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中和节阳糕宴


  农历每年的二月初一,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中和节。所谓"中",指的是冬夏中分;"和",指的是阴阳合同。中和二字,概括了春意盎然、气候温润的春分时节的气候特点。清代,人们也称这个节为"太阳生日"或"太阳真君圣诞"。究其实质,指的也是时令转换时节,阳光普照气候转暖的意思。应当说,它与中和节的称法,相得益彰。
  中和节的起源,相传始于我国唐代。据说,唐代以前,春季里的节日有正月初九、正月晦(三十日)和三月上巳(三日)。其中,仅正月里就有两个节日,而二月里却没有节日。鉴于这种情况,到唐德宗时,大臣李泌上书,"请求皇上废止正月晦的节日活动,改以二月一Et为中和节";并要求届时"百官给皇上进农书,以示重视农业这个本业"。德宗同意了他的意见,亲自下诏,决定以正月初九、二月朔(一日)和三月上巳为"三令节"。因为自三代就有春天"祀日"的习俗,唐代中和节加以吸纳,形成了以祭祀日神曦和与木神句芒为主要内容,同时又劝课农桑、祈求丰年的一个新节日。
  因为有皇帝的亲自倡导,中和节在唐代较为流行。
  每逢中和节,皇上都要循例祭祀Et神,还要隆重举行耕种仪式,象征性地赐给百姓一点五谷。民间则主要是亲友相聚,饮中和酒,祭祀日神,互赠农具,勉励耕作,祈求丰收。宋代开始,中和节的内容有所丰富,增加了祈子、祭孔等仪式。据南宋人吴自牧所著《梦粱录》载,(宋代)二月初一,叫做中和节。民间的风尚是用青色口袋,盛上百谷和瓜果的籽、种,互相赠送,用以祈求神灵保佑生育儿女。皇宫中的宫女,喜欢用各种草来做游戏玩耍。百官给皇上进献农书,以示重视农业。上丁日,在国学举行大礼,祭祀文宣王孔子。据说,当时还流行城里的男女,相约于这一天结伴到郊外探春、扫墓和祭祀祖先。可见,当时的中和节,是十分热闹和受人重视的。
  宋代以后,中和节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辉,被人们冷落起来。如清人让廉在其所著《春明岁时琐记》中曾指出:二月一日,唐以后为中和节,现在则渐渐被人们废弃而不举行什么活动了。史料表明,清代中和节的活动,已逐渐衰微,远远不及唐宋时的盛况。但是,这主要是指清代的中上层社会,在广大的民间百姓中,有关的活动却不绝如缕,延续下来。不仅如此,人们甚至还赋予中和节一些新的内容。
  清代,民间的中和节活动,主要内容依旧是祭祀日神。
  东北、华北的广大地区,百姓相传这一天是"太阳生日"。所以,在这天的日出之后,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院落里设上一个香案,上面摆上一碗米或几碗太阳糕,一家人遥向东方太阳出处焚香膜拜。有的地方,百姓一起在这一天集中到本地的太阳庙,献戏演出,热烈欢庆太阳真君的生日。人们认为,这也是与焚香叩拜一样重要的对太阳神的一种礼敬方式。
  北京城里民间的中和节活动,据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说,这一天百姓依礼祭日神,同时要将过年时门窗上张贴的五色挂钱摘下来一并焚烧掉,"日太阳钱粮"。这一天,皇城北京的百姓,还要结伴前往左安门内的太阳宫,携手在和风丽日中尽情游玩徜徉。走累了,来到一处地方,席地而坐,拿出随手携带的酒菜,举行野餐。往往直到太阳落山,人们才尽兴而返家中。
  由清人的中和节内容来看,它与唐宋时期中和节的传承关系,是十分清晰的。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时的节日主要流行于民间,所以其中具有了一些游戏、娱乐的民间特点。
  清代中和节的节日饮食,以太阳糕为最大特点。围绕着太阳糕的制作与食用,形成了独特的食俗。
  太阳糕,也叫太阳鸡糕,简称阳糕。它的做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用江米做成糕,上面印上"金乌圆光"的图形;二是用米面做成小饼,五枚一层,上面插上一个面制的二寸左右小鸡。现代学者研究认为,金乌和小鸡代表了古代传说中的神鸟凤凰,而凤凰又是太阳的象征。因此可以说,清代太阳糕的构思与制作,是唐宋以来中和节传统的重要表现。它为重视中和节的民间所广泛接受并代代相传,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 太阳糕是中和节祭日时的主要供品,也是这一天民间的传统节日美味。糕粘而香甜,食后余香满口,令人怀恋。小儿性喜甜食,所以更受他们的欢迎。
  关于食阳糕,清代还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据说清朝初年,每逢二月初一,人们食用太阳糕的风气十分盛行。这是明朝灭亡后,遗民们为了纪念明朝末年皇帝崇祯并寄托自己的故国情思,假托祭祀太阳星君而设立的风俗。但是,随着清王朝统治的稳固和不断加强,这一习俗的本来意义渐渐被人们淡忘。可中和节做太阳糕,以及祭祀日神并食用的习俗,却借此机会,得以更深入地扎根民间并流传后世。
  此外,在东北地区的个别地方,还有一些百姓以二月初一的中和节为"花朝",是百花的生日。所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食"面饼",取其"烙虫虾"的意思。其实,无论是太阳生日还是百花生日,都不过是中和二字意义的延伸和发展,都是唐宋以来中和节在民间的沿续和流传。
网站目录投稿:问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