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二十四节气时,有必要讨论一下七十二候。候是气候的意思。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二十四节气共有七十二候。每候有一个相应的物候现象,叫做候应。七十二候可说是我国古代的物候历。 我国候应起源很早,就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的完整时期来看,七十二候的出现还早于二十四节气。这是因为一方面二十四节气中的某些节气,不易为人们发现与掌握,有些虽易掌握,但用来反映日益复杂的农事活动,往往也感不够:另一方面,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发现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状况与农时条件关系至为密切,因而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便可较为准确地确定农时。因此,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观察与实践,总结出许多生动而具体的"候应"作为确定农时的依据。"候应"就这样运用而逐渐产生的。 我国关于物候的文学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代成书的《诗经》。《诗经》中提到拓四月秀萤,五月鸣蜩","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八月其获,十月陨掸"等都确切地反映了物候现象与季节,农事活动的密切关系,为后代编制农事历,创造了良好的范例。事实上在春秋时代已要求在"两至""两分"和"四立"时记载当时的天气和物候现象,作为农事活动的依据。较多的候应记载,虽最早见于《大戴礼记》中《夏小正》篇"。但从完整的七十二候来说,则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十二纪"中,除七十二候外,还记有十余候。《夏小正》篇中除启蛰,日冬至可认为是惊蛰、冬至节气外,没有提到其他节气。侯应虽较完整,但不十分系统,各月多少也不一致。如正月所列候应有雁北去,雉震响,正月必雷,鱼涉负冰,囿有见韭,时有大风,寒日涤冻涂,田鼠出,獭献鱼,鹰则为鸠,农及雪泽,采芸,柳梯,梅杏杜,桃则华等十五项;而十月则仅有豺祭兽,黑鸟浴,玄雉入于淮为蜃三项。《吕氏春秋》十二纪中便以每月至少六候编入各月中。仍以正月为例,+其候应有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候雁北,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繁动等。只是《吕氏春秋》中的那些候应中以后有五个如蛰虫始振,以及其他月份中的始雨水、小暑至,白露降、霜始降逐渐成为惊蛰、雨水,小暑,白露和霜降节气,有的成为七十二候中的候应,还有些如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与木槿荣,芸始生等就没有编入七十二候中。但两书对候应在这个月何时出现,相互间隔多久,仍没有涉及。《淮南子》关于候应,则编入《时则训》篇,其内容除有几个候应已成为节气,有几个草木繁动,玄鸟至,始电等没有外,大体上与《吕氏春秋》同。以后在《易纬通卦验》中候应已按节气编排,但各个节气的候应多少仍不一致。直到公元前后《逸周书·时训解》,‘ss’中候应不仅按节气编排,而且各个节气都有一定的候应,即每月二气,每气三候,每候有一个候应,全年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图2(附书后)便是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图。此后,很多农书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为中心内容作了修改补充,制成农事历、农家历、田家历、田家月令、每月栽种书、每月纪事、逐月事宜等一类的农家历书。在通行的历书中,也把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以及相应的农事活动编了进去。 元代《王祯农书》曾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为时令指标,作了全年农业操作规划,称做授时指掌活法之图(图3,附书后)。图中不仅记述了掌握节气标准和各节气的候应,特别还载有各节气要进行的活动,内容广泛具体,涉及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生产活动不仅涉及到农、林、牧、副、渔,也包括了当时农村的某些工业生产活动,生活方面则衣,食、住、行几乎无所不谈。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在进行生产活动与日常生活中,都是根据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以便更好地利用有利的天时,避免不利的天时的。二十四节气根据阳历而来,又有地区与时间上的差异,所以《王祯农书·天时之宜》篇中对这个图还提出"授时历,每岁一新,授时图,常行不易,非历无以起图,非图无以行历"。农事活动又要求"特取天地南北之中气,立作标准","考历推图,以定种执,如诸指掌"。 七十二候的候应中有生物物候和非生物物候。生物物候中有植物的与动物的。有栽培或饲养的,也有野生的。野生植物八项,栽培植物五项。野生动物最多,有卅八项,饲养的最少,只有一项。非生物物候二十项,其中反映自然现象的七项,反映气象现象的十三项,除野生动物外,以此为最多。这些候应多确切地反映了天气、气候的变化,包含的面非常广泛,不少都是人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 燕子(即玄鸟)春来秋去,鸿雁冬来夏往,反映时令十分准确,历来把它们称做候鸟,而蝉(即蜩)、蚯蚓、蛙(即蝼蝈)等因季节而隐现也很明显,历来把它们称为候虫。它们的来去、隐现所反映出的时令实际包括了温度。光照等气象条件的综合。有些植物如桃,桐、菊、苦菜等开花以及草木的荣枯还反映了过去一定时期内的积温,反映了对水分,光照等条件的要求,反映了当时气象条件的综合。