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有3个东西人憋着会很难受:情绪、话语与尿。 当人还小的时候,是憋不住尿的,所以他会随地小便。当人的生理年龄渐渐长大,人就自动有了憋尿的能力。并且,人在肛欲期(1.5-3岁)进行大小便训练后,人就有了什么地方该小便,什么地方不该,有了情境意识,并且有了自制能力到合适的情境里排泄——这就是理性的发展,有了基本的智商。 同理,人很小的时候,也没有控制话语和情绪的能力。想哭就哭,想闹就闹,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得不到就发脾气,毫不顾忌情境,毫不顾忌他人感受。随着人的心理年龄的成长,人也渐渐有了自制的能力,知道什么话什么时候该说,知道什么情绪什么时候不该释放,为了照顾到情境和他人的感受——这就是情绪的自制能力,有了基本的情商。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在小时候都接受过大小便控制的训练,所以你会看到一小部分人在成年后依然肆无忌惮的在马路上大小便。这种人通常被称为精神病、露阴癖、不文明等关了起来。实际上他们错了吗?他们没错,我自己的生殖器,我自己的需求,我自己排泄,关你们什么事呢?这是我自己的自由呀。然而我们的理智又告诉我们:我们不能这样,因为这样不文明,这样影响了他人的违和感。马路不是一个合适大小便的情境。 同样,情绪和话语也是这样,不是所有时候都适合表达和发泄的。 这个道理听起来很是啊,但是做起来就不那么回事了。比如说,在亲密关系中,当你的伴侣很忙碌的时候,你依然要冲他发脾气,索要关注,跟他聊天,你要不停的打电话,问他为什么要忽视你,要通过各种作各种情绪来证明他依然是爱你的,全然不顾他的情境。不管他是很累了,还是在开会,还是今天他心情也不好,还是他今天也在外面受了委屈。你就开始巴拉巴拉的索取,结果很失败。因为你没有照顾到情境。在不合适的情境里表达情绪和话语,就会伤害到了他。你也许会很委屈的:我不过是想说说心里话,这错了吗?我不过是想他安慰我下,陪陪我,这错了吗?这都没错,也不是他不能给你,只是情境错了,索取就会伤害到他。 比如在工作中,你跟某个同事、你的团队合作,你对某某有了情绪,你很想表达很想发泄很想解决,但是情境不合适。或者当下你们共同面临着某个任务项目,或者你们正在客户或领导面前,即使这不是你的错,但是你此刻表达了发泄了,那就是你的错了。因为你伤害了整体利益,也伤害了他。比如我遇到的几个人。有人在公司年会上和部门的人一起表演舞蹈,结果就1个人对了,那几个人全错了。结果这1个人就很不悦的表现了出来,直到很生硬的结束了这场舞蹈。还有一个年轻人在工作中累了就情绪化的想辞职,当时是公司刚信任的把一个项目交给他已经启动。当然,如果说后果这真的也都是他人的损失,整体的损失。 在生活中也是,你常常对某个人有情绪,忍不住的就想发泄,想爆发。你常常不分情境的说自己想说的话。你常常跟随着自己的情绪冲动的做事,让人感觉你想一出是一出。 情绪化很值得被讨论的。如果你跟随自己的情绪做事,是感觉很爽的。你可以想做的时候做,不想做的时候就不做,舒服的时候就做,不舒服的时候就放弃。说不好听了这叫不负责任,说好听了,这就是心理学家们误导的"跟着自己的感觉做"。我其实一开始是不太赞同的,人可以跟着自己的感觉,人更要有基本的理性调控。如果你的这个"跟着感觉"给别人带来了不好的影响,损伤了他人,这与自私无异,随便辞职,随便情绪,不分情境的拨电话、讲话,会满足自己的发泄欲。你还是要理性考虑下要不要这样做的。 情绪化的反应被称为感性反应,理性的思维自我操控能力被称为理性反应。理性和感性的冲突,是永远存在的,这也是欲望和平衡的冲突。心理学家们教人爱自己,跟着自己的感觉,实际上是想让人到了超越理性和感性的阶段——悟性反应,在一种考虑到情境、他人、自我后,做出的一种综合平衡的反应。这种平衡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就是一个人的悟性。而我看到很多人,却让"爱自己"、"跟着自己的感觉"退化到了情绪化里。 感性反应是比理性反应更早年的一种应对方式。情绪具有不稳定性,理性具有稳定性。我们活在社会上,要稳定的对待情境和他人,才能够生存。因此当你不能超越,到达悟性的层次,你还是拿回基本的理性,不要让情绪、感受、欲望控制着自己走好。 Daniel教授提出了情绪智商一词,也就是常说的情商EQ。其中很重要的一项能力就是"自我管理",即克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的能力。其实早在我们中国文化里,就已经有了这种意识:"克己复礼为仁"、"吾有三宝:一曰勤,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俭,就是自我克制的意思。 自我,情境,他人——这三个都是要考虑的因素。平衡,才是持久之道。如果你习惯忽视情境和他人,习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那么有一个东西可以让你趋向于平衡——忍耐。人是要适时的委屈下自己,当然只是适时。 这就需要你有两个基本能力: 判断当下情境是否合适及什么是合适的情境的能力; 憋住并等到合适情境到来的能力。 对于第一个能力,就是对环境和他人敏感性的话题了,再议。对于第二个能力,有个更专业的耳熟能详的词汇可以解释这个过程:延迟满足。 多说一点延迟满足。延迟满足不是不满足,而是延迟。如果你能憋得住情绪,忍得住话语,等到合适的情境里再表达的时候,你就会获得很满意的效果,要比当下不合适的情境里就发泄获益多很多。但是我们很多人却把延迟满足弄为了不满足,仿佛此刻不满足,就再也没机会了一样。仿似此刻不表达情绪,此刻不表达思念,此刻不被关注,此刻失去了连接,仿佛就永远失去了一样。这可能就与童年早期建立的不安全依恋关系有关了。 总之,人是要训练自己的忍耐能力的。然后等到合适的情境里表达。这是心理的训练,就像当年我们生理上训练要憋住尿一样。 你如果问为什么要这么折磨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跟着自己的感受尊重自己爱自己不好吗?我只能说,就像人要憋住尿一样——这是人类基本的责任感、羞耻感、荣誉感、良知、道德感。如果人只能自私的活着,索取,那也不好说什么了。 从正常人的发育来看,我是想和你分享这个段子: 所谓幼稚,就是既憋不住尿,又憋不住话与情绪;所谓不够成熟,就是只能憋得住尿,却憋不住话与情绪;所谓成熟,就是既憋得住尿,又憋得住话与情绪;所谓衰老,就是憋得住话与情绪,却憋不住尿了。 你呢,你今天憋住什么了? 为了避免有些人过于忍耐,我还是想补充一句:所谓得憋住,并不是压抑到身体里,继而让压抑的情绪伤害身体。而是有能力自我消化,在自己的体内转化为成长的动力。或者等到合适的情境到来的时候在其中表达。后者需要你自我训练,前者就是心理学和我教授的内容了。 丛非从作品,请尊重原创,转载请著名"丛非从,微信公众号:congnotcong" _________ 关注丛丛近期课程。成长,需要放到体验中,去修通,去领悟,去感受,去蜕变。《温暖与力量》,回复"课程"可见,或者查看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