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程,见证着非公有制经济从"公有制经济有益的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转变。现在,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在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和扩大开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与国企相比,民营企业还存在着资金相对不足、人才相對匮乏、底子相对薄弱、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等弱点。许多民企依旧面临着招人难、留人难的问题。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激发民企的活力,归根结底是激发人才的活力,这关系着民企能否在市场竞争中闯出新的天地。欲致其高,必丰其基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持续释放的政策红利,将有效消除"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让民营企业的环境更透明、赛场更公平、舞台更宽广。 对民营企业来说,将政策机遇转化为发展动力,关键要练好"内功"。现实中,一些企业存在经营管理滞后、信息透明度低、多元经营冲淡主业等问题,制约着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而近年来成功转型的民营企业,大多走过一条经历阵痛、调整方向、创新求变的道路,在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这就提示着民营企业,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 民营企业是在改革开放中成长壮大的,全面深化改革为民营企业创造着更好的机遇。从制度层面着手,用改革的方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就能不断增强民营企业获得感,为中国经济航船扬帆远航提供不竭动力。 曾有人问,民营企业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什么?90%的企业老板的答案是招聘难。一家烘焙企业的老板在谈到其在招聘上遇到的难题时说:"当我在得知深圳有一家专门培养烘焙技术的学校后,立即和他们取得联系,结果被告知他们学校的学生一早就被深圳企业‘预订完了。除了深圳外,广州方面的培训学校到现在也还未能提供应届毕业生给我们。接下来,如果当地的职业培训不能紧跟企业发展步伐的话,企业的人才招聘将会成为很大的瓶颈。" 培养企业人才是否应全部由社会承担?答案是"不一定"。企业其实也可以培养人才,但对企业而言,这个培养的成本是很高的,举个例子,现在一堂职业培训课,普通的要8000元-1万元,高级一些的课程要3万-4万,因此,在企业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政府应给予适当的资助。 其实很多企业并不是真的在乎政府能给予多少资金上的扶持,因为一家企业的发展不能完全依赖于政府。对企业而言,最在乎的是政府能否为企业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能否在企业低潮期给予企业温暖,让企业感受到政府的诚意和重视。 笔者通过与一些民营企业主交流发现,发展好的民营企业,大都有完善的人才引进、培育、保障的机制,也就是做到了引进来、留得住、人尽其才。这样的好处就是核心技术能持续发展,智力资源能积累厚度。反观在发展中遇到瓶颈的民营企业,有很多遇到的是人才瓶颈。 有企业主表示:"在改革开放初期,市场是一个真空,所以我们抓住契机扶持市场转移,但现在没有这样的条件了。我们需要对原有的产业基础静下心来,完成在核心能力方面的积累与提升,而积累要靠人。"一些民营企业的现实情况是,除了基层的农民工因户籍问题流动较大外,专业技术工人等其他较高水平类型人才同样难以沉淀。人才之于民营经济主体发展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值得重视。 试分析一下,民营企业引来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概率,恐怕和人才在民营企业中得到的尊重成正比。打个比方,德国之所以工业强大,依靠的不仅是科技队伍,更有众多水平很高的一线技工作为支撑。这些技工就业前后会得到社会和工厂的培训,他们的收入和社会地位都不亚于工程师、科学家,逐渐地,人才就在工业体系中沉淀了下来。自主评价,开辟新机 企业在正常运转的同时,利用当班错时或班后零散时间进行自主评价;一些龙头企业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为不具备自主评价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和职工提供评价服务;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点对点服务、不见面审核,在线进行自主评价备案……近来,各地实施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助力全面复工复产。 作为用人主体,企业对市场的感知更为灵敏。企业需要什么人,怎么评价使用,企业更清楚。相比于政府部门,企业更加了解自身需要和员工实际,可以根据生产实践为职工"量身定做"评价规范。企业自主确定评价等级、自主确定破格条件,真正实现了"水平怎么样、企业说了算"。疫情期间,各地根据企业生产实际,灵活开展自主评价。"云端"审核、线上考试、远程答辩等种种创新举措,既满足了疫情防控需要,又方便了企业、职工。 新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推行以来,评价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企业提高了自主性和灵活度,职工增强了积极性和创造性,认定评价质量不降反增,改革红利充分释放。各方的反馈表明,这项改革符合企业需要,激发了用人活力,有利于发挥自主评价对提升职工技能的牵引作用。 对于"技能人员水平由谁认定"这个问题,答案的变化,体现了我们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认识的升华。如今,政府不再评价认定职业技能等级,而是实行"谁用人、谁评价、谁发证、谁负责",重塑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是人社部门"放管服"改革的深化,必将进一步放出活力、管出公平、服出便利。 