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不敢和朋友一起创业? 创业初期,单打独斗往往是支撑不起一家公司的,每一个创业者都需要值得信任的合伙人,而他们选择合伙人的时候,往往都会从身边的朋友"下手"。 如果你想和好朋友创业,完全没有问题。一起创业可以说是认清一个朋友的最好方式,有可能他把利益看的很重,或者心胸狭窄最后一拍两散;但是也可能在共患难后获得了万金难求的值得信赖的知己。 据希鸥网了解,一篇名为《友谊的代价》的这篇论文,考察了3510个风险投资者,以及他们在1975到2003年间11895个投资项目。 论文中写道,有的人选择与自己能力相当的人合作,比如同是名校毕业;但更多的人选择与自己的"熟人"合作,比如曾经的同学或同事。结果发现,按能力搭档可以增加投资的成功概率,而找熟人搭档,则会非常明显的降低投资成功的可能性。 所有人都喜欢"强联系",很多成功的风险投资者包括小米创始人雷军也是这样,投资只投熟人。但是关系是关系,工作归工作。当我们考虑找人创业,找人合作,哪怕是找人了解一些信息的时候,"弱联系"才是最佳选择。现在社会学已经有了足够多的证据说明:对工作来说,同乡会和校友录并不是扩展人脉的好地方。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中国合伙人》这部电影,在这部电影之后,"千万别跟好朋友合伙开公司"也成了网友们热议的话题。电影的最后,三位合伙人分道扬镳,而剧本的原型——新东方的三位创始人也以"分家"收场。 《中国合伙人》这部电影让很多人,感受到了创业者风光背后的艰难与艰辛。在电影中,王阳看似整天吊儿郎当,但他实际上为他们的事业所做出的努力,并不比孟晓俊和成冬青少。 从很多地方也可以看出,王阳不单参与教学工作,还负责一切对外的事物。公司在最早的起步阶段,王阳功不可没。他还是成东青和孟晓俊两人之间的调和剂。这也是创始团队中非常需要的一个角色,两人多次出现争执,都是他在中间负责调和,如果没有他的话,创业到一半可能团队就已经解散了,最后公司被起诉的时候,也是他找回了孟晓俊,激励众人一同克服困难。 正如上文提到的,《中国合伙人》原型的新东方确实是以"分家"收场。新东方的三位创始人俞敏洪、徐小平、王强,可以说这三人是因为许多冲突是在一方觉得对方应该能理解、支持的情况下,发生了期待的落差,导致严重的失落感,矛盾也因此升级,最后一发不可收拾,索性"分家"。 跟好朋友一起创业的"创业合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个好听的词,但现在,创业更像是"结伙"。"结伙创业"的多,"合伙创业"的少。 "结、合"这两个字本来捆在一起的,但现在如果拆开来,再重新配置一个伙字,那么他们所代表的意思便有很大的不同。 "结伙"经常跟"拉帮"组合在一起,一般指混社会的一批无头青年缔结松散组织的一个社会积习,虽然不是什么坏事,但也不是有经验真的准备好的在一起进行做什么事情。结伙的前因大多是起于"激情",是头脑发热状态下的冲动行为,是感性的。 现在,很多初创者,冲动创业的人居多,理性创业的人极少。很多的大学生喜欢疯狂做事。 有时候,我们会说,马云从1999年开始带着十几个普通人人从零开始创业,最后也成功了,说一声妇孺皆知毫不为过。但实际上他是中国真正的第一批互联网创业者,创建阿里巴巴时,已经涉足互联网领域四年了,他所拥有的经验是很多人拍马不及的。 如果真的想创业,一个人的资源能力是有限的,俗话说的好,一个好汉三个帮,团队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对于没有合伙人,单打独斗的创业项目是很难拿到投资的。 而找合伙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工作中找合伙人,比如遇到一个靠谱的员工,可以考虑给他赋予更多的权限,把他发展成合伙人。 但是,如果在寻找的过程中觉得还是某个朋友更适合做合伙人,那么一定要在合作之前约法三章,考虑到最坏的情况,提前用书面合同的方式确定双方的责权利,用规章制度来约束指导双方的行为,而不是靠人情关系。 一旦觉得中间发生了问题,但是却不好意思指出来的时候,那么你就必须要考虑一下是否还能够继续合作下去。其实,很多合作者走不到最后的原因,就是因为中间的小问题没有解决,一点一点积累最后爆发出来。 有时,关于合伙,过来人的建议是要听的,尽量不要和好朋友合伙,因为最后闹矛盾是大概率事件,但也要辩证思考,如果能杜绝人情,用规章制度来规范双方的行为,和朋友合伙也是可行的。 希望想要创业的每一位朋友在面对创业这件事的时候,都要做到比其他年轻人更加的冷静,不要总是盯着创业成功的案例,而是要多研究一些创业失败的案例,真正的了解到失败的原因。 创业本就是独木桥。虽然你在社会上能看到很多创业成功的案例,但是诸如乔布斯、雷布斯、马布斯、周布斯、一个个成功的IPO都把企业家光辉的一面无限扩大,也遮盖住了每一天都在破产都在倒闭都在痛哭的失败的人。古时候说一将功成万骨枯,而现在你所看到的每一个成功者的脚下,都埋葬着千千万万失败者的累累白骨。 因此,在你的眼中,成功随处可见,并用这类与你无关的成功来激励自己;无论是能力,还是学识经历,抑或是机会的把握,在别人能做好的那些事情,到你手上则未必能做好。就算把市值接近千亿的阿里巴巴交给你,也有可能被你玩破产。 当然,朋友合伙创业成功的案例还是存在的。 如果朋友间相互了解对方的个性和能力,在公司也可以承担擅长工作;由于感情深厚,遇到困难一起面对,比笼络来的人心更为坚固;朋友间也可以相互照顾,一起分担,共同奋斗。这样的创业又怎么会不成功呢! 海博思创科技有限公司,便是朋友一起创业成功的案例。 海博思创有三个合伙人,张剑辉、舒鹏、钱昊,都有很高的学术背景。张剑辉,清华大学本硕连读,后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攻读电子工程博士。舒鹏,斯坦福大学电化学材料硕士。钱昊,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电力电子学博士。 在美国博士毕业后便回国后的张剑辉敏锐地意识到,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中国,今后一定会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他的电池管理技术会大有用武之地,因此萌发了干一番事业的念头。 回国前,他对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老部下"舒鹏和钱昊说:"我先回去打个前站。"2010年,张剑辉回国。创业之初,启动资金几乎全部来自个人积蓄。 2011年组建公司后,三人分工明确:舒鹏负责销售,钱昊负责研发,张剑辉负责综合事务。 2012年5月,刚刚成立半年的海博思创就得到了1500万元的风险投资。并在2015年获4.5亿元的股权融资。 总之,不管你是否要与朋友一同创业,都一定要对你的合伙人有足够的了解,工作中一定要分工明确,小矛盾也要及时解决,不要让小矛盾累积成为你们最终分开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