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里真是穷极了。有一年春节,母亲买不起多几尺的新布,就让我和三岁多的妹妹共享一件大花衣裳,当母亲把妹妹从自己身上的背带卸下来的时候,崭新的大花衣裳就归妹妹享受了。说是享受,其实更像是累赘,因为这件大花衣裳穿在体弱瘦小的妹妹身上,非常地不协调,不对称。宽大的衣身罩住妹妹,盖住了妹妹干瘪的小腿肚,更像是披着床单,袖子比妹妹的手臂多出一半,让妹妹走路显得更加艰难。但毕竟是过春节,毕竟是新的,我心里还是很羡慕妹妹享有的"特殊待遇"。 家乡过春节的传统习俗是初一至初三小孩子们穿新衣服串门、逛街,点爆竹,大人也不外出劳动,相互串门或聚集聊天。而这一年过春节初一至初三的三天时间,我只能躲在家里,因为母亲串邻居家时要带上妹妹,妹妹必须穿新衣裳。我没有新衣裳穿,自己也不想出门找伙伴们玩,怕小伙伴们笑话我,更怕他们的父母笑话我的父母,这样我心里会很难过。不知道为什么,当时六岁的我,真的就是这样的想法。 熬完初一到初三了,母亲说,明天要到河边去洗一家大小的衣服,并指着我对妹妹说:"乖,明天给三姐姐穿新衣裳啊!",妹妹一脸微笑地点了几下头,我自然也喜上眉梢。 初四的清早,我终于有机会穿这件新大花衣裳了。我不知道,也记不得初四是晴天还是阴天,反正这天我的心情很好,也觉得天气特别的好。母亲背上背着妹妹,手里提着装满一家人脏衣服的大竹篮,我穿着妹妹已经穿了三天的这件新大花衣裳,仰着脸,左手抓住母亲的衣角,右手得意地前后摇摆,跟着母亲到河边去。我希望通过村子里每一家每一户门前的时候,男女老少都能注意到我,目的是想让他们注意到我身上的新大花衣裳,知道我也是有过新年的新衣裳的,它的颜色还是那么新艳! 说到穷,我想起我国古代有这样的话: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我不说这话绝对真理,但是,我确实深有体会。 我家住在清代出过朝廷大官的大村子里,我们家族也很庞大,远亲近亲都很多。因为家里穷,却很少有亲戚来往我家。而我的父母亲应该是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体会更加深切,所以再穷也从不向亲戚借过一分钱。 有一次,那是我十岁的时候,这一年春节初一,我与年龄相仿的堂侄女一起去街市玩耍,回来的路上碰见了一个堂侄女该叫他"堂叔",我该叫他"堂哥"的亲戚,当时我知道他是在县城工作回乡过年的。堂哥看见我们俩,走过来,笑容满面地向堂侄女打招呼,然后热情地递给她一张崭新的、淡绿色的两元纸币压岁钱,我眼睛跟着发亮,以为接着自己也会收到这么一张,那是何等的奢侈享受!正在我眼巴巴看着这位堂哥心里偷乐的时候,他的表情一百八十度转变,狠狠地瞅了我一下,用轻蔑的口气对我说:"你要一角得了。"就往我手里塞了一张灰色的一角钱的小纸币,随后甩手走开了。 一路走回来,堂侄女兴高采烈地摇着她刚获得的这张崭新的、淡绿色的两元纸币压岁钱,一边跑跑跳跳,一边哼着曲子,分明是在唱"丰收之歌"。我捏着这一张来自于无情地施舍的一角钱纸币压岁钱,心里难受的滋味简直无法形容。同样的年龄,同样的女孩,得到的是截然不同的亲戚态度。我知道,那是因为堂侄女的爸爸在供销社上班,有面子,她是有钱人家的孩子。而我的爸爸,我的爸爸只是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农,没面子,我是穷人家的孩子,所以受到亲戚赐予这么不平等的礼待。虽然我还是个小女孩,虽然当时一颗水果糖才两分钱,虽然我的家很穷很少吃到水果糖,虽然这一张一角钱纸币可以让我吃上五颗香香甜甜的水果糖,可是我高兴得起来吗?不!我幼小的心灵被这一张带有耻辱的,不平等待遇的一角钱纸币刺痛了好久。这一天玩耍的快乐消失得无影无踪。走过大桥时,我便悄悄地,使劲地把这张灰色的一角钱纸币扔到河里,堂侄女只顾高兴,根本没有注意到我的举动。而我,直到现在对那一幕都还是这样记忆犹新。 