一句话,突出长板,补齐短板,提升素质,迎接挑战。 (二)勤学善思,触类旁通 任何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都要寻求更好的方式方法,要善于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要诀、套路,才能更加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是一个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而与学习相伴的永远是能思考、会思考,只有将思考融入血液里,才能成为自己的宝贵财富。 所有的学习,不外乎书本上的学习间接经验和实践中的获取直接经验知识,对于这些知识,要悟其,入脑入心,探寻规律、取其精华,才能举一反三、辩证施用,指导工作,改进提升。 善思,是学习的更高层次。人对知识的获取往往是支离破碎、碎片式的。点点滴滴,杂乱无序,只有慢慢积累多了,通过大脑的整合,逐步将他们串接起来,纵与横相连,经与纬相扣,才可能形成为我作用的立体式知识结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去梳理、整理,多维度去思考,变别人的知识为自己的思维库存。一旦需要,信手拈来,成就自己的独特见解,于人于己达到一个崭新的认识思维高度。 会思考的人,其实更多的是在认知规律上花时间、下功夫,善于从感性认知上转化为理性经验,把一般经验上升为理论总结,运用所学的辩证思维、逻辑思维、系统思维、科学思维、发散思维,抓住问题和事件的本质,找准矛盾的内因和根源,紧跟时代变迁,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掌握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权,创新而为,综合而治。 (三)学以致用,厚积薄发 任何的学习,最终目的还在于运用。所有的工作,都在于问题的导向思维,即,善于发现问题,仔细分析问题,全力解决问题。 实事求是地讲,能力与水平的提升,均来源于各类经验的积累,就是要将工作和生活中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移植到实践中去,不断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阻碍企业和个人发展的诸多问题。有人即便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是不去解决实际问题,不去创新思考,只能空有其表,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的提升,直白来讲,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善于去解决问题,如此往复,以至无穷。 学习的本质就在于启发你的思维和思考,让你有所思,有所想。对工作而言,不要只拘泥于工作,更要在工作中去总结、提炼、反思与创造,专心、用心、敢于创新、大胆尝试,才能成就岗位、成就事业,成就企业,奉献社会。 人生首先是历练,再是沉淀,人生需要提升,厚积薄发才是最终的归宿。 二、以优良的品德,引领自己 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此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即是说,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可见"德"之重要,为做人做事之首。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种树者必先培其根,种德者必先培其心。"心者,观念、思维、行为合而为之。自古以来,人们从来对"德"的表述不胜枚举,今天论其"德",更赋予其无穷的厚意,"无德"不为事,为事必误事,这是公认之真理。 (一)满怀进取之心 人的能力的提升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失的基础,作为企业来讲,员工的提升是企业进步之本。企业按不同层次,纵向来分,有大小团队组合而成。团队的成长,无不联接与团队成员的成长,成员与团队的自我实现、价值体现,就需要每一个成员有进取之心、奋斗之心,拼搏向上之心。 (二)深怀感恩之心 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素养,一种情怀。一个人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家人的支持和团队的帮助。但最关键的因素还是组织和企业的关心和培养。企业要感谢员工的努力工作,员工感恩企业的培育,感谢企业给我岗位学技能,给我职位学管理的平台,给我困难以变坚强,给我挑战以求进步,给我信心以圆梦想。 抱有一颗真诚而感恩的心,就会珍惜和热爱领导安排的工作,发自内心将岗位作为自强不息、努力耕耘、成就梦想的大平台;有颗感恩的心,就会把工作当成一种快乐,自始至终、笃志而为,以业绩来回馈企业;有颗感恩之心,就会善待困难,不放弃、不绕道,而是以遇挫而勇、遇难而坚的意志品质去挑战自我,成就自我。 (三)身怀平常之心 平常心就是一种平和而淡泊的心态。人生也好,事业也罢,名利之说,只要怀揣平常之心,人是不会有烦恼的。即使有,可会很快释然,没有烦恼的人生才是最具阳光的人生。 天下再难,也莫过于"平常"二字。"平常"也可称之为人生的一种最高境界。哲学家冯友兰将人的境界划为四类,一是自然境界,二是功利境界,三是道德境界,四是天地境界,前两种是自然的产物,后两种是精神的创造。而"平常"则是从这四种境界中找到一个"支点",一个"平衡点"。正如古人对"舍"与"得"的表述,意味深长。人生就像一架天平,一边是给予,一边是接受;一边是付出,一边是得到;一边是耕耘,一边是收获;一边是物质,一边是精神;一边是自己,一边是他人;在相生相伴中考量得与失与博弈。 因此,要有一颗"平常心",就必须加强修为,摆脱世俗功名的束缚,从容应对变化的事物,达观地看待人情世故,冷静地对待成败得失。 (四)常怀责任之心 责任是什么?责任就是讲究完成自己承担的工作结果,完成自己确立的目标。没有责任,也将是随意前行,没有责任表明不愿意承担工作结果,就是不愿意承担工作目标。 事实上,责任是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在家庭中,有家庭责任;在社会上,有社会责任;在企业工作,必然有岗位责任、岗位目标、团队任务,就必须去承载和担当。而责任担当,看似简单,其过程是较为复杂的。一个人不仅要承担个人的职责和任务,还要肩负团队的使命、组织的使命,是一个无止境的、循序渐进的变量,只有不断怀揣使命感、责任感、危机感才可能步步登高,成就更多的卓越和优秀,也只有这样的团队和组织才会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习总书记"两会"上提出的"三严三实"和企业倡导的"严细新实"管理文化,就是对责任最好的诠释。在工作上,只有真正做到了"严细新实",敢于担当,才有可能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也只有养成了好的习惯,才可能成就优秀。 什么是好的习惯?好的习惯就是要适应环境,适应企业的环境,企业环境不是静止的遵守,而是自觉地动态地发扬其优良、调整其不足;好习惯就是要多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好习惯就是要由认真做事转化到用心做事,只有用心做事才能体现执行到位、有效果。 三、以创新的思维,超越自我 每个人都希望超越自我和别人,超越路上最难的是超越昨天的自我。要想超越过去的自我,必须要有更多更切实际的思维创新。时代在飞速发展着、变化着,新的理念、新的观念、新的思维层出不穷,必须要切中时代脉搏,把握事物的本质,割舍那些不适应变化的老经验、老办法、老认识,以归零的心态,在原基础上重新开始,重新扬帆起航,才可能到达一个又一个新的彼岸。 思维的创新,是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即是要以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具有正能量的前沿思维去看待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真正从思想根源上去厘清思路,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奋发而为,锲而不舍,给好的习惯插上精神的翅膀,铸就每个人的优秀。 参考文献: [1]高峰.书写好青年干部的"前传"[J]. 政协天地, 2016(01). [2]史成虎.践行"三严三实"与构建青年干部党性教育长效机制[J].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5(06). [3]王刚.青年干部要争当"顶梁柱"[J]. 领导科学,2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