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鉴赏》该书图文鉴赏本中所选诗歌都是唐诗中脍炙人口、妇孺能详之作,诗是好诗,赏析亦高雅成趣,同时书中还为每一首诗都配上了壮美幽深的水墨画,造成一种视觉和诗境上的通感,使唐诗之枝繁叶茂、波澜壮阔尽呈眼底,一览无余,相信会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上的无限美感。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唐诗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 目录: 第11章 沈佺期 第12章 郭震 第13章 陈子昂 第14章 贺知章 第15章 张若虚 第16章 张旭 第17章 张九龄 第18章 王之涣 第19章 孟浩然(1) 第20章 孟浩然(2) 第11章 沈佺期 诗人名片 沈佺期(约656—714) 字号:字云卿 籍贯: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人。 作品风格:诗风沉郁,感情真挚 个人简历:唐初著名诗人,少时博览群书,曾游历西南。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后又历任给事中、考功员外郎,因贪污被弹劾。武则天称帝后,沈佺期攀附张易之,张易之被杀后,其幕僚被流放岭南,沈佺期也被流放灌州。中宗时被召回,任起居郎,官至中书舍人。 他的诗文多为宫廷应制之作,内容浮华空洞,而在流放期间写作了许多好的诗篇,诗风一改以前的富丽,诗文凄楚,真挚感人。他和宋之问齐名,时称"沈宋"。沈宋两人总结了六朝以来的诗律成果,促使了唐代五七言律体的成熟。 独不见①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②,海燕双栖玳瑁梁③。 九月寒砧催木叶④,十年征戍忆辽阳⑤。 白狼河北音书断⑥,丹凤城南秋夜长⑦。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⑧! 【注】 ①独不见:古乐府旧题,郭茂倩《乐府诗集》解题云:"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所以这类题目的诗文内容多写不能相见的痛苦之情。 ②郁金堂: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其中"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描绘了卢家妇莫愁的居室,后以"郁金堂"或"郁金屋"称女子芬芳的居室。 ③玳瑁:是一种海龟。玳瑁的背甲可以用来制作精美的装饰品,汉代著名诗篇《孔雀东南飞》中就有"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这里极言梁的精美。 ④砧:捶、砸东西时垫在地下的器具,这里指的是捣衣用的垫石。 ⑤辽阳:指今辽宁大辽以东地区,唐时置辽州,是东北边防要地。 ⑥白狼河:即今辽宁境内的大凌河。 ⑦丹凤城:借指长安。传说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吹箫引来凤鸟,凤鸟落在秦都咸阳,因此称咸阳为凤城,后来人们往往用丹凤城代指京城。 ⑧流黄:褐黄色的物品,特指绢。这里指流黄做的帷帐。 独不见 【赏析】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作品。借用乐府"独不见"古题,描述一位长安少妇思念征战十年还未归来的丈夫,表达她内心的愁苦情绪。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首联用极为浓重的色彩,夸张地描绘出了少妇闺房的华丽。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少妇的闺房用郁金香涂饰,顶梁用玳瑁壳装饰。这么芳香而美丽的屋子,连海燕都飞到梁上来栖息。这里的"双栖"二字,暗用比兴,少妇看到梁上海燕都能双宿双飞,浓情蜜意,内心不免感慨万千。 此时,"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少妇又听到窗外九月西风掉落叶的声音和传来的捣衣时敲击砧石的声音。在这个深秋时节,家家户户都忙着洗冬季御寒穿的衣服。而如果家里有在外地游子或征夫,就要更抓紧干了。这更加让少妇内心愁思。其中,"寒砧催木叶"这一句,诗人将主宾倒置,明明是落叶催人捣衣而砧声不止,却反过来说声声砧声催落叶。很是巧妙,这也很生动地形容了砧声不断,大家都很忙碌。这声声催人的捣衣的声音反衬了她内心无限的空虚和寂寞。丈夫戍边辽阳已经十年没有回来了,她也整整思念了十年之久。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意思是"白狼河北"指的是戍守的边地。丈夫戍边已经十年,音信全无。长安城里的少妇在这秋夜里只能苦苦地想,丈夫现在是生是死?他吃得饱穿得暖吗?他什么时候能够回来呢?……漫漫长夜,让她辗转难眠。一个"音书断"使她现在不敢想丈夫的情况,很害怕会有什么噩耗传来。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这两句一改之前诗文客观地描述,而是直接是女主人的独白。