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默夫妇》 1979 彩色 105分钟 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摄制 编导:罗伯特·本顿(根据艾弗里·柯尔曼同名小说改编) 摄影:奈斯勒·阿尔门德罗斯 主要演员:达斯廷·霍夫曼(饰泰德·克莱默) 梅丽尔·斯特里普(饰乔安娜·克莱默) 贾斯廷·亨利(饰比利·克莱默) 本片获1979年美国影艺学院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员、最佳女配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五项奥斯卡金像奖,纽约影评协会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员奖,洛杉矶影评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奖,好莱坞外国记者最佳影片金球奖 【剧情简介】 这是发生在美国70年代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 这家人姓克莱默,丈夫泰德是一家广告公司的高级职员,他的事业正处于鼎盛时期,整日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妻儿。他以为只要勤奋工作,着意进取,自然就会给全家带来荣誉和幸福。他的上司欧克纳很赏识这位得力助手,提升他为大西洋中部沿岸地区的业务负责人,泰德为将要取得的事业的更大成功而兴奋不已。 泰德的妻子乔安娜美丽、温柔,此时正在儿子的房间里,像往常一样哄着他睡觉。比利在母亲的爱抚下,恬静地进入梦乡。看着已经入睡的孩子,乔安娜那双疲倦的眼睛里流露出无限爱意。她强忍住泪水和叹息,轻轻地走出儿子的房间,从衣橱里取出旅行皮箱,随便收拾了几件衣服,又把儿子的一件运动衫也放在里面。然后坐在沙发上,点燃了一支烟来排遣无可奈何的心情,焦躁地等待着丈夫回来。 门铃响了,乔安娜的身体颤动了一下,这是她等待着的人回来了,但今天的等待和往日的期待完全不同。 泰德进了门,看也不看乔安娜一眼,漫不经心地在她脸上吻了一下,就直奔厨房去挂电话。有个同事自杀身亡,他得跟公司联系。 乔安娜神情严峻地望着泰德,心里充满了怨愤,她冲着他说:"我要走啦!"没有反应。乔安娜气得浑身发抖,眼里闪着泪花,费了很大力气又说了一遍"我要走了",然后径直走到壁橱旁,指着摆在上面的钥匙、信用卡、支票本,交待着家里的事情…… 泰德那自信、自得的神情消失了,他这才注意到妻子是一副气恼和认真的样子。"喂,为什么这时候要走?我是回来晚了,可我是为了一家人才这样奔忙的呀!你懂吗?" 乔安娜冲出门去,泰德追上去夺下了她的皮箱:"我做了什么错事了?有什么地方对不起你,倒是说明白呀!""你没有什么不对……是我不对。是我错把你当成结婚对象了。就是这么个问题。我也想忍耐下去,可是不行……请你原谅……" 泰德伸手去拉她,乔安娜避开了:"不行,不行,我求求你,你要是硬把我拉进去,迟早我会从窗口跳下去的!" "比利怎么办?"乔安娜就像脊背上给泼了一盆冷水似地逃进了电梯。"我不带他走……这对他没有好处。我太忍心了,可我实在受不了……孩子还是离开我的好……" "乔安娜,求求你!""可是,我已经不爱你了。" 她走了, 自己也不知道该上哪儿去…… 泰德沮丧万分,他找来邻居泰尔玛想问清楚乔安娜出走的原因,可非但没有得到解答,更没有得到同情。 第二天清早,泰德被比利找妈妈的声音吵醒了,往常都是妈妈叫他起床、给他做早餐、送他上学去的。泰德简单地对儿子说妈妈走了,以后要看爸爸的了。 父子俩的第一顿早餐是这样享受的:泰德给比利做法式煎面包,他手忙脚乱,结果煎糊了面包、烫了手、打翻了煎锅,泰德一脚踢开了煎锅,嘴里大骂出走的妻子。 送孩子上学的路上,比利一个劲地问"妈妈什么时候回来"。这时泰德才想起来问孩子一句:"你上几年级啦?" 乔安娜走后几天,泰德收到一封她写给比利的信,她告诉比利,她不能只做关在家里的妈妈,妈妈也有必要去寻找乐趣。她永远爱比利,她是他心里的妈妈。这对泰德来讲不啻是最后通牒。 在以后的日子里,泰德努力要做个好父亲。他学着照顾比利,带比利去玩,给他讲故事,为了比利,他甚至有时上班迟到,可是比利还是想妈妈,总是跟他赌气。在父子俩的一次冲突后,泰德向儿子倾诉了心里话:"妈妈不是因为你淘气才离开家的,原因在于爸爸。