企业不但是用人主体,还是培养培训技能人才的主体。把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企业的用人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全力支持企业加强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更多技术"大拿"就能脱颖而出、施展才华,就能助力企业渡过难关、闯出新天地。 一个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会分成几类,一类是在前面引领的企业,一类是跟随的企业,还有一类是因产能落后将被淘汰的企业。如果靠企业自身去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或是由政府去同时面对这几类企业,是很难的,但产业平台却可以起到很好的协调作用。应着力打造产业联盟、行业协会或园区服务中心等平台,通过产业平台去了解产业的发展状态、总结产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从而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除了打造平台外,民营企业还要在技术上进行转型升级。目前人工智能已经是国际竞争的主战场,谁最先进,谁就取得话事权。目前除小部分大企业已利用人工智能从事生产外,大部分中小企业仍以传统旧技术、旧模式进行经营、管理,成本重、利润微。要深入研究中小企业目前面临哪些生产技术、营销管理上的困难,并与大学开展紧密合作,从而为各行业的中小企业引入智能管理和生产设备,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智力保障。创新是很好的,但在创新的过程中,民营企业还应该提高对商业计划制定的重视。把一个项目转变为一个可盈利的商业计划,不能仅靠技术,还应考虑产品的市场化问题。做出来的产品,能不能产业化,在市场上有没有卖点,可不可以实现盈利?这些营销的部分也是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应该考虑的。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解放思想依然是我们不断前进的一大法宝。站在新起点上,我们要用好思想解放这个重要法宝,以思想再解放激发更大活力潜力,将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让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民营经济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真谛是公平,要义是不歧视,核心是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真正使民营企业成为同等重要的执政力量、同等地位的市场主体、同等保护的企业法人。 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除去政府的一视同仁、公平对待、优化环境外,还需要克服发展中的困难,不断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最为关键的还是民营企业要苦练内功。同等重要的市场主体、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等定位,决不意味着民营企业没有优胜劣汰,绝不意味着民营企业可在政府的支持、鼓励下无所作为。恰恰相反,政府愈是优化环境、鼓励支持,民营企业愈要奋发作为、创新进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营企业要抓住新时代的发展机遇,提升内生发展动力,找准发力点,着眼企业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经营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练就和提升看家本领。对于广大民营企业家来说,要讲正气、走正道,做到聚精会神办企业、遵纪守法搞经营,在合法合规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要练好企业内功,特别是提高经营能力、管理水平,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还要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形成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找準市场定位和战略选择。要以全球视野和全产业链视野,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准确寻找到最有利的市场定位和战略选择。在这一过程中,要清晰确定自己企业的核心顾客人群是谁,哪个细分市场是自己应选择的目标市场,自己的品牌文化定位是怎么样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诉求是什么,有市场竞争力的供应链、价值链如何构建和完善,等等。 重视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企业唯有着眼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发展环境,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回归市场基本面,要深入调研了解顾客心中的"更好"需求是什么,以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作为关键抓手来应对顾客层面的需求变化,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持续开展适销对路的产品开发、设计产品组合、整合服务体系,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商业经营模式。 干民营企业,就需要那么一股子闯劲、韧劲。正是无数民营企业的分散化、多元化决策,才能够创造出坐在办公室想不出来的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可能性与想象力。今天,新一代民营企业家承接新的历史使命,也越来越受到高校毕业生的青睐。相信在政府、企业、毕业生共同的努力下,一定能为中国经济激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