寒砧声声不断,秋叶瑟瑟,本来卢家少妇就无法入眠,而偏偏天上月亮过来凑热闹,用月光把流黄帏帐照得白晃晃的,这不是更让人内心愁绪万千。这里少妇内心烦闷,并迁怒于明月,这更加生动地表达了少妇内心苦闷、不知所措而烦恼。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海燕双栖"反衬了"卢家少妇"的孤独,同时,诗人选用了"寒砧"、"木叶"、"明月"这些景物来烘托"十年征戍"和"音书断"这些添人愁绪的征人信息。使景物和人物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更增添了愁绪气氛。最后"含愁独不见"在"明月照流黄"的景物渲染,使得整首诗情景交融,更加耐人寻味。这首诗从多方面多角度抒写了女主人公虽居住在华丽居所,却心系万里之外的内心愁苦之情。该诗虽取材于闺阁生活,语言仍能看到齐梁后绮靡的文风残余,但读起来流畅自然、节奏畅快,因此这首诗被称为"初唐七律之冠",历来评价很高。 后人点评: 姚鼐说它"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 杂诗三首(其三)① 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②,频年不解兵③。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④。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⑤。 【注】 ①杂诗:这类诗的内容多为抒发个人感情作品,是诗人随时随地,即兴而发的感想或琐事的记录,不定题目。可以为单首诗名,也可以为组诗名。《文选》有"杂诗"这一类别。 ②黄龙戍:即黄龙冈,是唐初时东北边地要塞,在今辽宁省开原县西北。 ③解兵:停战。 ④良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⑤龙城:古匈奴祭天的地方,现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儿鄂尔浑河西。汉武帝时,大将卫青曾在龙城,斩获七百首级。从六朝以后文人说道边事都用龙城代指。这里指敌人要地。 杂诗三首(其三) 【赏析】 这是沈佺期的名作之一。诗人共写有《杂诗》三首,都描写的是闺中怨情,流露出了诗人强烈的反战情绪。这一首诗不仅写出了诗人怨恨征战的心情,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希望军队早日结束战争,胜利归来的感情。该诗是这三首中艺术特色鲜明,思想较积极的一首。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描写的是边地战况,交待了诗文的背景。意思是,我听说戍守黄龙冈的军队,年年不休战。流露出了诗人厌战情绪。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接着诗人写到了诗文的主角—一对夫妇,两人分隔两地,相互思念。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轮明月同照两地,分隔两地的征夫思妇对月相思,妇人看那轮曾经和丈夫一起观赏的月亮,已经不如曾经那般美丽和明亮,曾经的明月已经随着丈夫去了战场,营中人看到曾经和妻子一同观赏的月亮仿佛满含深情地照耀着他。这里诗人借月抒情,一轮明月见证了他们夫妇曾经在一起共度的美好时光,也记录了他们现在两地相思的浓浓深情。 紧接着,诗人意犹未尽,用"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这个工巧的对偶句委婉含蓄地进一步抒情,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昨天和丈夫依依惜别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而今天只能独自度过春天这大好时光。诗中用"春"而"今","夜"而"昨",生动地写出了思妇和征夫之间的缠绵思恋之情,"今春意"和"昨夜情"互文对举,表明了两人日日夜夜的思念伤怀。诗中那份思恋的感情更为深切了。前面诗中写到"频年"、"长在",可知"今春"、"昨夜"只是举的一个例子。在"频年不解兵"的年代里,长期分隔的夫妇何止他们一对呢。 两人的离别是痛苦的,而造成这种痛苦的是战争,正是因为长年不停歇的战争造成了他们相见这样困难,所以在最后他们问道"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表达了对停战的渴望。"将"这里读作"jiàng"统率带领的意思。这里的"旗鼓"指代的是军队,古代军队以旗鼓为号令。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有哪位将领能够带领军队,一举攻破敌军,使战争早日结束,将士们早日和家人团聚呢。通过之前的抒怀表达夫妇之间那种深刻的怀恋,然后自然生发希望军队早日取胜的心愿,这也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构思新颖,尤其是第二联和第三联,"情"和"意"彼此联系在一起,由情生意,由意足情,两者婉转缠绵,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而不显局促,转合得非常自然,这点非常可贵。