爸爸总是以为自己幸福了妈妈也会幸福,可妈妈不是这样的人。妈妈一直努力使爸爸幸福,可爸爸净想着自己,妈妈是因为再也不能忍受爸爸才出走的!"听着爸爸的低语, 比利理解地流下了眼泪。 泰德在周末经常和泰尔玛一起带着各自的孩子到公园去玩,一次,比利爬到攀登架上玩得正高兴时从上面摔了下来,手里的玩具戳伤了面部和眼睛。泰德托起受伤的孩子向医院狂奔。手术过程中,泰德一直守在孩子身边鼓励他, 比利的叫喊声刺痛了父亲的心。 18个月过去了,父子俩越来越亲密。一天泰德突然接到乔安娜的电话,俩人如约见面了。泰德得知乔安娜在加利福尼亚经过心理治疗,找到了工作,建立起了自信心,两个月前她回到纽约, 目前身心健康。乔安娜谈到她经常在比利的学校对面看孩子,她非常爱比利并要求抚养儿子。这次谈话在俩人争吵中结束,乔安娜决定诉诸法律。 泰德由于长期兼顾事业与家务,工作热情和精力大不如前,他被欧克纳辞退了。为了打赢官司,圣诞节前泰德四处奔波找工作,最后只好降格以求。 在乔安娜的要求下,她见到了比利。看到母子相逢的欢悦场面,泰德黯然神伤。 克莱默夫妇终于在法庭上见面了。从乔安娜回答律师的质询中,泰德省悟到了自己带给妻子的不幸,他不禁同情起乔安娜来了。但一想到心爱的儿子要被她带走,他的心紧缩起来。 轮到泰德来回答问题了,与其说他在回答质询,毋宁说他是在对着乔安娜讲话:"……我们就这样建立了两个人的共同生活……乔安娜,请不要让孩子再次遭受不幸吧!" 依照法律,比利的抚养权判给了乔安娜。泰德痛苦地为儿子做分别前的准备。 接走比利的那天,泰德意外地看到乔安娜痛苦不堪、茫然若失的样子,她泪如泉涌:"我不能带走比利,怎么办?我是多么爱比利啊!……" 怀着同样复杂的心情,俩人拥抱在一起…… 【鉴赏】 本片编导罗伯特·本顿执导的影片并不多,在《克莱默夫妇》之前,他只导演过《坏伙伴》和《晚场》。60年代他曾和戴维·纽曼合作写出了当时最有影响的电影剧本《邦妮和克莱德》,它借用30年代暴力题材反映了60年代美国青少年在那些动荡岁月里的迷惘心态,以其反好莱坞历来传统的基调成为"美国新电影"的代表作之一。70年代,他又和老搭档纽曼合作写出了两部迥然相异的电影剧本《大夫,出了什么事啊?》和《超人》,后者以科幻与情节剧的巧妙结合成了当时最卖座的影片之一,并接连拍了几个续集。《克莱默夫妇》的问世开了美国当代家庭伦理片的先河,不仅在美国国内,而且在许多别的国家都引起较大反响。 克莱默一家三口。丈夫泰德任一家公司的高级职员,在竞争激烈的美国社会里,为了维持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和自己在公司里的地位,泰德不得不拼命干活,满脑子想的就是多给公司拉几笔生意。他以为自己这么辛辛苦苦都是为了这个家,他要用自己的辛苦换来妻子和儿子的幸福,在男人主宰的世界里,大丈夫理当如此。这样,他不自觉地冷落了心爱的妻子,也全然不理解、不理会妻子由此产生的烦恼。结果,在他职务晋升之时,等待他的却是家庭的崩溃。 妻子乔安娜是个出身于中产阶级的美丽女子,独立意识很强。婚前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大学时期成绩突出,成年后又是男子追逐的对象,而且还有一份称心的工作。在相恋中她和泰德结了婚。哪知婚后,特别是有了儿子以后,生活远非她想象的那样充满诗情画意。没完没了的家务事,丈夫和儿子的依托,使她身心疲惫不堪。她常常想对丈夫诉说心里的苦闷,可是劳累了一天的泰德哪有心思去听乔安娜的唠叨呢,她甚至连丈夫的一点温存都得不到。她爱比利,可正是这个心爱的儿子把她锁在家里。乔安娜正是怀着痛苦和矛盾的心理去寻找失去的自我。影片一开始,我们看到的就是乔安娜这副愁苦的面容。可以说,这时的观众是同情乔安娜的。 乔安娜出走了。一向自信的泰德面对他往日不屑一顾的家务事束手无策。出于对儿子的爱,他逐步学会了照顾儿子,过去只依赖妈妈的儿子逐渐和他建立了父子亲情。在父子两人相依为命的日子里,泰德理不清内心里占主导地位的是对乔安娜的气愤,还是对自己以往行为的悔恨。泰德胜任了家务的同时也怠慢了工作,一向信任和器重他的上司不再需要他了。事业和家庭的矛盾也给泰德出了难题。影片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来展现父子俩的生活,让观众的感情随之倾向于泰德一方。 导演罗伯特·本顿独具匠心,把影片的高潮安排在法庭一场。随着观众内心天平的倾斜,本顿让克莱默夫妇面面相对了。在法庭上,通过双方律师的质询,通过当事人双方的敞开心扉,把夫妻俩婚后八年来从未交谈过的苦衷和困惑公开出来。