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思宗朱由检也就是人们所所熟知的崇祯皇帝,他一生勤勉治国,却终是徒劳无功,无力回天。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励精图治的帝王,最后走下毁灭的道路的呢? 河南淇县有一块"扯淡碑",墓碑顶书"再不来了",下书"扯淡"二字,墓主曾传为明崇祯皇帝朱由检:李自成攻入北京,朱由检逃脱至此,遁入空门,等待明朝起死回生。但直到他活到144岁,仍未如愿,最后发出"扯淡"的悲鸣。作为亡国之君,朱由检步入绝路,其"四大皆空"并非子虚乌有……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朱由检登上帝位时,只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些史料记载他比较傻。其实,朱由检比较聪明,但作为帝王有着明显的先天不足:他不是太子继位,当皇帝的"岗前培训"一次全无,完全没有从政经验。朱由检登上帝位,是出于偶然:哥哥天启皇帝英年早逝,朱由检"兄终弟及"。 在幸运地登上帝位之前,朱由检完全是不幸的。他的母亲刘氏,只是明光宗朱常洛所薄的婢妾,有孕后才封为淑女,也就是内宫低等级妾媵。朱常洛喜欢刘淑女,仅有一阵子,在之后朱常洛一次的歇斯底里中,刘淑女便因"家暴"身亡。或当场打死,或事后自杀,没有人知道,因为这事很敏感,需要高度保密——当时的朱常洛尚为太子,父亲万历皇帝正在琢磨找个岔,把他这太子给废了,所以朱常洛让身边的人一齐撒谎,只称刘氏因病亡故,最后以宫人的身份草草葬于西山。 五岁的朱由检,几乎就此成了孤儿。他先由庶母西李抚养,数年后西李生了女儿,朱由检又被送给了另一庶母东李。至于母亲,朱由检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样。朱由检成了皇帝之后,画工根据宫女们的记忆,又请外婆过来指导,画了一幅母亲的像。时间太久了,老宫女们看后有人说不像,也有人说很像,朱由检听后泪如雨下,跪倒在地失声痛哭。 不幸的童年,也让朱由检的教育大受影响。当皇帝后,朱由检文化水平相当有限,官员们引经据典的奏疏,大多似懂非懂。有一次大学士周道登给他讲课,朱由检问周道登:"近来诸臣奏疏内多有‘情面’二字,何谓‘情面’?" 周老师很为难,毕竟在官场混了许多年,琢磨过后他给了皇帝很有"情面"的回答:这个问题很深奥,我也不懂! ——以朱由检的学识与经验,来操持大明朝,事实上是非常困难的。大明朝这个家,这时已经十分难当:在东北,十几年都没摆平的后金,闹腾得起来越凶;在西北,流民不再只抢点食物,劫官府、杀知县不再是偶然事件。 内忧外患,横亘面前。"家有三件事,先从紧的来",当家主妇都懂的,朱由检却不明白。继位之后的朱由检,他以极大的精力,做了一桩朝野震惊的大事。而这桩事的起因,正是一个妇人。 这个妇人,就是张嫣。张嫣(1606—1644),字祖娥,小名宝珠,祥符人,天启元年(1621年)二月入宫,四月册为皇后。张皇后长朱由检六岁,这时是个二十三岁的少妇。这位出身于民间的女子,并无政治智慧,却政治欲望明显,从将朱由检推上皇帝的宝座,到朱由检最终吊死于煤山,都与她的"政治主张"密切相关。 在天启皇帝病入膏肓时,继承人问题有了分歧:大臣主张用朱由检,魏忠贤主张用"胎儿"——据称,天启皇帝的两个妃子怀有身孕。魏忠贤的主张似乎很荒诞,但毕竟是为主子着想,天启皇帝犹豫起来。张皇后坚决反对,决策的天平顿时倾斜了。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十一日,朱由检被火速召进宫,天启帝拉着他的手说:"来,吾弟当为尧舜……" 对前因后果一无所知的朱由检,当时的反应相当敏捷:是真当皇帝,还是搞忠诚度测试? 可能是个圈套!朱由检顿时跪地,打死也不答应。关键时刻,张皇后从屏风后面走了出来,对跪在地上的朱由检说:事情紧急,不可推辞! 原来是真的,朱由检他马上答应了。 接着,张皇后做了第三桩事:告诉已经进宫等待登基大典的朱由检,"勿食宫中食!"意思是说:这里不安全,当心有人下毒! 朱由检吓得不轻,也对天下最好的嫂子感激涕零。入宫后的第一夜,朱由检根本没睡,整整一夜都点着蜡烛,恐惧地打量身边的每一个人,唯恐这就是暗藏的刺客。恰巧有一个宦官从身边走过,朱由检一把拦住他,取过他腰间的佩剑,说是要看看。但朱由检根本没有看,而是搁到了桌上,接着给了他一笔赏钱。接下来更有意思,朱由检将所有的卫士和宦官招集过来,说是犒劳,其实就是聚在一起陪自己吃饭。 朱由检是用意很清楚,一个不安全,人多自然就不存在了。这样真的安全吗?如果这其中真有刺客,恰恰给对方创造了下手的机会——这就是少年天子的智慧与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