同时一二联,一气贯通,语势和缓;第三联的两个短句,气势促迫;最后一联采用散行的句子,使整首诗的语气又恢复和缓,节奏和谐,并且最后一个问句,让人产生无限希望和遐想,意味深长,言尽而意远。 后人点评 清人王夫之:五六分承,三四顺下,得之康乐,何开阖承转之有?结语甚平,故或谓之懈,然宁懈勿淫。初唐人家法不紊,乃以持数百年之穷。(《唐诗评选》卷三) 第12章 郭震 诗人名片 郭震(656—713) 字号:字元振 籍贯: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县)人。 作品风格:慷慨豪迈 个人简介:郭震少有大志,十八岁举进士,任通泉尉。武后时,因《古剑篇》上传给武后,武后对此诗文很是喜欢,于是,授予他右武卫铠曹参军,进奉宸监丞,曾出使吐蕃。长安元年(701)任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治边有方。唐中宗神龙年间,迁左骁卫将军、兼检校安西大都护。不久,任金山道行军大总管。唐睿宗时,召为太仆卿。景云二年,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先天元年(712),为朔方军大总管。筑丰安(今宁夏中卫西)、定远城(今宁夏平罗南),以加强边防。后因参与平息皇室内乱有功,封代国公,兼御史大夫。唐明皇讲武骊山,因郭震军容不整,被流放新州。开元元年,被任为饶州司马,上任途中病卒。 集二十卷,今编诗一卷。 元振虽少年雄迈,但生活极俭约,手不释卷。著有《定远安边策》三卷,《安邦策》一卷,《九谏书》一卷,文集二十卷,已散失。《全唐诗》录其诗23首,编为一卷,《全唐文》收录其奏疏五篇。 古剑篇① 郭震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②。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 琉璃玉匣吐莲花③,错镂金环映明月④。 正逢天下无风尘⑤,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⑥,文章片片绿龟鳞⑦。 非直结交游侠子⑧,亦曾亲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狱边。 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注】 ①古剑:指的是古代有名的龙泉宝剑。相传是吴国干将和越国欧冶子用昆吾山的精矿,冶炼多年铸造而成。后来此剑被埋没在丰城的一个古牢狱的废墟下,直到晋朝宰相张华夜观天象时,发现在斗宿和牛宿之间有紫气上冲,后雷焕判断为"宝剑之精上彻于天",于是宝剑才被挖掘出来。这首诗就是化用了这个传说,通过歌咏龙泉宝剑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抱负,抒发不遇的感慨。 ②赫然:明亮的样子。 ③莲花:指宝剑,这里诗人把玉匣中的剑比喻成了莲花。 ④错镂:镶嵌雕刻。金环:一种装饰品。 ⑥无风尘:指没有战争、天下太平。 ⑦文章:指剑上的花纹。绿龟鳞:形容花纹古旧。 ⑧非直:不只是。直,通"只"。 宝剑篇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相传是郭震受武则天召见时写的,他借写宝剑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此诗文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到"铸得宝剑名龙泉"主要写的是宝剑铸造出来的过程。借干将铸剑故事比喻自己经过良好的训练,品质优秀。 第二部分"龙泉颜色如霜雪"到"错镂金环映明月。"这四句主要描写了宝剑的形制,被众人赞美。以此比喻自己一表人才、素质杰出。 第三部分"正逢天下无风尘"到"亦曾亲近英雄人。"写的是宝剑在当时发挥了的作用。宝剑虽然在太平时代少了用武之地,但是也曾为君子佩戴防身,也曾帮助英雄行侠仗义。通过这些表明诗人自己坚守操节、好行侠义。 最后一部分"何言中路遭弃捐用"到"犹能夜夜气冲天"写的是宝剑沦落古狱,但是,依然紫气冲云霄。以此表明自己身处困境,但自信才气不会被埋没,总有一天会被人发现,抒发自己内心的不平。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整首诗豪迈奔放、主题明确、气势充沛。诗人通过对宝剑形成到最后宝剑沦落依然紫气冲天这一番讲述,想要表达的意思是要统治者明察秋毫,要善于辨识人才,珍惜人才。诗人敢于在至高无上的封建统治者面前鲜明地表达自己建议。这种胆识和豪气让人敬佩。这对身在下层社会,怀才不遇的人们来说,是极大的振奋和鼓舞。此诗不求技巧,而是用丰富的感情,高亢的精神打动了读者。 后人点评 张说评述郭震"文章有逸气,为世所重。" 第13章 陈子昂 诗人名片 陈子昂(约661—702) 字号:字伯玉 籍贯: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 作品风格:质朴明朗,苍凉激越 个人简介:出身富豪之家,唐睿宗文明元年(684)中进士,后升为右拾遗。敢于直谏,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随武攸宜东征契丹,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后被降职。圣历元年(698)陈子昂辞官回乡,后武三思指使残暴的县令段简编织罪名,将陈子昂诬陷入狱,最后他在狱中忧愤而死,时年四十二岁。 