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上初三,这学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拖延,经常喊头痛,沉迷网络游戏,成绩一落千丈,三天两头请假不去上学,现在竟说想休学!唉,真令人操心啊!"在心理咨询室里,很多家长发出这般哀叹。 时下因厌学前来做心理咨询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厌学现象在学生中滋生蔓延。厌学的原因复杂,是社会、教育制度、家庭、个人心理四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作为帮助过许多厌学孩子的心理咨询师,据经验把厌学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不愿去学校上学,但对学习本身并不排斥。包括因分离焦虑、与父母过度融合、为维持家庭关系稳定、学校人际不良等原因而不想上学。第二类是对学习本身感到厌倦。对第二类厌学现象,如果单从家庭教育的视角,父母对孩子施加的"四板斧"是主要原因。何为"四板斧"?以下我们来逐一揭秘。 板斧一:迫使孩子不适当地"过度学习" "过度学习"由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先提出,指对所学内容达到初步掌握的程度之后,再用原所花时间的一半去巩固强化,这样所学的知识会更牢固。适当的"过度学习"是有用的,但不适当的"过度学习",不但不经济,还会发生"报酬递减"现象,使学习的效果逐渐下降,引起学习者注意分散、大脑反应迟钝、厌倦、沮丧、烦躁等消极反应。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不适当地"过度学习"状态,很容易发展为厌学。 有些父母过分急切地想要孩子成才,把自己未竟的理想与人生目标寄托在孩子身上,或把孩子当作家族社会经济地位从低阶层向高阶层"晋级"的唯一希望。为此常无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天性,给孩子制定严苛的学习计划和刻板的生活规则,安排名目繁多的学习培训,鲜少给孩子玩耍的时间。要求孩子每次考试必须名列前茅,否则就施加言语或躯体虐待,以此驱使孩子拼命学习。 对于顺从、听话的孩子,或从小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不安全,总要留心父母的脸色,害怕因表现不佳而被父母否定和抛弃的孩子,很容易把父母对自己的严苛要求"内化",形成严厉的"超我",对自己也要求极高,对社会赞许和评价极度关注。这样的孩子总是强迫自己不适当地过度学习,挤占大量日常生活、娱乐的时间用在学习上,稍微休息和放松就会充满自责和内疚。 "当我稍稍停下来,听一会儿歌,或看一会儿手机,就会有很强烈的愧疚感,非常自责。我必须让自己一刻不停地学习,除了吃饭和睡觉,每时每刻都在学习。而且每天不能让自己睡眠时间超过4个小时。"15岁的小M说。 小M父母均是普通蓝领,一家人生活拮据。由于小M自幼聪明好学,父母和家族的亲戚都对他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他以后事业有成,带领家族成员从"草根"阶层迈向中产阶层。小M自知身上的重任,学习非常刻苦。他对自己的要求之高超乎想象,一般同学希望考全班第一,而他的目标是打破学校历年的年级成绩纪录。但随着学业难度越来越大,小M开始很难做到逢考必胜。而当成绩稍有下降,他就特别焦虑,害怕家人对他失望,害怕师长和同学认为他不行,害怕以后跟父母一样沦为底层打工者......。由于长期强度过大的学业负担,他逐渐对学习感到疲惫、恐惧和厌恶。甚至产生条件反射的生理症状,一做作业就手抖,一上课就心跳、出汗,一考试就头痛、眩晕。 学习是长跑的过程,小M总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来跑长跑,注定过早透支体力和精力,产生耗竭感。当压力超过身心所能承受的范围,就像一根绷得太紧的弦,突然断裂。这时就再也不想学,也学不动了。不适当地过度学习,实在是得不偿失。 板斧二:对孩子实施"情感绑架" "情感绑架",就是用道德和情感关系来胁迫对方听从他们的意愿,使对方无法放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些父母以"情感绑架"的手段来给孩子施加压力,迫使孩子遵从父母之命努力学习。比如:父母双方或一方对孩子说,爸妈感情不和,老早就想离婚,但为了孩子不得不勉强在一起。孩子只有刻苦学习才对得起父母所作出的牺牲。孩子只有学业优异,父母下半辈子的人生才有意义和价值。又如:爸妈本想生男孩,却生下了你这个"赔钱货",本来不想要你,但不忍心还是把你留下来,所以你必须努力学习,以后找好工作,赚钱报答父母不弃之恩。