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工作请深挖死磕的劲儿磨练业务能力


  01
  已经记不清是多少次,有读者朋友在后台或是微信问我:   "请问如何才能像你一样码字挣钱?"   必须承认,虽然我最初码字纯粹出于爱好,但这几年它对我成长、眼界、收入等多方面均有积极的影响。   就拿上个月来说,我写了3篇商业稿件+几个文案优化的Case,花费时间加起来3-4天,这部分收入将近1万。   而且还是在兼职码字的状态下。   从商业稿件角度,我能力只能算中等偏下,写的不多水平也一般。好文案如今的价格可达到5000-8000元/篇,甚至更高。   估计有人会继续问:"哪里找这样的约稿?"   事实上都是别人主动找我约稿的(我就算去找估计也找不到)。毕竟对持续业余写作的我来说,每天上班、写公众号文章、处理相关商务几乎占据了我90%以上的时间,再腾出手来写商业稿,必须先算算时间投入回报率呐……   But,我今天想说的,并不是写作或是某个技能如何如何挣钱,因为在我看来,任何一项能力,只要你能提供足够的市场价值,都有挣钱的空间。   我只想以个人真实经历聊聊,"工作3天,月入过万"背后的一些你可能不知道的细节。   02:
  我很喜欢看软文,一篇好的文案经常让我拍案叫绝意犹未尽,暗自羡慕地感慨:   他怎么就能做到起承转合如此行云流水?   他怎么带入得自然而不妖艳?   他怎么把商品展示得打动人心?   可仅仅喜欢没啥意义对吧?就像你喜欢一个人,却没付出任何努力一样。   任何技能从喜欢到擅长,都有2个必经阶段。   1、大量积累   这几年我养成一个条件反射:   看到好的词句,无论我在做什么,都会尽量在第一时间记录到我的印象笔记APP中。实在无法当下摘录,我也会以收藏、浮窗等方式Mark,当天放入素材库。   到今天为止,我的素材库近100万字。   包括表达句式、观点、名言、案例、开篇、结尾、过渡等10多个子分类。不少素材我还贴上多个分类便于搜索。   我很喜欢的一位全职作者,每天阅读4小时以上以保持输入;有的作者每年至少看150本书,有的作者每月学习的投入大几千元。   虽然形式不同,但积累之于技能水平,如同肥料之于种瓜,缺少这一样,根本无法种瓜得瓜。   困难吗?   一半一半。   困难在于,许多人没有意识到大量积累的重要性,以为写文章靠"写"就可以了,以为做解说靠"说"就可以了。你想啊,巧妇还难为无米之炊呢,拿起笔就下笔如有神,怎么可能?   容易在于,这事只要持续下去,逐渐就会习惯成自然。就像我现在看到好的词语,本能会点开App记录一样,不过就是身体的条件发射。   2、刻意练习   行为学习理论中,有个"721"原则:   人要完全消化一门理论,需要用10%的时间阅览信息和学习知识,20%的时间与人沟通,70%的时间练习。   刻意练习,从字面上就能看出,它由"刻意"+"练习"两个部分组成。   什么叫刻意呢?   就拿文案广告举个例子。   全篇控制在多少字?   起承转合分别占多少比例?   什么段位出现第一次品牌埋点?   什么时候带出转化二维码?   第二次品牌展示放在什么位置?   ……   So,你别一看广告就嗤之以鼻,它是要考虑很多因素的。   那么,什么叫练习呢?   很多人以为在写作中,所谓练习就是一篇接一篇地拼命写,殊不知,只有在剖析学习后、针对性地抓重点练习,才有价值。   在努力成为标配的年代,它是拉开彼此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03:
  人们对于挣钱的渴望与日俱增,只是,大多数人想要的是一步登天,而非厚积薄发。   今年暑假爆红的电影《哪吒》,导演饺子在接受采访时说,电影制作"没有捷径只有死磕"。   他一心想圆动漫梦,待业在家3年多,就靠母亲每月1000元退休金度日。后来凭借个人动画《打,打个大西瓜》斩获了无数奖项。   《哪吒》更是如此。   剧本打磨2年+制作3年。剧本改了66版,哪吒形象设计了100多版,工程历经60多个外包公司的1600位动画人之手,才打造出令人惊艳的效果。   有个词语叫"竹子定律"。   竹子通常在前四年只能长3cm,这3cm还都长在土下。可从第五年开始,竹子能以每天30cm的速度开挂生长。   仅6周,就能长到15米。   试问,有多少人,能熬过最初的3cm?   回头看现实中,我们无论对挣钱还是成长耐心正不断减退,愈发钟爱类似《7天让你兼职月入过万》、《14天从理财小白到投资高手》、《28天掌握一门月入3万的职场技能》的速食课程。   这些课程有用吗?   客观说,对入门确实有一定帮助。   只是太多人急功近利地追求短期+超额回报,在积累和练习的过程中,立马化身为妥协派掌门人、退堂鼓10级演奏家, 于是95%以上的人,会把自己快速筛选掉。   巴菲特大爷说,人们之所以挣不到钱,是因为不愿意慢慢挣钱。   他在50岁以后才成为亿万富翁,96%的净身家都是60岁以后挣得。正因如此,他的价值投资中有一条被无数人认可,那就是:   "如果我们能坚持做一件正确的事,哪怕回报慢点儿,但由于时间复利,长期而言,其实带给自己的仍是高回报。"   04:
  掏心窝子地说,但凡在垂直行业做得还算不错的人,他们不仅有沉得住气的自控力,更有对细节的追求。   几乎都凭借深挖死磕的劲儿,持续磨练业务能力。   简单说两件事吧。   第1件,我认识一位做市场的朋友,他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   市场部门每逢年末都会给客户送些礼物。他特意申请了采购礼物的经费,亲自挑选礼物,礼物里还放着专门给每位客户手写的一封感谢信。   即便同公司的不同人员,收到的也是不同的感谢信。   礼物发出去后,有好几位客户打电话给他,感动之情溢于言表,连声说太久没收到手写的信了,没想到如此有心。   而其他市场人员是怎么做的呢?   要不群发祝福信息,要不问个收件地址就不声不响地送去印有公司LOGO的廉价保温杯。   他从普通销售做到区域总监,只花了两年,确实有一定道理。   第2件,我一个做设计的前同事。   他辞职后开了个小工作室,一张图报价1000-4000元。有一次我们几个人到他工作室,那时他在画一个人物嘴角的微表情,据说已经修改了2个多小时了,仍不满意。   老字号药店同仁堂有句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人和工作都是经不起细看的,光鲜褪去,收入高也好、兴趣做也罢,它都只是一份工作。   一开始你可能觉得有捷径,可后来又会发现,这世上没那么多捷径。   对普通人来讲,最行得通的,莫过于水滴石穿地拉高时间的含金量、拉高你的业务能力、拉高你所能提供的价值,一步步地抬高基准线。   人么,都是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愿你我心中,都能拉着这根金线。
网站目录投稿:梦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