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用"断奶"来比喻孩子的独立,但当孩子真的长大了、要独立了,一些家长反倒无法适应,甚至感到痛苦失落,开启"黏人"模式:每天都要打电话、发微信,隔三差五就去学校探望,更极端者,干脆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 显然,孩子成长了,很多父母爱孩子的方式却没有什么变化。父母如果不能从"亲情拉锯战"中及时醒悟过来,他们的爱极可能会伤害到孩子。要解决这一矛盾,父母必须给予孩子更加健全的爱。 健全的爱是一种创造性的爱。"创造性的爱总是意味着一系列的态度:关心、责任、尊重与了解"。(《自为的人》,艾里希·弗洛姆著)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的爱更多的是关心与责任。这种爱建立在不平等的关系上,父母很容易由爱的给予者,变成施恩者,甚至异化成有条件的爱。长期的不平等,必然导致孩子对自我价值缺乏认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不应停滞,而应尽快成长为以尊重与了解为基础的爱,即平等的爱。 父母如果一味用个人情感制约孩子的发展,恨不得时时将孩子拴在身边,这种爱很自私,会害了孩子。以爱的名义实施的控制,让理解父母的孩子难以拒绝,让不理解父母的孩子徒生恨意。父母要勇敢地从孩子的生活中脱离出来,不将个人的悲喜完全寄托在子女身上,也不要以个人好恶影响孩子对未来的决定。 健全的爱还包括懂得爱自己。在孩子独立之后,父母要勇于开始新的生活。一是在工作中不要太累,平时好好锻炼身体;二是要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让自己过得充实有趣味。要知道爱自己就是爱孩子的最好方式,要让孩子放心,不给努力在外打拼的孩子增加负担。 "最困难的一种爱,就是对我们自己孩子的爱,因为整个目的就是爱他们,以便他们可以离开我们,接管他们自己的生活,自由地选择他们的想法和行动"。(《社会学与十个大问题》,乔尔·查农著)父母已经度过了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将孩子哺育成人的艰难阶段,要把更深沉的爱给予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留出自我发展时间,给孩子的心理发展、情感发展留出更多独立的空间。不乱掺和孩子在外面的具体事务,更不横加干涉。相信孩子,也相信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孩子的教育。给孩子自由,让孩子去追寻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这是对子女最好的祝福。 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可以很好地表明我的想法:孩子小时候,父母应该牵着他的手过马路,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等孩子长大了,就要放开手让孩子自己过马路。当孩子已经独立时,家长一定要和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安全顺利地度过人生的每一个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