诸如此类的情感要挟与绑架,给孩子的心灵造成巨大的负担。 14岁的小H因学习压力过大而失眠、抑郁。在与心理咨询师建立了信任的关系之后,小H透露了一个秘密:爸爸动不动就暴打妈妈,妈妈经常泪流满面地向小H诉苦,说为了小H才没有跟爸爸离婚,在她心里只有一个期盼,就是小H努力学习,长大后赚好多钱,给妈妈买套房子,以后母子俩一起住,摆脱爸爸的暴力纠缠。小H深爱妈妈,恨爸爸,从小就暗下决心要保护妈妈。而要实现这一愿望,就必须取得学业成功。 可是让孩子稚嫩的肩膀来承担父母人生幸福的责任,实在是太沉重了。孩子过度渴望成功,就会极度害怕失败。成功的动机过强,就容易患得患失,过于焦虑。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定律——"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呈倒U形的曲线关系。动机强度适宜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超过一定水平,工作效率会随动机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过强的动机会使人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 当小H把自身的学习与拯救妈妈的重任联系起来时,学习动机水平就过高,学习过于焦虑,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同时,小H的学习动机属于外部动机,是为妈妈的期待和需要而学习,不是发自内心对学习感兴趣,并非为自己的需要而学习,缺乏真正的学习内趋力,因而学习起来特别痛苦和压抑。一方面非常希望提高成绩,另一方面学习效果不佳,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习得性无助,一到考试就发怵,又恨自己无能,经常闷闷不乐,意志消沉。小H妈妈的"情感绑架"是成功无望了。 板斧三:向孩子灌输绝对化观念 有些父母为了激励孩子努力学习,经常向孩子灌输一些绝对化的观念。例如,习惯性地把自己的生存焦虑传递给孩子,恐吓孩子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一定会落得悲惨的下场。"你不努力学习以后就只能去扫大街!"、"你学习不好,长大后就等着以捡垃圾为生吧!"、"以你这样的成绩,只会遭人白眼,受人唾弃!"诸如此类的话语,实则是家长对孩子进行学习的"恐惧营销",也是对孩子未来的绝对化的灾难预测。未成年的孩子很容易不加分辨地全盘吸收,内心受到很大的冲击,心灵受到伤害,出现沮丧、消极和逆反情绪,加重了学习的焦虑感和思想负担。如果学习活动总与恐惧、焦虑、愤怒等负性情绪相连接,就会形成条件反射,导致孩子不自觉地讨厌和回避学习。此外,家长经常对孩子进行否定和消极预测,可能会使孩子潜移默化中受到负面暗示,在人生走向上朝着父母的预测发展。那是父母万万不愿看到的结果。 除了对孩子进行绝对化的灾难预测,父母还常对孩子说一些看似激励孩子,乍听好像正确的话语,实则是一些非此即彼、非黑即白、以偏概全的绝对化观念。比如:"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如果不能超越所有人,你就是失败者!"等。父母说这些话的初衷是想鼓励孩子追求卓越,然而真正能做到卓越的孩子凤毛麟角,大多数孩子反被这种观念伤害。 小W是力争"做到最好"的学生。在一次考试中,他浏览卷子时发现有一道分值很高的题不会做,而这道题要被扣了分,总分排名基本与班上前几名无缘。一向成绩优秀的他无法接受这种情况,干脆整张卷子都没做,交了白卷。当时他想:"做不到最好,宁愿不做!做了还得不到好成绩,别人会认为是我没能力。一道题不做,至少别人会觉得是我不想做,而不是没能力做。" 交白卷事件发生后,老师把小W批评了一顿。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挫败,认为自己在老师心中优秀学生的形象崩塌了,再也无法恢复。于是丧失斗志,成绩大幅下滑,原先名列前茅,后来变成全班倒数几名。他越发自暴自弃,常以身体不舒服为由不去上学,之后得了抑郁症,申请长达一年的休学。休学期间足不出户,不与人交往,也很少与家人交流,多数时间呆房间里,一蹶不振,以上网打发时间。 深受非黑即白、以偏概全思维影响的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一点挫折,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无法面对失败,极度害怕被否定,只能以逃避的方式来面对困难。 板斧四:重成绩,轻关系 有些家长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对孩子的情感关怀。