陈子昂在文学创作方面反对齐、梁和初唐时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主张恢复"汉魏风骨"、"风雅兴寄"。并为世人留下了许多佳作。现有《陈子昂集》十卷,补遗一卷。共存诗一百二十首。 登幽州台歌①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②,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③,独怆然而涕下④! 【注】 ①幽州台:又称蓟(jì)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用来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放置在台上而得名。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幽州,古九州之一,在今河北省地。 ②古人:指像燕昭王那样的贤人。 ③念:想到。悠悠:指遥远、长久。 ④怆然(chuàng):悲伤的样子。 登幽州台歌 【赏析】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族人攻破营州,武则天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当时,陈子昂为武攸宜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不善谋略,行事轻率。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多次向他进谏,但都没有被采纳,最后武攸宜竟将陈子昂降职为军曹。诗人由于不断受到挫折,雄才大略不能施展,报国愿望无法实现,所以登上幽州台,写下这首诗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以表自己内心的悲愤和孤独。 诗人独自一人登上幽州台,极目远望,苍茫大地,遥远而空旷,他此刻想到的不仅仅是自己个人的得失,而是整个国家的利益,眼看国家军队打败,战士惨死,而自己有无数的良策,却没有人能采纳、接受。站在幽州台上,他或许想到了燕王在台上放置黄金,一心招纳贤才,而他在武攸宜帐下,竟然无用武之地,前途一片渺茫,那种眼前一片黑暗的孤独感,凝成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一旷古名句,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本来有古代的贤士他们招纳贤才的事迹可以慰藉诗人,未来可能出现的贤明之主也可以给诗人以希望,可是"不见"二字割断了诗人所有的期望,向前看不到古代的贤主,向后看,也看不到将来的贤主,诗人生不逢时,生长在这个时代,在辽阔的天与地之间,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理解诗人的心情,诗人只能孑然而立,饱尝那份孤独的痛苦。这正如《陈公旌德碑》云:"道可以济天下,而命不通于天下;才可以致尧舜,而运不合于尧舜。"同时,诗人不仅对现实满怀伤情,也含有对现实环境的憎恶。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人生短暂,古代和将来的情况,诗人是遇不到了,诗人只能立足现在,而现在这个时代,他没有遇到贤主,自己理想破灭而内心倍感孤独,以至于潸然泪下。男儿有泪不轻弹,竟至于让一位勇战沙场的英雄愁苦到这般地步,那么这其中的又该是怎样的悲伤啊。 这是一首五言七言交错的古诗,该诗语言苍凉奔放,大气磅礴,极富感染力,一扫齐梁绮靡诗风。该诗文辞凝重,体式古朴,意境苍茫雄浑,感情慷慨悲壮,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虽然仅有四句,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苍凉壮丽的艺术画面,在这样深邃而苍茫的背景衬托下,诗人的怆然独立形象更加鲜明,同时,诗人蕴含其中的激动悲壮的心情也自然流露出来。句子长短不一,使语句节奏和谐,读来抑扬顿挫,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诗人这种失意和寂寞的痛苦,代表了一大批怀才不遇人士的共同心声,具有典型的社会意义。以上种种,使这首诗广为传颂,成为千古名篇。《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和这首诗同时而作,读者可以参读。 后人点评 《柳亭诗话》云:"阮步兵登广武城,叹曰:‘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眼界胸襟,令人捉摸不定。陈拾遗会得此意,《登幽州台》曰……。假令陈阮邂逅路岐,不知是哭是笑?" 第14章 贺知章 诗人名片 贺知章(659—744) 字号:字季真,号四明狂客 籍贯: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作品风格:雍容省闼,高逸豁达 个人简介:贺知章少时就以诗文著名。武后证圣元年(695)进士及第,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开元十三年(725)任礼部侍郎,后又历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天宝三年(744),因病请辞,还乡为道士,玄宗赠诗,皇太子率百官饯行。