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社会科学》是一本由华勒斯坦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40元,页数:1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开放社会科学》精选点评: ●想说的是,过去的人翻译学术的东西,翻译得真好,至少读起来都能读得通。 ●读过都忘讲什么了。 … ●简明扼要的社会科学发展史;我们感觉到,世界历史、经济发展、权力格局、大众观念乃至福利水平……对学术活动所产生的影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互动和合作。 ●不破不立 ●薄,有内容,比较旧。 ●超越桎梏也好背叛传统也罢,社会科学研究的去西方化之必要性似乎已经在经年的严肃反思中彰显。只是到底要如何切实实现,而不是沦为粗暴的意识形态话语,这本书的回应只是"普遍性是狭隘的,但又是话语共同体的必要目标",也是笼统。 ●曹晋老师课程第一本参考书。 ●书本身表达的内核很简单,就是提倡建立学术活动更开放的社会科学,对基础问题开展全面研究;但不得不说,有分析的学科史梳理和规范性的讨论让人大开眼界,受益多多。由此可窥见规范性研究、基础研究的价值。 ●可以拿来发蒙 ●构建社会科学大致框架。 《开放社会科学》读后感(一):社会科学的反思 梳理了社会科学发展历程,从19世纪到二战结束,社会科学学科数目由多到少,限定在经济、政治、社会。人类学与历史学因为更注重特殊性被排除在外。二战后与其他学科相互借鉴,产生许多交叉学科。社会科学原本借鉴自然科学中的牛顿力学与笛卡尔的二元论,追求普遍性。但随着量子力学与相对论发展,自然科学本身也开始向人文社科靠拢,不确定性与偶然性占据重要地位。世界是复杂、混沌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各自解释了其中的一个维度。作者呼吁世界的复魅,打破人与自然的人为界限,并将时间与空间也作为变量,解决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矛盾。 《开放社会科学》读后感(二):这是一本关于社会科学本身的社会科学研究 分为三部分,社会科学是怎么来的,社科的封闭性,社科今后应该怎么办,并且提出四条具体建议:1、一年期的合作项目;2、五年期的跨学科中心;3、强制要求教授分布在两个专业;3、联合培养研究生。 受启发最大的还是关于社会科学的历史,揭示了社会科学各主要学科的形成,实际上是欧洲中心主义的,也就是说西方这方面的研究并没有其所声称的那样普遍。特别是对作为典型社会科学的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以及非典型的人类学、东方学、地理学、心理学、历史学,对这两方面的区分很有启发性。 在论证开放时,本书分别用非线性科学和文化研究试图打破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界限。这一点很重要。 《开放社会科学》读后感(三):每个大学生应该读的第一本书 在现在的国际形势下,这本书,是每位中国大学生——不分学校,不分专业——开学第一天就应该读的书。 一、它是怎么出的 1997年,由三联书店引进印刷出版,属"社会与思想丛书"系列。三联出版社,无需多言;原书出版社——牛津出版社,称之为日不落帝国文化的传承者也不为过。所以,光看出版社,这本书便足够高大上了。 作者,以华勒斯坦为首的美国古本根重建社会委员会,由两位自然科学家、两位社会科学家、两位人文科学家组成。光看编写人员,就可见此书视野之广阔。 从出版社、编写人员的角度,便可见其学术权威性。 二、它讲了些什么 此书大可看做"西方社会科学史"。作者对西方社会科学历史发展的评述,对未来社科发展方向的期许,堪称一本合格的学科史。 三、和大学生有啥关系 众所周之,现今中国大学的文科专业设置,皆源于西方的学科体系。我们日常所说的人文素养,大学之前大抵和语文课本有关;而进入大学,便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除了继续扩展文学名著阅读量,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对人文社科著作的阅读了。 在这种情况下,这本书——《开放社会科学》,可以告诉你,当今中国各大高校流行的文科专业,其源流、其弊病;帮助我们破除学科分类的偏见;更进一步求知,你可以看看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路径。 还有,这本书是北大公开课《政治学概论》参考书。 所以啦,每一位大学生都应该读读这本书,先打破人文社科专业分类的偏见,再缓缓图之。 扣掉一星,是因为它太基础了。 《开放社会科学》读后感(四):社会科学的总体脉络 这本书主要试图阐明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社会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是如何历史地建构起来的?从那十九世纪后期到1945年期间,它又为什么被持续不断地分成一组特定的常规学科?第二个问题是,1945年以来世界上的一系列新发展是如何将前一时期已经进入讨论日程的组织结构的问题重新开放出来的?