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互助论的读后感大全


  《互助论》是一本由[俄] 克鲁泡特金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3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互助论》精选点评:
  ●被译者序言的最后一句笑死。我的心愿是世界和平23333 对立面的声音也是要听一下下滴
  ●由于过分地信赖政府,人们就不再信赖自己,他们无法打开新的出路。于是,国家只要出来摧毁他们最后的自由好了。
  ●本书对达尔文进化论的理解不同于斯宾塞等人的最适者生存的观念,在不否认人类竞争性的同时,更看重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互助行为。他从动物、蒙昧人、野蛮人、中世纪城市以及现代人之间寻求人类互助行为的先天性及连续性。合作行为基于生存之需发展到社会之需,的确容易被人忽略,正如痛苦容易让人铭记而幸福只是瞬间感受,互助论是对人类本性认识的一种反拨。其实竞争与合作更像关系中的两面无法彻底分开。
  ●仅看了序言,这个世界永远会有伟大的各类思想存在,他们存在于不同的历史年代。但是由于不同的年代所需要的历史不同,因此他们会被蒙蔽,会被掩盖。我从不同的角度去视觉出互助的因果,而恰好在此看到克鲁泡特金的著作,虽然只看了序言,但是可以理解为同质的思想。我不强调无政府主义,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这并不符合历史的递进,但是互助论可以作为一种本质,且看这种本质是如何与现实发展,不到最后不会有结局,我有生亦无法评判
  ●我是怀着"无政府主义的标作"的认识来读的,不过现在发现刨去作者的政治立场,这是一本顶好的人类学著作,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观察视角。还有,译者的介绍是相当的有偏见........
  ●已购。三星半。以种族间竞争,同类间互助才是动物与人类共同的自然法则出发,写了一部社会史,堆砌了大量材料。先论后证,觉得克氏找的材料片面,他自己说因为讲个体优胜劣汰的书太多了,而他的材料被忽视。好吧,这个归咎于时代性吧…中文序写的时代感也挺强的,为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站队…
  ●所谓现在 其实就是一切失去了的那些机会的总和
  ●时代眼泪一般的理想主义
  ●感觉很多东西都没有说清楚,一直强调各种互助形式的存在,却对为什么强权会打压互助不做解释~
  ●补记
  《互助论》读后感(一):关于前言部分的笔记
  一、前言
  1..结构:
  18个自然段,大致可以分5个段落。第一段讲动物,说明无论是严酷生活环境还是动物繁多的地方,达尔文式的无情族内竞争都是未经证实的所谓自然法则。"激烈竞争时期中是不可能得到任何逐步进化的"。第二段讲本书思想的起源,凯士勒的《论互助的法则》:互助比互争更为重要。但有一点与克鲁泡特金不同,即前者认为互助的根源是亲族感和对子孙的关心,后者认为应该先证明互助因素在进化中的重要性,再去寻求互助本能的起源。第三段要阐述的是,互助的重要性必须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里面讲了歌德等许多学者的观点,有反面的,也有正面的,以此来说明互助的普遍性。第四段讲写作本书的背景,大概框架,有可能引起的质疑,以及对这些质疑的回应。第五段是交代本书形成前后相关的事情。
  2.重要观点:
  a.爱和同情不具有普遍性,把互助归结到爱和同情是不对的,真正的普遍性应该是人类休戚与共的良知,是无意识的承认互助实践的力量,承认自己的幸福是紧密依赖别人的幸福,承认别人的权利等于自己的权利,并因此而产生天然的正义感和公正感。
  .人类漫长进化过程中继承的互助本能、合群的习性,是"人人为自己,国家为大众"原则的根源。
  c.互助组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旦其出现腐败迹象,就需要"个人主义"和"自我维护"的干预,要么创立更高级的互助组织,要么破坏互助组织,建立自己的权力。
  《互助论》读后感(二):新的视角
  阅读大卫·格雷伯的《无政府主义人类学碎片》后就感受到了无政府主义与人类学的渊源之深,读克氏《互助论》更加深了这种印象
  受长期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史观和宏大叙事影响,很少注意到过村落公社和行会与历史进程的关系。本书视角真正从底层的微观视角展开历史论述。私有制产生与国家产生之间的时间差及村落公社与之的斗争深感受用,但不难看出作者虽努力摆脱欧洲中心主义但也仍受其影响,作为本书核心的几章并不具有对欧洲以外世界的广泛普适性。
  对本书开篇两章动物之间的互助确感怀疑:作者对虎等著名的独居动物写作的态度可以说是"回避",独居动物在人类诞生之前原本都更为群居的解释也未免牵强。但对达尔文学说过度强调"过度繁殖"的批判已被当代普遍证实,互助在竞争中的作用也被认可,可以说本身作为通才的克氏具有跨学科的先见之明。