归乡不久病逝,年八十六。 贺知章生性豪放,放荡不羁,人称"诗狂"。常与李白、苏晋、崔宗之、李琎、李适之、焦遂、张旭饮酒作诗,时称"醉八仙"。他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并称为"吴中四士。"他不仅是诗人也是著名的书法家。 他的作品今在《全唐诗》中存一卷共二十首。 回乡偶书二首 贺知章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①。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②,春风不改旧时波。 【注】 回乡偶书二首 ①衰(cuī):稀疏。 ②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贺知章旧居就在镜湖旁边。 【赏析】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因病告老回到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经是八十六岁,这时的他已经离开家乡五十多年了。诗人感慨人生短暂,容易衰老,时间流逝,世事沧桑。于是写就了这首诗。 第一首诗写的是诗人刚刚到达家乡时的情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诗人用"少小离"和"老大回"概括自己人生经历,表明已经离家很长时间了。诗人行走在回乡的路上,置身在熟悉的家乡山水之间,心中非常激动,想到自己在年轻的时候从这里离开,到了老的时候才回来,虽然乡音没有改变,但是已经是两鬓斑白了。流露了诗人对人生易老的感怀,同时诗人想到因为离家时间太长,现在人也变得老了,还不知道是否有人认识自己,所以内心也很忐忑。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意思是乡里的孩子们见到我,都不认识,他们笑着问:"客人您是从哪里来的?"这正回应了前两句诗中诗人的激动忐忑心理,儿童的轻轻一问,却引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自己久别家乡,到了衰颓老迈时才回来,家乡人果真都不认识我了,我本是家乡的主人,现在反倒像是个客人了,心中不免有些悲凉,感慨世事沧桑,时光流逝之快啊。 第二首是第一首诗的续篇,写的是诗人回到旧宅之后,和家乡里的人们攀谈,了解到了许多事情,从中诗人不禁有所感慨。"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离开家乡有五十多年了,世事变迁,家乡里发生了很多事情,家乡发生的变化太多,也不能一句话就可以说清的,所以,诗人用"近来人事半消磨"这句简单的话,笼统地概括了所有往事。 接着诗人转移视线,开始写景,"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意思是只有这镜湖的水,在春风中依然泛着昔日的波纹。这两句和开始两句形成了对比,这里的"不改"反衬了"半消磨",人生短短数十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而镜湖水未变。而"惟"字强调人事变化,更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物是人非,世事变迁的感叹。如果说诗人在刚开始进家门还是心怀喜悦,当他听到亲友们的叙述家乡变化后,然后再面对波光粼粼的镜湖水,心中自然而生一种感伤。 这两首诗是七言绝句,两首诗文字朴素自然,毫无雕琢,如诗人娓娓道来叙家长,轻轻淡淡的几笔,却写进了诗人对五十多年来家乡变化的思考和对自己回忆五十多年来生活而产生的感触,其中蕴含的感情真挚、深厚。同时诗中用"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概念的词语贯穿全文,无形中将读者拉入了诗人的回忆中去。 后人点评 《对床夜语》:杨衡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①, 万条垂下绿丝绦②。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 ①碧玉:常常用来形容年轻美貌的女子,这里形容柳树枝叶碧绿鲜嫩。 ②丝绦:丝带,这里指代柳枝。 咏柳 【赏析】 天宝三年,贺知章辞官回乡,百官送行。他坐船经南京、杭州,到达萧山,然后再坐船到潘水河边的旧宅,这时,正是早春二月,杨柳刚刚发芽,微风拂面,一片春意盎然。贺知章回到家乡,心情非常高兴。见到一株柳树,于是一时兴起,写就这篇佳作。 自古以来,柳就与诗歌结缘了不解之缘。柳树的轻盈、柔软、婆娑飘荡的姿态很为文人喜欢。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爱柳成癖,在自己宅院前种下五棵柳树,人称"五柳先生"。柳于是成了品行高洁的象征。柳是历代文人喜欢吟咏的对象,他们常常借咏柳,抒发内心感情。 贺知章的这首咏柳诗,也是借柳抒情,但他用独特的笔调,把柳树写得生机勃勃,整篇诗文充满欢欣喜悦,读来让人轻松愉悦,这首诗也因此成为了咏柳诗中的佳作。 