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把体育课还给学生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始终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课标强调的,只是在方针原则上规范体育课堂的基本操作指南,它并没有界定你必须如何去达成规定的目标。就像作战任务下达后,指挥官只等待你的战报,并不会限制你用何种手段完成作战任务一样。在过去体育课中,教师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上课,考量目标达成只看数据,忽视的却是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态度和效果。教师只是忠实地传递知识,而不对课程内容做任何的调整和变动;学生也只是机械的接受者,并没有在训练中获得喜悦,陶冶性情。这种方式的结果是,使体育课走向封闭,教与学矛盾日益尖锐,学生喜爱体育而不喜爱上体育课的现象日益显现。我们认为,要想打破体育教学被动的局面,只是在形式上做文章不可能有质的突破,必须建立新的教学体系,使体育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开放走向民主,由教师统领课堂变为师生共同探讨、参与,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体育课的主人。
  体育课程改革能否有实质性的突破,建立新的教学观与学生观是体育课改的重要一环。几年来,我县体育课程改革始终把它作为重点来抓,使体育教学过程发生了质的变化。
  下面几个例证或许可以说明问题,带来触动我们体育课变革的全新契机。
  北甸子篮球课在进行"篮球抢断球、单手投篮"的教学过程中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看以及学生模仿老师──先分解──后完整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始终体现师生间的平等、合作、自主、探究的新理念。篮球抢断球教学过程中:教师让每位学生准备一张卡片。两人一组一人将卡片放在胸前,另一队员抢卡片,抢到互换角色。单手投篮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制高低不同的吊球,让学生跑动触球,学生反复练习后总结起跳距离和起跳点,间接的学会了篮球单手投篮的动作要点。这种上课方式使学生改变了过去看见篮球就头疼的认识,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学会了篮球技术。学生也可根据教学目标、老师做指导自定教材内容,自愿组合,自编、自导、自演、自评,充分展示学生个人才能,体现个性特点,求异、创新。
  东关小学在进行"跳绳"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在方法、内容上都给学生较宽广的想象空间和选择余地。教学方法采用激将法就是在课堂中提出跳绳动作从易到难的问题,同伴互比让课堂更生动。课堂上比较精彩部分是挑战法就是课堂上学生一对一或一对多名采用五局三胜原则充分展现学生斗智斗勇的顽强意志品质。(比跳绳时间和跳绳花样多少)课堂上看不到"请你照着老师的样子做"的现象,虽然有时学生的动作不太"规范",但符合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水平,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重视了学生兴趣和心理发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他们学习体育的兴趣。
  观摩了很多优质体育课后,我自己在进行"游戏"课的教学过程中,尝试了采用游戏教学法,把英语、音乐、语文等融入体育课堂教学之中,在耐力跑学习中安排成语接龙,设置小障碍再选学生们自选的流行音乐陪伴,建立"优困兼顾"小组互相比拼,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身体,振作了疲惫的精神,效果自然不言而喻。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把体育课还给学生后,在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中,利用学生的游戏心理和和比赛形式还能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体现。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例如,在游戏比赛中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因不服输而与对方发生争执,甚至"动武";也有失利组的学生互相埋怨,导致受指责的学生产生怯场心理而退出比赛。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游戏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伤了同学之间的和气。这时,我就要抓住这一契机,耐心地教导学生特别是有偏游倾向的学生认识游戏比赛的意义,正确看待比赛的成败,批评有碍团结的不良倾向。同时还要与学生一道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找出制胜的有利因素。
  教研活动和长期实验可以表明,体育课真正还给学生,就要打破准备活动传统的跑几圈、跑几分钟的固有模式。可以用创新游戏例如:破冰游戏、花样跳绳有音乐陪伴的游戏来替代令人腻烦的老方法。耐力性教学有各种变形跑(学生自创)、炸碉堡等游戏,它们既锻炼耐力又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是可以推广的好方法。投掷类采用沙包游戏、打靶子。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有兴趣参与到学习当中,改变过去的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这应该是体育课堂改革的必由之路。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形成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师生在教和学中不断地交往、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学习,有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求得新的发展,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课堂展示时,老师要有意识的扩大学生参与面,要以小组评价为主题,鼓励小组内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合作与探究。
  以上感悟,不成体系,呈现出来,供业内同行参考,并恳请斧正。
网站目录投稿:涵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