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李斯在历史上是秦朝的丞相,而在《大秦赋》中,目前的剧情中,嬴政甚至还没有亲政,相邦一直都是吕不韦,但是这种局面必然会随着事情的发展不断变化,原本嬴政十分信任的吕不韦,也慢慢不再相信,毕竟吕不韦权势太大,对一个君主来说不是什么好事,那为何李斯能够得到嬴政的信任,最终取代了吕不韦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李斯取代吕不韦 在燕太子丹打算合秦攻赵的时候,吕不韦擅自做主让甘罗游说赵王,让赵王割让五座城池给秦,不费一兵一卒就能获得城池,只是因此让秦王背上了背信弃义的骂名。当甘罗兴高采烈的向秦王邀功,并特指这是丞相的功劳,丞相还打算封他为上卿。这让原本就对丞相不满的秦王更加愤怒,甘罗的下场也就不会那么美好了。 吕不韦之前辅佐异人的时候,确实是以统一天下为己任,然而,现在更多的是为自己考虑。为维护自己辛苦得来的权利地位财富而与六国周旋,迟迟不肯发兵讨伐六国。现在的吕不韦已经成为了秦王扫灭六国的最大阻力。 李斯,这个人虽然在秦二世的时候和赵高一起胡作非为,导致民不聊生。但他确实是为秦始皇一统天下做出卓越贡献的人。这时候的他还是很让人敬佩的。 李斯刚入秦国的时候不过是一介布衣,为得到吕不韦的接见和认可也着实下了一番功夫。然而,吕不韦对于能够威胁到自己统治的人难免心生警惕,迟迟不给大王推荐。直到大王注意到李斯的才学才把李斯安排在大王身边,为大王守夜,保护大王的安全。作为一介书生来讲,却是有点难为他了。 最终,李斯获得大王的亲睐,常伴大王身边,为大王出谋划策,为平定六国做出巨大贡献。然而,此时的吕不韦似乎已经不再适应目前的局势,历史的洪流也非个人能够抵挡。 李斯顺势而为,官至丞相。吕不韦当年同样也是如此。只有顺应历史的趋势,才更容易获得成功。 2、李斯为何能得到嬴政的信任 李斯走的是急攻路线,吕不韦刚好相反走的是稳妥慢的路线。两人的面对面深度交流已经得出隐晦的结局,李斯上台之日就是吕不韦下台之时。其实从这几集嬴政的微表情上已经看得出来,对吕不韦的不满已经日增。身边人包括太后也提醒过他,但人到中年的吕不韦听不进去,这洽洽为他的倒台埋下了无法挽回的种子。 李斯能够稳妥的上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政见和秦王的基本一致,有些地方还能对秦王的政治走向做妥协;而吕不韦由于是从嬴政小时候带起来的,虽然本意是好的,但是大包大揽对于接受过帝王思想教育的嬴政来说,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嬴政需要的是辅佐他的人,不是一个替他拿主意的人,而吕不韦一不小心就做成的后者,直接导致秦王亲政后第一件事就是对吕不韦下手,收回做主的权利。 曾国藩也说过"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迥异寻常……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曾国藩家书》 李斯推动了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在他的协助下,他和秦始皇共同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并且,他的政治理念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 3、历史上李斯的结局是什么 秦始皇巡游时候于沙丘暴卒,宦官赵高胁迫李斯发动"沙丘之变",他们合谋篡改了始皇的传位诏书,废太子扶苏,改立胡亥为新帝,为秦二世。 秦二世胡亥为了修好阿房宫,征发徭役,把人民推向苦难的深渊。当时中国人民的反秦起义已经风起云涌,为了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李斯同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劝秦二世胡亥停建阿房宫,减少一些徭役。 当时,秦二世正与宫女宴饮作乐,见李斯等人上书十分恼怒,下令将他们逮捕入狱。李斯在狱中多次上书,都被赵高扣留。赵高借机说李斯与其儿子李由谋反,对李斯严刑拷打,刑讯逼供。李斯被迫承认谋反,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被杀死。夷三族。而其子李由仍将兵在外,不久,与项羽、刘邦战于雍丘,大败,被义军斩于雍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