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按需出版的与


  最近有本名为《从0到1》的书很火,讲的是如何创建创新公司,内容主要基于彼得?蒂尔作为PayPal和帕兰提尔公司(Palantir)创始人,以及Facebook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等上百家初创公司投资者的经验写就。
  创业、创新难,难在一个行业从萌芽到爆发。从0到1的过程需要足够长的时间,是坐冷板凳;从1到100的早期阶段,增长会加速,是比速度、抢时间;从100到10000再不断加零,则是飞快的,拼资源和基础。大家都想在100到10000这个阶段去收割胜利的果实,问题是谁去做0到1、1到100这个阶段的事情呢?这就是国内按需出版行业的尴尬现状。
  Lighting Source七年才盈利
  按需出版火了,一方面新主体不断进入,去年中教图、中图、中石油印务等进入POD主战场;一方面也有人在退出,大恒新纪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恒科技")在2015年2月27日晚间披露了2014年度报告,中国大恒数码印刷项目2014年度亏损约900万元。随后,网上爆出大恒将退出该项目的传闻。大恒数码印刷项目于2012年12月开业,专门从事数字印刷,尤其是在按需出版领域提供服务。大恒数码拥有中国北方地区第一条全数字化按需出版印刷生产线。仅仅两年的时间,这个项目就折戟沉沙。这就是按需出版: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那为什么会形成这么一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局面呢?就如钱钟书经典《围城》所言,墙外的想进去,墙里的想出来。何苦呢?
  按需出版在国内最早的探索者和前辈,知识产权出版社前社长董铁鹰曾经撰文对此有过深入的描述:从事图书按需印制和发行这类业务的公司,通常具有一定规模。如美国最大的发行商英格拉姆(Ingram)所属的Lightning Source(LSI)公司,LSI于1997年由美国最大的发行商Ingram投资设立,是Ingram所属的五个主要机构之一。该公司与全球3200多家出版社有合作关系,为北美、欧洲、非洲、大洋洲地区提供服务,于2004年实现赢利。LSI主要为传统图书出版社、大学出版社、科技出版社、学术和专业出版社、出版机构、书店和图书馆提供按需印制和发行服务。
  闪电之源依靠母公司强大的出版发行供应链资源和能力、欧美强大的专业学术氛围和底蕴,及对按需出版的宽松管理和国策支持,历经七年方能盈利,那么在中国呢?按需出版做百万元级的小项目投资还成,基本上可以支撑,但大项目上马数千万元级以上的生产线,一定要耐得住寂寞,至少需要"三有":有钱、有闲、有法。
  第一要有钱,能连亏多年等待此项业务成长。国内商业氛围比较浮躁,对十年左右才能开始盈利的项目,愿意投入资金支撑的企业不多。
  第二要有闲,要有时间和精力去做。按需出版要改变整个供应链,解决图书资源从哪里来,版权版税如何分割利益,发行销售渠道如何高效运营等一系列的问题。庞大的体系建立异常繁琐,没有精力下工夫琢磨明白就没有竞争力。
  第三要有法,即有办法、有思路。按需出版的核心不是印制,客户需求和印制资源才是核心,需要用按需印刷来以战养战,需要洞悉上下游资源的控制,需要强势睿智的领导者。
  "大道无名,大音希声,大器晚成",按需出版需要有钱、有闲、有法的雄才运筹帷幄,多年磨砺方能成功。
  奔跑吧,POD企业!
  我们把按需出版的力量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出版集团和专业出版社。前者拥有整套供应链,做不做没得可选;后者是专业领域小众需求,按需出版恰好满足了其印量小、专业书籍销售时间长的特点。
  第二类是独立书报印刷企业和书商。前者传统印刷业务发展潜力小,擅长的技能都在印刷业,希望在已有的客户资源和设备资源上有延伸;后者是民营企业做自身供应链的整合。
  第三类是跨界企业,希望从按需出版领域找到机会。跨界的范围比较广,做烟酒包装的,做影像的,做印刷设备的,做艺术品复制的,做印刷电商的,做文化产业误打误撞进按需出版领域的,林林总总。
  从业务层面如何看待按需出版的供应链结构呢?有上游的出版资源提供;有按需印刷提供商;有网上书城和线下书店提供按需图书客户订单,整个按需出版持续生态链体系就完备了。试水的企业至少得有两样以上资源,联合第三项资源,然后静待花开。
  但问题是现在整个按需出版生态链有问题,国家对黄色和非法出版物管理极其严格,并使用审批和书号限制。由于非法出版物的定义比较模糊和宽泛,没有考虑到专业小众出版物需求。另外,版权制度的改革也面临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的出版体制不利于小众专业科技学术传播,导致按需出版的资源不足。
  小众学术科技资源信息不能建立通畅的流通渠道,医学、制造、艺术领域就很难有大师级人物和诺贝尔获奖者出现,知识和创新的价值在薪火相传角度就已经被否决。若我们的按需出版最后都走到以古籍复制和历史文献为主,或者大批量印刷普通书籍的老路上,只是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不能成为中国以小众学术科技为基础的先进制造业最大的助力,那么,中国科技的未来发展机遇在哪里?
  在按需出版主体业务不足的状况下,作为按需出版链条中加工环节的按需印刷企业,如何存活和发展就是大问题了。目前大家大多循序渐进,通过以战养战的策略来解决,基本有以下几种情形。
  1.依托以往的特殊按需出版业务来逐步发展,如知识产权出版社的专利公报,中国质检标准出版社的行业标准,再走向古籍印刷和图书馆古典学术研究文献等业务。
  2.通过按需印刷和传统印刷业务两条腿走路,支撑按需出版业务发展。如做一些医学、艺术、科技类专业小众出版物的出版社和高校出版社,或者京师印务这类企业依托高校集团学术科技资源,逐渐开展体系建设。
  3.集成出版印刷集团的资源优势,促进数码印刷规模效益,尽快实现盈亏平衡,如江苏凤凰、河南新华等。对于江苏凤凰出版集团,做按需出版可谓正当时,因为专业有底蕴,资源雄厚,希望它能有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4.通过质优价廉开拓市场,全国布局,实现规模优势,如虎彩等。
  5.做个性化影集相册、艺术品复制等业务的印企,在这几个市场上做印刷电商来实现农村包围城市,布局全国,等待机会进入按需出版市场的。
  他们资金来源上各显其能,有上市筹资,有集团投资,有业务延续投资等等多种形式。大家都在奋斗中,我们默默祝福,奔跑吧,兄弟!
  雷军做小米手机,他说"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原意是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足够大的市场,并且选择好的时机进入,但如果没有准备和经验基础,即便抓住机遇,那机遇也会溜得很快。按需出版是长线工程,正如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说到,人生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宋朝晏殊的《鹊踏枝》,"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宋朝柳永的《蝶恋花》,"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第三种境界是南宋辛弃疾的《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这是一个需要英雄的年代,也是一个需要智者的年代,谁能是智勇双全的按需印刷之王?破局难,十年后,与君共看大江东去!
网站目录投稿:绮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