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一天下午,我放学回家,本来就不太爱说话的父亲更沉默了。等我们几个儿女都吃完饭后,父亲叫我们几个儿女各自拿好板凳坐在他面前,用带有点气愤,又很严肃地语气告诉我们,村里这几年搞建房互助组,今天我们家盖新瓦房,村里很多人来互助帮忙,大家一起休息的时候,一个远房亲戚在爸爸的背后指着爸爸,笑着大声对别人说:"这一家有哪个孩子能吃上公粮,我割我的头出来!"父亲面对着我们姐弟几个,按照那个远房亲戚轻蔑的语气,把这句话重复了几次,就不再说什么了。我们几个孩子都安静地坐着,谁也不出声,我们都明白父亲为什么把那句话对儿女重复多次。此后,我发现姐姐更勤劳了,除了上学,重活轻活都为父亲和母亲分担,哥哥不再淘气旷课到河里摸鱼。我对自己发誓一定要努力学习,看到同班的女同学穿着漂亮的衣服,常常到校外买好吃的,我没有羡慕她们,我心里牢记,学习是我的任务,成绩是我的目标。而妹妹自小一直都很乖巧,爱学习,成绩很优秀。我们很少惹父母亲生气,放学回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地作家务事。想买一本《新华字典》,就用放假的时间上山捡野果去卖,攒够钱才买。长假的时间里,我们上山采树皮,卖得钱后,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买兄弟姐妹几人的鞋子。 几年以后,村里的人们看见我们兄弟姐妹四人靠自己的勤奋获取知识,常得到老师的表扬;看见我的父母亲靠自己的辛劳汗水,不伸手向别人借一分钱,也能供四个儿女读完书,让我们几个孩子陆续走出家乡,跳出农门,都对我们一家人刮目相看。曾经瞧不起父亲而当众说"这一家有哪个孩子能吃上公粮,我割我的头出来!"那句刻薄话的远房亲戚,每一次见到我们兄弟姐妹都很亲切地微笑着打招呼,但他从不愿意进我们家的门。 现在,我和丈夫齐心协力,在这座城市里,住上中档的房子,开着中档的轿车,这些都是我们靠自己的汗水换来的,心里很踏实。我从来没有忘记过小时候所经历的哪些事。倒不是我心胸狭隘,而是小时候的那些经历如一面告戒镜,常常提醒着我,使我养成了吃苦耐劳的毅力,塑造了我同情弱者,帮助穷人的品格,让我知道应该如何不亢不卑地做人。家族里的困难户大老远跑来向我借钱,我会慷慨解囊,亲戚朋友有困难,我和丈夫都热心帮助他们,平日与同事、家人相处,我会将心比心,体谅对方的感受和难处。这些性格,或者叫人格,都是小时候遭受"穷"和"冷遇"的磨练而成的。 一天晚上,我和八岁的儿子谈心,我把小时候所经历的那些事都告诉他,包括现在才能让他生活得好的来之不易都说出来,儿子听得很认真。我看了看儿子,问他:"知道妈妈为什么把这些事都告诉你吗?儿子。"儿子把小嘴抿了一下,说:"妈妈是告诉我男儿当自强。"接着赶紧改口:"哦,不,是做人当自强。"儿子意识到我的性别了。我笑了笑,又问道:"还有呢?"儿子答:"还有,不要随便瞧不起别人。"我再问:"还有吗?"儿子想了想,又回答我:"要热心帮助有困难的人。"儿子还小,我不可能用深刻的语言来意味深长地讲大道理,但他稚嫩而简单的话语,已经包含我对他成长的期望。 今年儿子十岁了,他申请了一个QQ号。有一次,我要上网查阅一些资料,儿子正在开电脑挂QQ和同班的伙伴说话,我看见儿子在QQ个性签名处写上"善良+勇敢+坚强",一股欣慰的暖流涌上我的心头……儿子没有经历那种困苦的生活,但作为母亲的我,如一本活教材,我的所作所为已经在儿子心里形成了点滴的品格教育了。 我的孩子长大以后,也许像我一样,只是个平凡而平凡的人,但是,他把善良、勇敢、坚强作为成长的信念,这是最可贵的。我希望孩子一直把这个信念带在身上,作为人在坎坷旅途上的精神粮食和追求理想的动力。 其实,人生经历过的人情冷暖,也是生活的财富,这种财富是金钱不能比,且金钱也买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