首先"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人用"碧玉"比喻刚刚冒芽的柳枝,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柳枝嫩绿碧翠的颜色,像出水芙蓉的美女,给人柔美、清新的感觉。然后用一个"妆成"拟人动词,意思是早春二月,万物复苏,柳树也打扮起来,把自己装饰得满身碧绿,这样静止的柳树活了起来,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热闹而活力的春景。"高"字突出了春天里柳树生机活力的气势,接着诗人又用"丝绦"这个形象的比喻把柳枝那种柔美、轻盈的婀娜姿态表现得淋淋尽致,温庭筠曾在去钱塘江附近苏小小家时作了一首《杨柳枝》诗,开始两句就是:"苏小门前柳万条,毵(sān)毵金线拂平桥",这里的"柳万条"和贺知章这首诗中的"万条垂下"正好相呼应。这也表明唐代的萧山,垂柳缤纷,非常美丽。 然后"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第三、四句,分别是一问一答结束全诗。诗文呼应第一、二句中描述的柳叶非常美丽,提出疑问,这么完美的细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呢?接着"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把无形的春风又比喻成了具体的剪刀,原来是"春风"这把剪刀裁出了美丽的细叶,裁出了这个生机勃勃的春天。整首诗从赞美柳枝升华到赞美整个春天,立意更上一层,诗境变得更为开阔。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整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成功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将客观的柳枝表现的充满生命气息,生机盎然,新奇而独特。同时这首诗构思巧妙,诗文描绘柳树从整体到局部,使柳树的形象由模糊到清晰,让人感到亲近而真实,把读者融入了诗文的氛围中。同时这首诗不仅借咏柳表达自己回乡的高兴心情,而且"柳"有"留"之意,也表现了诗人终于再不远走高飞,能在家乡安静生活的舒畅心情。 后人点评 《唐诗笺注》云:"赋物入妙,语意温柔。" 第15章 张若虚 诗人名片 张若虚(约660—约720) 籍贯:扬州 作品风格:清丽和谐富有情韵 个人简介:曾任兖州(今山东省)兵曹。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万齐融、包融等人因文词杰出而著名于京城,他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为"吴中四士"。他们的诗歌纵横驰骋、才气飞扬、意境清美,反映了盛唐时期的社会风情。 张若虚仅存诗文两首于世。分别是《代答闺梦还》和《春江花夜月》。其中《春江花月夜》称为了广为为传诵的名篇,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 春江花月夜①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②,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③,月照花林皆似霰④。 空里流霜不觉飞⑤,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⑥。 谁家今夜扁舟子⑦?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⑧,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⑨,愿逐月华流照君⑩。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11。 昨夜闲潭梦落花○12,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xiá)。 斜(xié)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13。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14。 【注】 ①《春江花月夜》:是古乐府旧题,本为吴地民歌。后此曲被引入陈朝宫廷,成为了陈隋以来宫廷诗题之一。 ②滟滟:水波闪耀的样子。 ③芳甸:芳草丰茂的原野。 ④霰(xiàn):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粒。 ⑤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 ⑥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⑦扁舟子:指游子。 ⑧玉户:华丽的屋子。 ⑨相闻:互通音信。 ⑩月华:月光。 ○11文:同"纹" ○12闲潭:幽静的潭水。 ○13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潇湘:水名,在今湖南省。 ○14摇情:激荡情思。 春江花月夜 【赏析】 在开篇从"春江潮水连海平"到"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八句,诗人描绘了一幅奇美的春江月夜画面,春天的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成了一片。