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校本课程该有的讲究不能少


  近日,有评论认为,校本课程并不高深,学校兴趣小组和常规活动就是校本课程。这一观点反映时下一些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存在误区。
  现代意义上的"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延伸出来的。它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课程就是要为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轨道;而它的动词形式则是"奔跑",课程的实施必须着眼于学生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
  习惯性的表述是,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学校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和,学校的教育目标与教育价值就是要通过课程来实现。所以,一门课程至少要具备四个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
  从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来看,一是要进行需求评估,对学生的发展需要、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评估,确定课程目标;二是要编制《课程纲要》,制定校本课程的结构,确定课程内容;三是要进行课程推介与选课,依据《课程纲要》实施教学;四是进行课程评价,考察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
  比如,"升旗仪式"要作为一门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要确立通过实施这门课程达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目标;在课程内容上,要围绕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主题,确定系列化教育内容,形成序列化的教育主题;在课程实施上,要通过开展升旗仪式,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在课程评价上,要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具备了这四方面因素,"升旗仪式"才是规范的校本课程,否则只能是走过场的活动,育人效益将大打折扣。
  现实中,兴趣小组和常规活动之所以不是校本课程,主要原因是活动目标不够科学,活动内容碎片化,活动实施随意性和简单化,以及活动评价不到位,很难保证活动效果。如果能够破解以上问题,兴趣小组和常规活动就可以成为校本课程。事实上,北京十一学校等名校的社团活动之所以富有成效,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关键就在于把社团活动作为课程来开设,而不是简单的活动。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曾说"课程是有学问的",意即校本课程不能低水平,而应具有专业内涵。从目前校本课程实施现状看,选修类校本课程很不规范,这些课程往往提供的是浅层次的体验,如简单的动手制作、兴趣活动等,从整体上看,课程实施效果不佳。究其根源,忽视了校本课程的专业性。所以,学校兴趣小组和常规活动成为校本课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网站目录投稿:傲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