泰德如梦方醒:他亏待了妻子;乔安娜柔肠寸断:她苛求了丈夫。可是孩子应该判给谁呢?观众莫衷一是。 乔安娜胜诉了。在她得到儿子的监护权后内心的痛苦更多了一分,脸上的忧愁更深了一层。泰德强打精神为心爱的儿子准备行装的同时,眼泪却不断地往肚子里流。这对夫妇的遭遇搅得观众心神不宁。 《克莱默夫妇》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代美国社会的重大问题,即家庭解体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当时美国的离婚率高达百分之五十,每年大约有110万个家庭解体,产生了大约100万个只有单亲的孩子。妇女解放问题,青少年的抚养和教育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影片之所以能抓住众多观众,除了家庭和解这一主题适应了当时美国社会的内在要求外,它实际上还提出了妇女在当代社会中的独立地位问题。在求职困难的情况下,一些人曾提出过"妇女回到厨房去"的口号,对此,当时正方兴未艾的女权主义运动是极力反对的。《克莱默夫妇》并没有正面去表现这个运动,却通过女主人公的独立意识与其所处的现实地位之间的矛盾曲折地反映了这个问题。可以说,在这部影片中,夫妇和解属于表层情节,其深层涵义是乔安娜女权意识的觉醒以及泰德最终对它的认同,因此,其意义远在一般的家庭伦理片之上。 《克莱默夫妇》以其朴实无华的叙事风格令人耳目一新,然而奠定影片成功基础的却是演员的出色表演。扮演泰德的达斯廷·霍夫曼是"方法派"著名演员,早在《毕业生》(1967)、《午夜牛郎》(1968)等影片里就有过出色的表演。霍夫曼曾自称为"明星制度的牺牲者",他也是使"其貌不扬"的演员能在好莱坞银幕占一席之地的先锋人物之一。他戏路宽广,表演朴实、大胆。他不仅是天生的探索者,也是滑稽的模仿者,大凡生活中的细小事物、俚语方言、旧俗陋习,他都细心观察,刻意求索。作为演员,霍夫曼对于他扮演的每一个角色都进行过深刻的内心体验,如拍《午夜牛郎》时,他穿着在旧货店里买来的衣服,在偏僻的小巷里转悠了两个来月,细心体察下层人的生活,使观众看到的那个跛脚流浪汉是那么真实可信。在扮演泰德·克莱默时,霍夫曼的生活中正经历着与泰德相似的遭遇,当时,他的舞蹈家妻子安妮·芭恩为了追求事业上的成就正和他闹离婚,这种生活体验和切身感受更有助于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泰德这个人物形象。霍夫曼在人物塑造上似乎从未经历过失败,他在1988年《怪杰雷曼》中扮演的雷曼,使他第二次荣获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他是当代美国最受欢迎的男演员之一。 扮演乔安娜的女演员梅丽尔·斯特里普是当代美国影坛最璀璨的明星之一。她于1950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自幼聪明好学,喜好演戏。大学毕业后进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深造,三年的学习和实习演剧中扮演了40个迥然不同的角色,显露了非凡的才华, 曾因在电视片《大屠杀》里扮演一名嫁给犹太人的天主教徒而获艾美奖。斯特里普27岁才走上银幕,迄今共主演过十几部影片,部部都很成功。《克莱默夫妇》为她赢得了第一个金像奖,之后又因在《苏菲的选择》(1981)里扮演一位在纳粹集中营里备受折磨、终因悔恨而自杀的波兰妇女再获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 斯特里普把握面部表情的本领堪称一绝。《克莱默夫妇》中,乔安娜本来没有多少戏,可斯特里普通过影片一头一尾的面部大特写使角色的复杂心态展露无遗,从而使观众感觉到她的无处不在。法庭一场的台词是斯特里普自己写的,乔安娜的委婉陈述和楚楚哀怜把影片推向高潮,使影片的开放型结尾更具震撼力。 斯特里普戏路极广,无论是神秘而热情的莎拉(《法国中尉的女人》,1980.获最佳女演员提名),神经兮兮的苏菲(《苏菲的选择》),上流社会的女作家(《走出非洲》,1985)、抑或穷困潦倒的海伦(《紫苑草》1987.获最佳女演员提名),她演起来都得心应手、惟妙惟肖。从影10余年来,斯特里普的演技日臻完美,1990年被美国影评人评为80年代最受欢迎的女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