一轮明月升起,仿佛是和潮水一起涌出来的。月光照耀着江面,随着波浪闪耀到千万里外,什么地方的江水没有在明亮的月光朗照中呢。江水蜿蜒曲折地绕过花草丰茂的原野,月光洒在满是鲜花的树林中,星星点点,好像是粒粒雪珠在闪烁。皎洁的月光朗照,使人感觉不到空中飞霜,看不到江水中小洲上的白沙。其中江潮仿佛和大海连成一片,烘托了江景的宏大气势。月光涌动,一个"生"赋予了潮水和月亮以生机,使静态的画面活了起来。各种花草在月光点缀下有一种静谧神奇的美。因为月光的普照,整个世界都变成了月光的颜色,感觉不到有飞霜、看不到小洲中白沙。浑然一片,只有皎洁的月光高挂空中了。诗人写月光下的景物时,由远及近,由大到小,非常细腻传神地描绘了这样一个空灵宁静的月夜景。让人有身临其境陶醉其中之感。细细品味,美不胜收。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意思是江水、天空成为一色,没有一点细微的灰尘,只有一轮明亮的孤月高悬在空中。整个世界都在月光的照耀下,成为了一个银白的天地。在这种环境中,诗人想到了永恒的月亮和人世变迁。于是追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来探索人生的哲理和宇宙奥秘,感怀宇宙永恒,生命短暂。但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说明的是虽然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可人生代代无穷无尽,就和永恒的月亮共生于宇宙中了。诗人突破了个人情感窠臼,想到了是整个人类绵延不绝,这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执着和热爱。诗人不因个人生命短暂而悲伤,从人类的绵延中找到了生命永恒这个满意的答案。紧承上一句,诗人写到"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代代绵延不绝,江月年年岁岁如此。不知道这"江月"在等待着谁,一直在这里徘徊却总是等不到那个人。在月光下,只有长江水永不停息地奔腾向远方。诗文在这里写出了江月徒徒等待,江水无情年年奔流。为下面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做了一个铺垫。 "白云一片去悠悠"到"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概述了春江月夜中思妇和游子分离两地的深深思念之情。这里的"白云"代指远去他乡的游子,"青枫浦"常常用来指分别的地方。"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里的"扁舟子"代指的是行踪不定的游子。这两句和上边两句的意思一样,只不过是用问的形式,"谁家"、"何处"两句互文见义,进一步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离别相念的情感。 从"可怜楼上月徘徊"到"鱼龙潜跃水成文"这八句上承"何处相思明月楼"句,写的是在楼上的妇人对离人的思念。诗人没有直接写思妇的愁思,而是又通过"月"这一景物衬托她的怀念之情,"可怜楼上月徘徊"到"捣衣砧上拂还来。"诗人将"月"拟人化,描绘月亮徘徊在空中不离去,它照着梳妆台、房中的帘子、捣衣的砧石,卷不走,拂不去。一个"卷不去"一个"拂还来"这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思妇被月光牵起的思念之情让她分外烦恼。"徘徊"二字既描绘了月光浮动,游移不定的情景,又将月光拟人表现它可怜思妇在楼上徘徊不肯离去。一词双关,很是精妙。"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此时此刻,月亮不也同样照着远方的人吗?虽然我们共同看着同一轮月亮,但是彼此不能相知。我真希望随着月光而去照耀着你啊。用月亮寄托我的思念。"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思妇仰望长空,想到鸿雁不停地飞翔,也不能飞出月光之外,鱼龙从水中跳跃出来,却也只是在水面上留下圈圈波纹。这两句话表明和离人相隔太远,即使是鱼雁这些传递音讯的动物也无法联系到离人,这更增添了妇人的愁思。 "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八句写的是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情,"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说的是游子昨夜梦见潭水上飘满了落花,看见春天已经过去大半,但是我却还不能回家。"可怜"二字道出了游子思念家乡的无尽愁绪和感伤。"江水流春去欲尽"到"碣石潇湘无限路"中江水流动中春天已经过去,时间飞逝,江中落月日复一日地挂在天空,游子青春也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江潭落月沉沉,深埋在了海雾中,天空变得黑暗,游子的心也更加凄凉,想到回家的路途那么遥远。"沉沉"二字增显了环境的凝重,渲染了游子的孤寂心情,"无限"二字形容游子和家人相隔两地,相距遥远,同时这个词也表现了游子内心无限的思念之情。"