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提问对课堂效益、学生思维和语文素养的培养举足轻重,文章立足以阅读教学分别从问疑点、问弱点、问错点、问难点、问亮点等五各方面的策略详细阐述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提问的探索和研究,激发学生积极表达和引导学生思维训练,强化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内化,扎扎实实学好语文。 关键词: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提问;策略 一、问疑点 疑难问题提问是语文课堂最常用的提问方式。通过疑点发问,学生能引起注意,并进而引发思考,讨论,最后把疑点变成了明点,清清楚楚了解或者彻底解除疑惑,达到教学目标。如文言文《三峡》,就有学生提出疑问说地理课本里说三峡最长的是西陵峡而不是巫峡,文章怎么写"巴东三峡巫峡长"呢? 我顺水推舟,布置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讨论分析,小组组织文字发言。得出两种结果,其一是民歌和古诗一样讲究押韵对仗,把"巫峡"换成"西陵峡"显然不行。其二是民歌引用是承接秋天"林寒涧肃""高猿长啸"的语境写的,目的在于突出"凄清悲凉",是境由心生——品读文字需要结合文章的语境。由此"推舟",学生心底就明彻了。 二、问弱点 问弱点就是在语文课堂上针对学生平日语文学习中存在的模糊不清的知识点进行发问,以通过课堂这个平台的训练和强化知识意识来达到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就学生对表达方式判断常出错乱弱点问题,笔者课前先给学生讲清表达方式含义及其种类和各类的特点,然后在授课中于切合时机加以强化训练,慢慢地,弱点就变成强项了。如在教授课文《散步》就抓住文中开头 "‘我们在田野散步一句加以强化训练,问此句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试结合课文内容写出用别的表达方式对句子加以表达的句子。"此后经过交流讨论辨析,基本明晰:A、我们在田野散步(记叙:描述做什么事了)B、我们在美丽的田野散步(描写:描绘田野的情状了)C、我们散步对健康很重要(议论:发表意见了)D、哇,我们终于能散步了(抒情:表达喜悦之情了)E、我们散步时速为每分钟95步左右。(说明:介绍时速了) 三、问错点 顾名思义,错点就是学生易错的地方或者是错误理解、解读等等问题。 如教授鲁迅《孔乙己》一文合作探究环节就有如下提问。 生1:末段句子"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有问题,句中"大约"和"的确"这两个词语矛盾。 生2:末段意思不完整,"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这样的表达谁也不清楚"见"什么,只有在上一段的基础上才能理解"见"的内容,我感觉这样的表达不宜另成一段,而是放回上一段合在一起成一段。 师:第一个同学提的两个词矛盾吗? 生3:有点,我不是很把握。 师:请你把上一段文字读一读,然后再来思考这个问题。 生3:(读文后)我明白了,这两个词不矛盾,"大约"是基于上文"又长久没有看见""到了年关""到第二年的端午""到中秋""再到年关"等等这一长时间段里没有看到孔乙己的推测。而"的确"则是从孔乙己的身份地位以及生活境况,甚至是最后一次到店天气和残腿的情况看,孔乙己在这样的条件里生活也不会活太久的悲剧命运。 四、问难点 每篇文章的难点得到有效引导突破,阅读教学的效益就有了。如潘凤湘老师讲授"概括课文大意的方法——归纳法"时,先从《<梦溪笔谈>二则》的《采草药》第一层文字大意引出基本概念,然后—— "生:老师,怎样确定基本概念,我们还弄不清楚。 师:你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基本概念进行思维,知道吗?你们写作文要描写一个人,要描写哪些内容呢? 生:外貌、心理、语言、行动、表情…… 师:你们说的这些都是基本概念,你们在运用这些基本概念构思作文。"外貌""心理"等这些基本概念都是抽象的,他的外貌怎么样、心里想什么,都不具体,你们要分清抽象与具体的范畴。 生:老师,到底怎样确定基本概念呢? 师:用通俗的话来说,你们看着课文的具体内容,可以想一想这一内容属于什么问题,答案就是所要确定的基本概念。我们来试一试,看这个方法灵不灵。我说几个具体内容,你们看这些具体内容各属于什么问题。 师:我姓潘名凤湘。 生:姓名。 师:对,你的反应很快。再来,我今年68岁。 生:年龄。 师:对!再来,我原先高度近视眼,视力是0.8;后来眼底病变,视力降到0.05;现在发展到视物不清,视力下降到0.02。 生:您的视力。 生:您的视力下降情况。 师:非常正确!基本概念是"下降情况","您的视力"是限制成分。 (接着探索什么是"限制成分",然后引到概括文章大意) 师:概括有同级概念,还有上下级概念。所谓进一步概括,就是把同一层次的课文大意结合起来,想想它们属于什么问题,找到一个总的概念。如同级概念是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它们的上级概念是文学。我再说一组同级概念,请你们说出它们的上级概念。这组同级概念是:火车、汽车、飞机、轮船、自行车,它们的上级概念是什么? 生:交通工具。 在潘老师的这段师生对话中,老师的目的就是把"归纳法"教给学生,但不是直接强加,而是采用例文引出基本概念——阐释基本概念——基本概念训练,最后才点重归纳概括。 五、问亮点 教学过程学生发现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以及大自然之美甚至是问题思维之美,体验之美等等闪光点都是课堂的亮点,这些都是师生智慧碰撞的火花,值得问一问,积累积累。如袁庆国老师教《老王》问及老王孤苦伶仃究竟到何种程度时,就通过"你问我答"的形式,把"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这一句子演绎得人心跌宕起伏: 杨:老王,你家里有什么亲人啊? 王:有个哥哥。 杨:那不错呀,哥俩有个照应。 王:死了。 杨:哦,那还有其他亲人吗? 王:有两个侄儿。 杨:两个侄儿怎么样,能帮你吗? 王:没出息。 杨:那还有其他亲人吗? 王:没有了。 通过这么一问一答的演绎,就把表现感情起伏的表达形式亮点展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