  克制的写作风格的内里是极为激进的政治主张,字里行间是"人类乃至生物届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需要竞争",正如《面包与自由》字里行间是"人类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缺乏资源,生产力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低下"。阅读无政府主义著作是推倒围墙、改变传统认知的过程。
  无政府主义并没有你想象中的这么疯狂。
  (p.s 阅读中深感马克思主义的傲慢,序言更深刻地体现出这一点
  《互助论》读后感(三):互助论:被遗忘的另一条路
  在共产主义理论学说跟组织机构在中国还没有完全建立跟传播开来的时候,无政府主义是当时新文化运动里面传播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一种激进思潮。右翼无政府主义者推崇纯市场/资本主义。但追求自由解放的主流左翼无政府主义者认为被政府或者企业、老板主宰无异,主张【自发互助精神】能够完成政府使命。
  互助出于人类族群共有、基于【生物基础】的【休戚与共】:多数动物采用集体生活状态,种群内互相照顾以维系生存(如蚂蚁蜜蜂)。引申到早期人类,通常以血清为基础构成【氏族】进行集体劳动(如打猎、采集食物)。然而近代历史则由大人物主宰和构成,强调【英雄偶像人物和个人主义】,主张冲破传统的束缚、挣脱共同体内生活的压力,由此忽略了直到【现代工业化、国家成立、资本主义诞生】后仍然存在的【底层百姓的合作精神】。基于达尔文演化论所主张的人类【自私自利、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似乎也很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学】的说法。然而此类想法其实是在现代国家诞生之后才得到大力推广的。而近代【国家诞生】建立过程中,个人保卫家族、邻里互助福利需要被市场和政府取代,社区和互助状态不断被摧毁,个人主义抬头。
  无政府主义在如今社会似乎已经过时乃至不被当成【严肃政治学说】被【边缘化】。但在五四时期,强调【个人自由解放】、主张【平等、挣脱束缚】的无政府主义深深影响了当时的新青年,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铺路。以【革命政治】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以【社会文化革命】为主、无法掌握政治政府的无政府主义只能是【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则批判马克思主义的【中央组织架构】。
  无政府主义在完成它的"历史任务"后似乎就随着今天被遗忘的五四的种种的仪式,逐渐走向幕后……
  《互助论》读后感(四):简要摘记
  人类为了基本的生存而聚合,而后结成社会发展成氏族。氏族完全建立在"共有"的属性上,"人人为大家"即氏族内部最高标准。但这种团结只限于同一氏族内部。 氏族碍于近亲繁衍的弊端而逐渐衍生出"家庭",家庭的分化不可避免地带来个人财富的积累,也就消除了氏族的"共有"属性。 此外,野蛮人因为变化的气候环境不断进行迁徙,并进行迁徙所造成的必然战争。 内忧外患之下,氏族被村落公社所取代,这不再是同一血统内的互助,而是以共同的努力取得或保护同一地域。自然,依旧是公有制土地。大部分野蛮人就此定居下来,参与劳作,仅对少部分"武士"进行供养。 随后,这属于少部分的武士团的首领(王公贵族等)通过更易获得的财富积累,对天灾中的落难者进行"援助",使得农民对其负有债务,逐渐建立起封建制度,使人民成为这些"领主"的农奴,并窃取了原属于村落公社的赋税权。村落公社则仍保留两项基本权利:土地公有和独立裁判。 等到了9-10世纪,当外来种族的侵袭向人民证明,来自领主的对土地的保护已失去了作用。人民就自发兴建城堡和石墙来防卫村落公社,即自由城市。而自由城市的兴起无疑侵害了领主的权利,期间爆发了长期的战争。 在自由城市期间,人民建立了"行会",一种来自于共同行业的新的人民联合形式。行会的建立使得商业、手工业,艺术等一时盛极。但城市并没有从失败的领主手上解放农民,最先一批的城市建造者又自行形成一个独立的圈子。由此,城乡之间的裂痕就这样沉默着。 而更致命的是思想上的转变。长期的宗教熏陶使人民相信,只要是为了大众的安全,无论是怎样的权利都不过分,无论是怎样的杀戮都算不上残暴,而这无疑是一种个人权利的信仰,是与自由城市的联盟主义所相悖的。 时机成熟于15世纪末,一些领主比他们的邻居更为狡猾,更懂得敛财和蚕食土地。选取了一些自由城市尚未兴起而又地理位置优越的地方,建立起王城,以自由分配村落的方法吸引武士,以保护贸易来吸引商人。在各方面优势之下,自由城市就逐渐被国家所取代。
  1:中译本序言有失客观,建议跳过。
  2:本次摘记质量不高,姑妄看之。
网站目录投稿:半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