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我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四月,我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到日本访问,对这一点体会特别深刻。当我们访问结束离开日本的那一天,坐飞机从长崎到上海,只用了一百分钟!当我的心仍然萦绕在日本的时候,我的身体却已经回到了中国的国土。我坐在从上海机场到宾馆的汽车上,看到马路两旁,挂着中国的机关和商店的标志的时候,才蓦然感到已经从日本回到祖国了。"一衣带水",真是名副其实。中国和日本,我们这两个友好国家是多么"亲"又是多么"近"呵! 早在一九二三年,我去美国读书的时候,就曾经到过日本。回想起来,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我去过日本十次。因此,我结交了许多日本朋友,不但有学者、作家、大学生,而且认识了许多工人、农民、渔民和从中国回去的日本士兵以及其他群众。这些年来,我在中国接待过的日本朋友,更是不计其数。我们两国之间的民间交往,始终绵延不绝,而且不断地发展扩大。 这次访问日本,虽然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但是在我的耳边仍然不时地回响着中日友好的声音。首先是鉴真大师像回国"探亲"的千载一时的盛举。在扬州和北京先后举办了鉴真大师像的展出。我回到北京以后,正好参加了这一盛大的活动。这使我欢喜而又兴奋。 谈起中日友好和文化交流,我们不能不回忆起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句话,就是"饮水不忘掘井人"。鉴真和尚就是最坚定的重要掘井人之一。他以忠贞不移的信念,使得他在千辛万苦的十二年之中,六次行程之旅,以双目失明之身,到达了"有缘之国"的日本,完成了他的伟大的事业。鉴真和他的中日弟子们,在中日两国的文学、艺术、医药、建筑、雕刻等多方面奠立了互相了解、互相学习、合力创造、共同提高的基础。这个优秀的友好互助的传统,一直传到现代。十九到二十世纪之初,中国有志的青年学生纷纷到日本去留学,中国文艺界的巨星,如鲁迅、郭沫若和许多知名人士,都是在日本求学或者居住过的。他们和日本人民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是中日友好事业最重要的掘井人之一。这次在日本访问期间,我们到京都岚山的龟山公园,参谒了"周恩来总理诗碑"。这座诗碑用的是京都东郊的坚硬的鞍马山石,上面刻着周总理青年时期写的"雨中岚山"那首诗。我们献上花、敬过礼以后,仰望这座巨大的石碑,默吟着这感人的诗句。我们真是感谢日本朋友,在这值得纪念的山头,建立起这座丰碑,使得中日两国的朋友们,都能把崇敬周总理的心情,呈现在这座能够代表乱流中的一根砥柱、模糊中的一点光明的诗碑上。 当时,我的思潮从这里飞卷下去:日本朋友们一直希望周总理能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以后再到日本去看樱花的,遗憾的是这个希望落空了。但是,在一九七八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以后,我们的邓小平副总理访问了日本;一九七九年,周总理的夫人邓颖超副委员长又访问了日本,都得到日本朝野一致的盛大欢迎。日本人民对中国国家领导人的这种盛情厚意,中国人民不但从心底里欢喜、感谢,而且是深深理解的。 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源远流长,有着两千年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当然,历史有主流,有逆流,有斗争,有反复。一九七二年中日两国建交之后不久,周总理曾经指出:"我们和日本是二千年的历史,半个世纪的对立,二十多年的工作。"简短的三句话,把整个中日关系史作了极好的概括。 "二十多年的工作",每念及此,就会情不自禁地望见周总理留在中日关系史上巨大而坚定的身影和足迹。二十多年来,中日关系在两国人民长期共同努力下,虽然屡经波折,仍然向前发展,并且导致了中日建交,揭开了中日关系史的新篇章。 中日建交,特别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以来,两国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在广阔的领域里顺利地发展着。从官方到民间,从政治、经济到科技、文化、体育,两国交流更加丰富多彩,更富有实质内容。比如,两国很多城市已经结成了友好城市。这说明两国的友好合作已经从中央发展到地方,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在日本访问期间,我深深感受到:日本朋友都很关心中国正在进行的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新长征的壮丽事业。他们普遍表示愿意对此提供合作。有的还非常热心地提出许多具体建议。 这次,华国锋总理到日本进行正式访问,必将是一次新的动力,把中日友好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使两国人民的友好合作更加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