只抓孩子的学业,而忽略了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和培养。 父母长年忙于工作,或缺乏爱的能力,对孩子从小缺少陪伴与关心,以为花钱抚养孩子,供其吃穿住行、上学读书,就已尽到了父母的责任。在未与孩子建立起稳定的安全型依恋关系的情况下,却又对孩子有很多控制与约束,在日常生活规则与学业成绩上对孩子要求很高,还要孩子绝对服从家长的意志和安排。 受到忽视和控制的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和温暖,觉得自己只是执行父母意志和实现父母愿望的工具。他们无法做自己,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于是变得做事被动,缺乏目标,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更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他们努力学习并非出于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也非出于对父母的孝道,而更多只是出于必须依赖于父母才能生存的需要。 当亲子关系疏远、冷漠,甚至积压了很多怨恨,孩子就可能在潜意识或意识中,让自己学业失败,比如出现情绪障碍或身体疾患,不得不请假、休学。还有的患上考试焦虑症,平时学习还不错,一到考试就发挥失常。最终要达到以牺牲个人成长与发展来被动攻击父母的目的。 小D是一位上初三的女孩,爸爸长年在国外工作,妈妈做生意,经常东奔西跑,非常忙碌,平时很少在家。妈妈以上学近为由,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房子,请了保姆、司机,照顾孩子的起居饮食和上学接送。而她自己则继续住在原来的家里,经常出差,几个月才去看孩子一次。妈妈个性强势,对孩子要求很高,平时不见孩子,偶尔见一次面,不是对孩子嘘寒问暖,表达爱意和关心,反而抓紧时间督促孩子学习。当孩子学习不如预期就对孩子大发雷霆。小D对缺失的父亲和强势的母都非常怨恨。 她唯一可以吸引父母关注的是学习,唯一可以让父母痛苦,与父母对抗的,也是学习。小D动不动就以各种原因不去上学。偶尔上学也不好好听课,作业也不做。保姆和司机劝她去上学,她就大发脾气,吵着要把司机和保姆赶走。一生气就用刀划自己的手臂,有时还撞墙称要自杀。在家成天关在小房间里,蓬头垢面,吃饭也在房间吃。天天玩游戏到凌晨才入睡,第二天下午才起床。 妈妈知道后着急了,终于从外地赶回来照顾孩子。在心理辅导时,小D称对学习一点儿也不着急,更不想尽快变得积极起来。她说:"看到妈妈如坐针毡,忧心重重的样子,我心底里会略过一丝窃喜。我为什么要学习好?难道是让他们不劳而获,居功自傲吗?让他们向亲戚朋友炫耀,好像他们教子有方吗?" 以牺牲学业和前途来让父母痛苦,达到攻击父母的目的。这既令人震惊,又让人扼腕叹息。有相当数量厌学的青少年都存在这种对父母"被动攻击"的行为。他们不直接反抗父母,但会通过糟蹋自己,让自己一事无成,来使父母的期望落空。这种做法还有另一个潜意识的需求,就是他们还想一直做小孩,这样父母才有机会补偿过去未尽的责任。在父母未弥补孩子缺失的爱之前,孩子还不想长大。而这样做,又使得他们避开了学习的责任和压力,形成一种强化,使不良状态持续下去。 总而言之,学生厌学的成因非常复杂,从家庭教育的视角,家长对孩子实施的"四板斧"是直接原因。因而家长要从自身做起,摒弃"四板斧",反其道而行之,对孩子厌学会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比如:引导孩子劳逸结合地学习,而非不适当地过度学习;父母自身的理想、目标、婚姻幸福和价值实现等,均交由自己负责,而非"外包"给孩子;不向孩子进行学习的恐惧营销,不对孩子作消极预测;不向孩子灌输非此即彼、以偏概全的绝对化观念,而是引导孩子学会以积极、发展、全面的眼光看待自己,对待学习;学会爱孩子,意识到孩子比学习更重要,肩负起为人父母的责任,与孩子建立安全亲密的亲子关系。 当然,如果孩子厌学的情况已经发生,且情况较为严重,仅凭父母之力,很难扭转局面。有些父母道理上知道该怎么做,但落实到行动上,会因自身人格、情绪、原生家庭创伤等,无法做到正确对待孩子。有些孩子自身的气质和神经系统类型会给父母带来很大的挑战。此外学校人际因素、孩子在外遭遇创伤事件等,均对孩子厌学造成影响。因此,当发现孩子出现厌学、沉迷游戏或长期闭门不出等情况,需及时求助于专业的心理辅导。 原创作者:郑庆友 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简介: 郑庆友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已帮助过 351人 入驻年限 8.8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