第三个问题是,如何阐明近来争论不休的一系列基本的学术问题,并提出一种我们认为若想继续前进就必须采取的最佳立场? 现代社会科学学科的建立是大学发展过程中被逐渐制度化的。十三、十四世纪大学建立,到十八、十九世纪伴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为了适应"利维坦"对于精确决策的需要,大学开始蓬勃发展。十七、十八世纪建立起来的自然科学主要衍生于天体力学的研究,而十九世纪建立起来的主要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则是在理性主义的引领下,以自然科学为参照,以追求普遍规律为己任,开始制度化和专业化的进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潮流下,现代大学逐步确立,各院系不断分化、整合,培养人才的模式也逐渐定型,从而形成了知识的制度化生产机制。 然而,1945年以后,世界政治的急剧动荡、人类探索领域的极大拓展以及大学的普遍建立,致使主要集中于西方的研究、学科之间泾渭分明等问题暴露出来。学科之间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相互渗透、跨学科建立逐渐出现。随着非西方政治的崛起以及女性主义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对以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为主的社会科学追求普遍法则这个根本信条发起挑战。根植于自然科学对于准确性的追求、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无形渗透使得人们开始普遍质疑传统社会科学的有效性。 那么,我们应该重建什么样的社会科学呢?这面临着诸多问题,第一是学科自身组织问题,更重要的是原有学科共识的消解。第二是如何将时间和空间当作分析具有构建作用的内部变量。第三是如何消除十九世纪出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着三个假想的自律领域之间的人为分离。要解决这些为难题,第一是破除中立神话,第二是打破国家主义,第三是正确处理普遍与特殊的关系,第四是正确认识客观性。 这部关于社会学科的"小传",清晰地勾勒出了社会科学发展的整体脉络,是每一个关注社会科学发展、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必备的常识。只有了解了学科的大背景,才能对所学知识知所以然。 《开放社会科学》读后感(五):同一座金字塔 曾经读到过一个很精彩的比喻:人文学者的研究和自然科学家的研究,其实就相当于从不同的侧面去攀登一座共同的金字塔,越接近顶峰,他们的距离会越近。 这个比喻如此精妙,让我第一次读到时就记住了它。但是在我看来,这又不是一个简单的比喻,因为它深刻揭示了在人类智慧探索中不同知识类型之间的关系。 凡是大学者,皆是有文明关怀和人类视野的人。他们站在人类知识的塔顶,欣赏着上帝创世的规律,品味着这规律性之美好与偶然性之浪漫。对他们来说,自然本身便是诗,便是哲学,便是艺术。而哲学和艺术中,也蕴含着人类对于自身的伟大探索与理想追求。 假如你看见一个脸红脖子粗,对于别的学科没有丝毫尊敬的"学者"或"学生",请不要因为你所学的专业被嘲讽而置气。相信我吧,那些对他者学科充满偏见,并且靠直觉就全盘否定无数人努力之价值的那些人,注定不可能是能成大器者。他们往往还在知识金字塔的最底端,在那里,在他们的心目中,文科和理科,人文和科学,艺术和自然,甚至同属"文科"的经济学和哲学,同属"理科"的工程学和物理学,这些学科之间总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五灯会元》载:"问:儒释道三教同异如何?师(大珠慧海禅师)曰: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机者执之即异。"说的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华勒斯坦联合多个学科的学者,共同写出《开放社会科学》,指引了跨学科交融的前景。在这本小书中,他们说:"现在需要做的一件事情不是去改变学科的边界,而是将现有的学科界限置于不顾,去扩大学术活动的组织。对历史的关注并不是那群被称为历史学家的人的专利,而是所有社会科学家的义务。对社会学方法的运用也不是那群被称为社会学家的人的专利,而是所有社会科学家的义务。同样,经济学问题也不只是经济学家才有权研究,事实上,经济问题对于一切社会科学分析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我们也没有绝对的把握说,专业历史学家对历史解释、社会学家对社会问题、经济学家对经济波动就一定比其他社会科学家知道得多。总之,我们不相信有什么智慧能够被垄断,也不相信有什么知识领域是专门保留给拥有特定学位的研究者的。"(106页) 我个人觉得,华勒斯坦的这本小册子真适合所有刚刚从应试教育中逃离出来的中国大学freshman,作为一本通识读本。尤其是对于人文社科的同学。防止视野偏狭,防止心胸狭窄,防止目光短浅,防止门户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