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调查显示,只有约四成大学生经常做笔记。有很多人会用手机拍下老师的板书、课件投影,或者下课拿着U盘去找老师拷贝课件。(11月18日法制晚报) 大学生不做笔记,小学生呢?2011年北师大相关调查显示,全国小学生中能做到记笔记的学生只有31.1%。搜集和整理错题、制作读书卡片、画知识结构图,这三种被证明十分有效的学习习惯,能坚持的学生分别只有12.83%、11.58%和8.55%。 很多人认为,在信息时代,大学生可以用手机拍照、拷贝课件等替代传统的"记笔记"。但是,小学生怎么也不爱做笔记呢? 这实际上暴露了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忽视了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视学习方法为"个人经验",不注重总结提炼。学生课堂记笔记无非是通过手脑并用,强化印象,记忆和整理知识。就拿语文学科的课文分析来说,学生随手记下老师的板书,就记下了行文思路与主要内容,就能够以小博大、以简驭繁。再如数理学科,记下每一个关键概念,强化的是概念思维,而概念的序列化本质上就是学科知识的逻辑呈现。像搜集和整理错题、制作读书卡片、画知识结构图等具体方法,都有其适应的对象与学科。 按理说,一门学科的学习应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评价三方面。但中小学各科课程标准,往往强调学习内容、学习评价,侧重于宏观的策略,较少提及具体的学习方法与技术。在教科书编写上,尽管我们也重视原理的演绎,再现知识的生产过程,但学习方法的灵活性、操作性、匹配性远远不够。语文教科书简直就是文章大杂烩,相关研习方法及学习过程全靠教师"导演"。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情形几十年未变,学生学习不得法或没有法怕是一个重要原因。 教与学无定法,但须有法,方法选择的背后是对学习效果的考量。从学生不爱做笔记来看,不少学生依然不会学习。看来,加强学法研究,注重学法指导,明确学法的课程要求,规范教科书的编写,是重要而紧迫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