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六月节 贵州黔东南地区侗族民间传统农祀节日,在每年农历六月小暑后第一个卯日举行。 节前十二天,侗寨人家每个家族中的主妇,按长次房顺序,提着水桶、粽粑叶、干蕨菜、糯米等,排队到河边洗净,然后仍排队返家。当地俗语称为"进河"。节前三四天,家家户户忙于酿造甜酒及筹备各种祭品食物。节日这天,将数条"黄尾"、。"彪杆"、"蛇花"鱼与糯米放在一起蒸饭。鱼的鳞鳍要保持完整。此外,用新包谷、瓜菜炖一锅不放盐的烂菜。祭祀时,供桌摆在火塘边,糯米饭置于一簸箕内,按长次房数目再摆放其他祭祀食品。每两张云南叶上,盛些许米饭、鱼、烂菜、干蕨菜及甜酒等,各户依长次房顺序上前祭食。各家中的长者焚烧三叠纸钱,念一番祷辞,祈求祖享用祭品,保佑人畜兴旺,庄稼丰收。然后,众人象征性地品尝一点祭品。在节日祭祀之前,最忌讳儿童偷吃供品,俗信认为那样会给家庭带来灾难和不幸。 哈尼族六月节 云南省有一少数民族哈尼族,他们把六月廿四日前后定为六月节。六月节,哈尼族称为"苦札札",意思为"预祝五谷丰登"。 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叫威嘴的神爷,每年五六月份,他都要巡视各处的山寨,给人带来幸福,给牲畜带来平安,令五谷丰收。为了感谢他,人们送秋千给他当马骑,采来树枝草皮为他备马料,欢迎他进寨除害造福。年代一久,这些活动便演化成了节日风俗。 六月节通常是三至六天。这几天,人们杀牛祭神,尽情欢乐。青年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去玩"磨秋"。这是一种丁字形的木架,人骑两端,玩时横木靠人推动,上下旋转,像翘板起伏,又像磨盘旋转。人们有的玩秋千,有的跳舞,整个村寨充满节日的欢乐气氛。这些日子也是青年们定情的好机会。在万山丛绿中,姑娘们打着白伞,穿着白衣裤,像洁白的鸟儿在绿林中穿行。小伙子们则坐在绿阴下,弹着琴弦,唱着情歌,看着姑娘们。有情者,男女对唱,但声音低微,只有两人可闻。 每逢六月节到来,哈尼族人家少不了要备三样菜:沟边上的水芹菜,田埂上的鱼腥草,山坡上的柴花菜。此外还有凉拌生鱼和苔鲜拌蛆躬}两种名菜。过节期间,哈尼族家家都割来芭蕉叶铺在桌子上,桌上摆满各种菜肴。除了妇女儿童,全家大小和客人一起围桌喝水酒,吃美味,唱哈巴。不同的节日,要唱不同的哈巴。 六月节,也是哈尼族青年男女选择对象和充满浪漫色彩的、欢乐而甜蜜的日子。此时,红河地区,正是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把哀牢山装扮得花团锦簇的时候。哈尼族姑娘打着白伞,穿着白裤权,象洁白娇艳的白杜鹃似的,飘落在树荫下,忽闪在绿茵中。哈尼小伙子也成群结队,吹着巴乌,弹着琴弦,寻着自己中意的姑娘。如果姑娘有了自己中意的"白马王子"即离开伙伴们跟随小伙子而去。片刻,在绿茵中,岩壁下,低沉而委婉的"阿茨"歌声飘荡起来·,·…"阿茨"是有别于"哈巴"的情歌,"阿茨"是只适合山上和情场上唱的歌。 "苦扎扎"这天,哈尼族的村寨中心,宽敞的草坪,是欢度节日的娱乐场地,那里支起了磨秋、大鼓、秋千。 吃过早饭后,吱呐声、鼓声一阵阵催着哈尼人,身着节日装的哈尼族男男女女,邀约好知己,五个一群,两个一双地涌向磨秋场,开始秋千竞赛。到了中午,哈尼族人开始了他们独有的节日串寨活动。串寨,是哈尼族人借以向各村寨的父老乡亲致节日祝贺,并邀请乡亲们到寨上过节的一种形式。这时,小伙子们乔装打扮,有的戴着脸谱,有的脸上抹着各种油彩,身穿长袍,披着花毡,腰束红绸,身背鸡笼,手提棍棒,形形色色,千姿百态,使人忍不住捧腹大笑。他们每到一寨,姑娘们便和着鼓点,跳着优美刚健、具有独特古老民族气息的鼓舞,使姑娘更加显得婀娜多姿。在磨秋场上,哈尼小伙子们随着磨秋的起伏,在空中悠荡,如飞燕展翅,似雄鹰凌空……那些磨秋上艺高胆大的小伙子往往引起姑娘们的爱慕。 节日最后一晚,人们点起松明火把,在屋内四照,扫去杂物,驱除邪恶,然后将火把送到村外烧掉,以示恶魔赶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