应当说,这些物候现象是气象要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至于一些气象现象出现的初终日期更是客观地反映大气中热量和水分等的变化规律。现代气象仪器虽能精确地测量各个气象要素值,却不能测出各个气象要素综合以后对动植物生育状况将产生何种影响的数量值。物候现象所引起的反映气象条件的综合作用显然不是气象仪器和气候资料所能代替的。物候数据从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的活的生物有机体对于气象条件的要求与反应而得来,其结果具体、筒单,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准确、直接。物候所以起源很早,而且一直沿用至今,原因就在这里。我国在那么早的年代,就有这样全面、详细的物候纪载,并根据四季的变化依次编成七十二候,这在世界上是极为少见的,是对物候学的重大贡献。 物候学是农业气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自然界生物在气象条件的综合影响下所引起的生长发育状况的变化及其规律,用来作为抢农时,争季节的农业气象指标,为有效地进行农亭活动,为农业高产稳产服务的科学。因此,即使现代农业气象预报较为准确,农业气候分析较为客观,物候现象仍然可以用做农事操作的重要依据。制作一部客观的自然历,用以掌握农时是迫切需要的,因为它不需仪器设备,不要专职人员,观测对象各地都有,方法简易,理论浅明而又行之有效,极易推广。几千年来广大农民群众就是这样根据节气与候应成功地安排农事操作的。 物候的作用还不只如上所述。例如,对于一个较小范围的地区如县、公社以至大队,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实行农业生产专业化,地域化,农、林、牧、副,渔(大农业)全面发展,必须查清农业自然资源,制定农业区划。这个区划既要回答对"大农业"发展的全面安排,还应对当前种植制度进行正确的评价,提出进一步改革的方向与措施的建议。显然要完成这些工作,首先就要对这个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有深入的了解。只有在进一步利用本地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基础上,并考虑到由于进一步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可能引起某些不利的农业气象因素,结合土壤区划和农业生产水平的现状与发展,种植制度的改革才有可靠的物质基础,农业区划才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但在当前,小地区(如公社)范围内,不是都建立有气象站、哨的,更不可能在每个生产队、大队开展气象观测工作,可是广泛地设置物候观测网,进行自然物候观测,却完全可以做到,这样就能为农业区划提供丰富的农业气象资料,物候学对占我国总面积68%的山区的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作用也很明显。一方面,我国地跨南北五十余纬度,从南热带,热带、亚热带直到北温带,在高度上从低于海平面154米的吐鲁番盆地直到几千米高的高原,高山,因而有着各式各样的山地气候资源,互相交错,至为复杂。另一方面,即使同一山区,山峦起伏以及山的坡向,陡缓、向背等小气候变化很不相同,就是在同一高度上,高原、盆地,山峰、山谷等各种地貌,它们的小气候差异也很大。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显然各自不同。从而为我国发展农、林,牧、副业,实行农业的专业化、区域化,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气候方面的基础。但是在现在条件下,我们同样不可能在不同地形,地势处普遍建立气象站,哨,而开展自然物候观测却是简易可行,轻而易举的。有了各地的自然物候资料,结合邻近气象站、哨的气象记录,再进行一些必要的短时期气象考察与观测,就完全有可能把一个地区,包括山区在内的农业气候资源基本调查、分析清楚,对地区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以及农作物茬口安排,合理布局, 自然有它的积极意义。物候学应用于山区,应当认为,是开展现代农业地形气候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即使在今后若干年内,站、哨建设增多,它仍不失为一项简便、有效的方法。 再如,由于物候现象客观地反映了当时气候的各个因子的综合变化,我国古籍对于物候的记载又是浩如烟海,琳琅满目,因此对历代物候的变化,进行详尽的整理、分析,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再结合史籍记载的气候异常情况,应用现代气象学理论,进行研究,必能据以了解历代气候变化的规律,这对于预报气候的变化趋势,自是非常宝贵的背景资料。 应当指出,上面所述实际是把七十二候提高到现代物候学的水平上来加以讨论的。如果从物候学观点来看待七十二候,很显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它有许多不足和不科学之处。七十二候中,有些物候现象不是科学的,有些甚至带有迷信的色彩。例如腐草化为萤,雀入大水为蛤,雉入大水为鹰,鹰乃祭鸟,豺乃祭兽等就部是没有的事。有些在现代日常生活中很难甚至不可能见到,例如虎始交,鹿角解,糜角解等。也有些候应的意义较为晦涩,观测标准也不易制定,例如天地始肃,天气上腾,地气下降,闭塞成各等是无法观测的。也有些候应名称不通用,不易理解它指的是什么,例如仓庚(指莺的一种),戴胜(一种鸟名,状似鹊),荔(一种草名,似蒲而小)等等。此外,七十二候受了二十四节气的约束,每个节气非三候不可,反而没有充分发挥物候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实际生活与生产中反不如二十四节气应用的那样广泛。近些年来一般历书中已删去了七十二候。 在七十二候的基础上,又突破七十二候的范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紧密结合农业生产,予以修改补充,朝着物候学的方向迈进,七十二候才能得到发展,并为开展农业气象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