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故乡,位于云南省南部,思茅地区中部,地处横断山系南段,无量山脉南部边缘,地跨北回归线。全县辖9乡2镇87个村公所(办事处),居住着哈尼、彝、汉、傣、白、拉枯、回等19个民族,1998年末,全县总人口18.4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9.14万人,占总人口的49.5%。 普洱自然资源丰富,全县总面积3670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291.10万亩,耕地面积(含轮歇地)62.8万亩,宜农、宜林、宜牧的荒山灌丛175万亩。森林覆盖率40.65%,林木蓄积量1236万立方米,是滇南林区之一;有岩盐、煤、铜、铁、铅、锌等矿藏资源和石灰石、彩色石等建材资源;境内河流纵横交错,长5千米以上的有121条。水能蕴藏量53.68万千瓦,可供开发利用的16.1万千瓦;野生动物种类有猕猴、长臂猿、金丝猴、黑熊、鹿、野猪、豹、岩羊、穿山甲、蟒蛇、灵猫、绿孔雀、锦鸡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 普洱山川秀丽、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清初始,普洱城内外就有"城畔荷风"、"龙潭秋月"、"天壁晓霞"、"仙洞春云"、"东岑兰萼"、"西岭温泉"、"茶庵鸟道"和"回龙夕照"素称"普阳八景"的风景旅游点。现部分景点已不存在,但遗址犹存;新建景点有天壁山、观音山、小黑江森林公园、板山古茶树及茶园、把边江和小黑江低热河谷风光及咖啡园等。纪念地有省级文物民族团结誓词碑、省级磨黑中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土陵园等。 1951年元旦,出席"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的全区16个县(含今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州、临沧地区沧源佤族自治县),26个民族的代表,与党政军领导一起,按照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在普洱县宁洱镇红场举行了隆重的"剽牛"、"喝咒水"盟誓仪式,立下了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由傣、拉祜、汉三种文字签名的"民族团结誓词牌",为云南乃至全国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团结树立了光辉的榜样。50年来普洱各族人民一直以实际行动实践着"民族团结誓词牌"上的誓言,团结友爱,携手互助,共同发展进步,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保持了全县社会的长期稳定,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稳步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各项民族政策进—步得到落实,1985年12月15日成立了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实行了区域自治。县委、县政府出台并落实了《自治条例》及有关计划生育、林业、对外开放、扶贫等方面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管理本地本民族内部事物的权利,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自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于通过发展民族经济来解决地区和民族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1998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55769万元,工农业总产值319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32129万元,粮食总产量7143万千克,乡镇企业营业收入32126万元,财政收入5517万元,农民人均口粮333千克,农民人均纯收入1114元。全县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1998年止,全县共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地)156180亩,水利化程度达40.3%,使粮食生产连续11年获得丰收,实现粮食自给有余;总装机容量18832千瓦,行政村通电率93.1%,户通电率88.9%;公路里程1080千米,实现村村通公路,磨思二级公路贯穿县城,德梅、景普公路改扩建即将完工,元磨高速公路也将开工,将大大改善边疆民族地区的交通状况;全县11个乡(镇)的87个村公所(办事处)中有80个开通了程控电话。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99.7%,巩固率99.5%,毕业率99.3%,实现了"普六、普九"和扫除青少年文盲工作,并获得中华扫盲奖;全县乡(镇)建起了文化站、广播电视(台)站,行政村建起了文化室,广播人口覆盖率74.3%,电视人口覆盖率86.7%;科技普及深入村村寨寨,基本形成了县、乡、村、社四级科技推广网络;计划生育、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千分之十以下,被国务院授予"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县"。全县有医院14个,行政村建起了卫生室,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通过省级验收合格。先后荣获"全国体育先进县","云南省民族传统体育先进县"。 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重点加强了林产工业、茶叶、咖啡和农业产业经营。 民族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基本形成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茶文化融为一体的普洱民族文化。 面对21世纪的机遇与挑战,全县各族人民将把繁荣、富裕、文明的普洱新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