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关于产学研行为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众多,但研究视角大多基于学校与科研机构,缺少对市场主体——企业的聚焦;此外"十九大"在产学研创新协同及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深度融合概念,目前该层次的研究尚处于一片空白。基于以上研究现状,作者在强调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总结产学研协同创新及合作为代表的产学研融合行为影响因素,阐明了企业产学研融合行为影响因素的三个维度,并探究其相互关系和协同作用机制。 关键词:产学研融合;企业主体;影响因素 一、企业主体地位概述 (一)产学研合作 在产学研互动的相关研究中,产学研合作最为常见,同时也是学者研究的热点。(仲伟俊,梅妹娥,2009)较早地研究了这种行为,产学研合作的核心是科研机构、企业和高校,在政府、金融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的扶持下,各主体为了实现各自目标,主体之间、主体外部之间和主体内部合作展开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人才培育、设备仪器共享、信息采集等活动的过程。在早期的产学研互动研究文献中,产学研合作最直观的定义是以提高科技生产力为最终目标,经合作不同参与主体进行技术研发、技术推广、产品制造的一项活动,在合作的过程中对产学研合作机制进行不断探索和创新。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 关于产学研互动更为近期的相关研究,学者更多关注产学研协同创新。协同意味着参与主体的数量至少为两个,经由组织进而共同致力于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或能力。从细化的角度来讲,协同是指不同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能力,表现了成分在整体发展运行过程合作与协调的特质。协同理论强调,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需要相互协调,需极力避免互相拆台、互相牵制的状态。呈现无序状态的系统,终究会因发挥不了整体性功能而最终瓦最解。相反,如果系统中各子系统能很好地协同、配合,不同的力量就能实现有效聚集形成合力,产生超越原各自功能总和的新功能(薛传会,2012)。 二、产学研融合行为三大机制 (一)信息机制 关于信息制度的研究(洪银兴,2014)提到,依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在新技术转移和交易场景下,高校及其科研人員的科研成果能否为企业所接受,其间信息不对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企业对创新成果的先进性程度了解程度不深,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的市场接受度也没有形成充分的认知。因此,潜在的市场风险和创新风险并存。企业家和科研人员进入同一个创新平台进行协同创新,就可能在互动中进行有效的信息反馈,进而避免类似风险。 (二)保障机制 在保障机制的研究方面,(颜楚华,2011)通过校企合作中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措施以促进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而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功能的总称。同时关于"校企合作"的规定都比较宏观、原则,缺乏具体、可操作实施的细则,这也是目前产学研互动中存在的主要显著问题。政府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金投入,二是组织引导,三是考核评估。并基于对我国校企合作现状分析,建立起"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主动"校企合作保障机制,以推进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 (三)孵化及反馈机制 在对于科技创新的解读上(洪银兴,2014)认为,科技创新实际上囊括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统称为科学和技术的创新。中国的科技创新关系到两大体系。第一,国家创新体系,包括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知识创新包括了上述所有创新内容,在这个体系中,创新主体是研究型大学。第二,技术创新体系,即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长期以"两张皮"现象是两大体系的典型特征,体系之间缺少协同和衔接。创新结合这两个方面是产学研的本质和核心所在。 三、产学研融合行为影响因素文献评述 (徐莉、杨晨露,2012)在产学研互动中影响因素的研究中表明企业产学研融合行为强度、深度及最终的融合效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探究那些因素及如何对产学研融合行为发生作用,是解决企业主体地位科技体制改革的首要问题。已有的研究表明: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与合作为代表的产学研融合行为影响因素除了受到政策影响外,还受到主体差异因素,具体表现为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三大主体在运行机制、目标、价值取向取向等方面的差异;合作机制因素,包括了合作动力机制、盟友选择机制、资源投入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盟友退出机制、风险管理机制,并且相互作用和制约(李岱素,2009)。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张程霞、李庆杨,2011)将研究拓展到科技中介,提出中介机构作为产学研融合的重要桥梁,对产学研融合行为也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影响。 四、研究展望 由此,本文认为企业产学研融合行为的影响因素可以划分为三个维度:政策维度:信息机制、保障机制、孵化及反馈机制;主体运行机制维度:运行机制(动力机制、信息机制、保障机制、孵化及反馈机制)、目标、价值取向;第三方参与维度:科技中介机构维度等。政策、主体运行及第三方参与三类影响因素会对不同的企业产学研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一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深化了对企业产学研行为影响因素的系统性认知,而且也具有实践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仲伟俊,梅妹娥,谢园园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 (08). [2] 马家喜,仲伟俊,梅妹娥.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研究[J].管理学报,2008,,06). [3] 马 宁,王立.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5,(12). [4] 马 学,刘艳辉,胡宝民.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的机理分析[J].河北学刊,2006,(1). [5] 辛爱芳.产学研合作中的合作风险分析.企业经济[J].2005,(08). [6] 郭 斌.知识经济下产学合作的模式、机制与绩效评价[M].科学出版社,2007. [7] 习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