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4日,郑勇拜访了一位大客户,"618"购物节临近,对仓储分拣机器人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极智嘉(Geek+)的产品升级就是在一次次的"大考"中被逼出来的:2015年极智嘉刚刚成立不久,就硬着头皮接下了菜鸟"双11"的"临场考试":当时,他们只有一个没有外壳的原型机,却要在2个月的时间内交出至少20台仓储机器人——连他们自己都认为"几乎不可能",但最终极智嘉闯关成功了。 这两年多的时间内,极智嘉从初出茅庐的"菜鸟"成长为行业内数一数二的领军企业,团队从十几个人蹿升到了400多人,随之而来的,还有业务模式的调整。而其所处的仓储物流机器人的赛道,在巨头入场、资本助推之下,也聚集了越来越多的"玩家"。"新一代物流机器人领域,国内一线厂家不过两三家。除此之外,早期公司也就三四十人的规模,做一个长得差不多的机器人出来是可以的。但真正让他们去应对真实客户的业务,实现系统稳定运转的话,他们还很难具备这样的能力。"郑勇说。 这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市场,极智嘉占据了先发优势,但却无法摆脱行业"乱战"。现在,或许还有一段很长的时间,价格都会是这场战役的主导因素。有数据显示,亚马逊的Kiva刚刚上市之际,价格在30万~40万元之间,而Kiva的"中国跟随者"的价格则是每台8万~10万元左右。 未来与现实的矛盾影响了这个行业的供需市场。一方面,机器代人的趋势毋庸置疑,市场研究公司Tractica的预测数据显示,到2021年全球仓储和物流机器人出货量将增至62万台,行业的市场收入将增长至224亿美元;但这些数字还难以唤起当下中国大多数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人口红利依然在发挥作用,郑勇见到很多客户,他们希望投资一套系统在三年收回投资——如此才能与人工成本拉平,但这个目标的实现更多取决于用户的订单量:如果维持仓库24小时运转,自动化设备利用率达到最高,成本优势才会显现。另一方面,满足这个条件的客户一般都是巨头公司,都配置了自己的"御用军"。 "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价格越压越低,这也是我们比较头疼的地方。"郑勇说。极智嘉的产品成本却在2015年"双11"发布第一款产品之后越来越高,因为更严格的质量控制、更完备的系统测试都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 就在这个时候,一些海外客户找上了门,为极智嘉的市场拓展打开了另一扇窗。 2017年8月初,极智嘉宣布位于日本的ACCA项目正式落地,这也可以看做极智嘉向海外市场迈出的第一步;"国内挣不了什么钱,大家在抢市场份额,保证收入增长;海外市场相对来说利润更好一些。"郑勇提供的数据显示,极智嘉的海外市场销售已经占到总量的一半,海外战略也提升到优先级。 说到这,他有些担心,"这样说出来,对手就会跟进了",但亲身历经海外市场探索的郑勇也知道,这并不是一条容易走的路。"海外市场对于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要求比较高;需要经过海外认证以及专利认可,软件也要切换到不同地区的语言,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要花时间去做。"郑勇说,"极智嘉算是先行者,起码领先其他对手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如今,国内市场上能与极智嘉相提并论的"对手"并不多,快仓是其中之一,但两者却选择了不同的发展路径。2015年9月,刚刚正式成立不到2个月的极智嘉拿到了心怡的天使投资——后者是阿里和菜鸟先后入股的第三方电商物流供应链公司;不过B轮融资后,心怡逐渐退出,极智嘉再没有接受过战略投资者的入股,而2014年成立的快仓则在2017年3月宣布获得了菜鸟和软银的近2亿元投资。 来源:被访者供图 郑勇也承认,接受战略投资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使企业获得一个稳定的业务来源——大量的订单来自于投资人,可以快速复制;而极智嘉只能一个客户一个客户去"磕",这些客户行业不同、业务特点不同,需要不同的定制化方案,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研发资源去匹配——确实事倍功半。但他更看重极智嘉的"独立性","战略投资者更希望你能够去配合他的产业发展,不能做他的竞争对手。这也是目前‘抱大腿’的同行面临的一些问题——限制了自己的发展空间。" 顶着"中国版Kiva"头衔"出道"的极智嘉,并不希望落得像Kiva那样最终卖身的命运——即便是以7亿美元的价格卖身亚马逊。 郑勇想的是一门更大的生意。 这也是极智嘉在海外战略之外,未来的另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切入到3PL(第三方物流)的市场。这块市场,不仅有极智嘉曾经的投资者心怡,也聚集了京东、菜鸟、顺丰等几大巨头——3PL市场尽管利润不丰,但却兵家必争。原因就在于这是物流服务的基础环节,本身不赚钱,但可以从仓库或者货品里面衍生出更多的业务形态,比如菜鸟做的供应链金融、京东的智慧供应链等等。 这也是极智嘉的目标,当然也不可能操之过急。最开始,郑勇只是想做一家机器人的公司,再往下,可以给客户提供整套的基于机器人系统的自动化仓储服务,或许下一步可以从仓库延伸至配送,无人驾驶的卡车、送货车成为可能的切入点,而涉及到整个供应链,如何借助于沉淀下来的数据进行库存优化也会成为另一个业务突破口——这样也会让极智嘉的业务"飞轮"更加快速地运转起来。 "未来更大一点的愿景,是极智嘉能够成为一个技术基础设施的提供方。"郑勇说,当初,在命名这家公司的时候,他就特别强调Geek后面的这个加号,其中一个含义就是要把技术加到不同行业的应用里去。 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毕业的郑勇对技术和产品有着某种"执念",在采访中他甚至提道,"如果有谁来替代我做CEO,我去研究产品,这是我更喜欢的事。"但现在,他不得不扮演好一个CEO的角色,企业越来越大,团队需要不断修剪,"不能让管理人员成为企业发展的天花板",而他也需要从对具体事务的关注转向对更大的未来方向的思考。现在极智嘉的很多事情不需要经过他来做决策,但有一件"小事"除外,如果涉及到产品外观的修改,不论大小,都要经过他的审批——"处女座"老板的特质在这一点上显露无疑。 曾经,他把创业这件事想得很简单:只要是有人给一点钱,机器人做出来能卖,肯定就会有不错的利润;但现在,他已经知道这会是一场漫长的竞技,所以要沉得住气,也需要下苦功夫。 "可以说我们也在烧钱,因为我们花钱还是很快,请了很多人。但是,烧钱主要还是在研发上面,这些都是能够沉淀下来成为资产的。"郑勇说,"这个不像是互联网公司的竞争,最后可能只能剩一两个寡头,其他的公司都变成炮灰。技术类的公司不会完全变成炮灰,只是发展前景的大小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