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国新办就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政策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将来体育课也必须布置作业。"体育课和语文、数学、外语课一样,体育课上教会了健康知识,教会了基本运动技能,教会了专项运动技能,不练习是掌握不了的。"现在要把文化课的作业减下来,但是体育课作业必须加上去,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掌握运动的技能。(9月22日新京报) "健康第一"的理念被淡化,导致体育课被弱化,使体育课走向两个极端:初中阶段,体育纳入中考,学校的体育教学得到了强化,学生的体育训练实现了常态化,却进入了应试的怪圈——中考考什么,学校便教什么,学生便练什么;高中阶段,体育没有纳入高考,体育课教学陷入了形式化。 体育课布置作业,是遵循体育教学规律的需要,也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需要。不过,体育课布置作业,要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的体质特点,数量适当,难度适中,不要步入"应试化""形式化"的怪圈。否则,不仅作业失去了应有的意义,还会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在布置体育作业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体育作业兴趣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和锻炼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实现体育作业应有的意义。也就是说,体育作业不应跟着应试走,而是要跟着兴趣走。 其次,体育作业生活化。体育课的生活化很强,如果体育课作业失去生活化,就会显得枯燥乏味。只有将体育作业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体育锻炼才能成为学生自觉的习惯和生活方式。 再次,体育作业多样化。不管哪个学科的作业,只要形式或内容单一,都会影响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和积极性,体育课也不例外。因此,布置体育课作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内容丰富,形式灵活,使学生对作业保持好奇心。 最后,体育作业教育化。长期以来,体育学科蕴含的育人价值被忽略了——只是"强健其体魄",却忽视了"文明其精神"。重新发掘学校体育的育人价值,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既增强学生的体质,又增强其体育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