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游子看着月亮在想,不知道有多少人趁着这月光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此刻游子内心千头万绪的思念,绵延不绝,伴着月光星星点点地洒满了江边的树林。最后这句话融情于景,留给人一个无限遐想。 这是一首宫体诗。整首诗贯穿月这个主体,将各种思想都和月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月亮的升起、高悬、西斜、隐没是整首诗感情色调起伏的标志。在月光的照耀下,"江潮"、"花林"、"白沙"、"明月楼"、"妆镜台"、"玉户帘"等等景物组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加上月光的衬托,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色彩斑斓充满生活哲理和趣味的画卷。融情、景、理于一体。将整首诗点染上了静谧、空灵的艺术色彩。同时,该诗的韵律节奏平和、抑扬有致。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韵律圆美而富于变化。每一处由景写人后又由人写到景的转换自然,衔接紧密。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全诗虽然写的是相思之愁,但是从头到尾,没有一句是直抒胸臆,表达愁绪的,而是在月景这个大环境的衬托下,思念之情也变得淡淡的、静静的了,表达曲折委婉,但不矫揉造作,如水流一样自然流畅,表达的思愁却更加深刻,这绵延不尽的思念即使到诗文最后也没有断绝,余音袅袅。诗人笔下的思念哀而不伤,控制得恰到好处。可见诗人的文墨功力之深。 后人点评 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第16章 张旭 诗人名片 张旭 字号:字伯高,一字季明 籍贯:吴郡(江苏苏州)人。 作品风格:构思巧妙,意蕴深远 个人简介:唐代著名书法家,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张旭为人豁达豪迈,学识渊博,才华横溢。醉酒后泼墨挥毫,如醉如痴,人称"张癫",被列入"饮中八仙"。唐文宗以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又因词诗,他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合称"吴中四士"。书迹有《郎官石记》、《草书右诗四帖》等。今《全唐诗》存其诗六首,都是写自然风景的绝句。 桃花溪①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②,石矶西畔问渔船③: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④? 【注】 ①桃花溪:水名,在今湖南省桃源县桃园山下。 ②飞桥:指高桥。 ③石矶(jī):水边露出的岩石。 ④洞:指的是《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那个洞。 桃花溪 【赏析】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名叫桃花源,他笔下的桃花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张旭因此而受启发,用陶渊明笔下桃花溪的意境,作此诗文。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就将人们引入了一个奇丽飘渺的环境中,这句话的意思是,深远的山谷中,云烟缭绕,透过烟云,隐约看到横跨山溪之上高架着一座若隐若现的长桥,它恍若在虚空里飞翔。这里,因为有烟云在静止的桥周围流动,所以,桥也变得动了起来,好像凌空飞翔,而静止的桥又使流动的云看上去好像如轻纱围绕着桥,形成了一种朦胧如仙境的美,两种事物相映成辉,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朦胧、幽深而又神秘的景象。其中的一个"隔"字,既表明诗人观望的位置是在远处,同时也将这两种不同处的景物连在了一起,构成一个完整奇美的画面。 接着诗人由远及近,写到"石矶西畔问渔船",诗人站在露出水面的巨大岩石上,向溪里漂动摇荡的渔船大声询问。这里一个"问"字,将诗人自己也写入了画中,静止的景物和活动的人一起构成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画面。诗人看着飘满桃花的溪水,不由地被这里的幽静和美丽陶醉了,仿佛自己就身处在陶渊明诗中描绘的那个桃花林中,他不由地把渔船上的渔夫当成了武陵人,于是,脱口就问渔人"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意思是桃花溪每天都从桃花源中流出,那么可知道那个桃花源入口的洞在哪里吗?一个"问渔船",表现了诗人对桃花源环境的向往。可是这个洞在哪里呢,诗人以一个问句结尾,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渔人不可能知道,诗人也不会知道,这一问,也隐约流露出诗人因无法到达理想环境的而内心渺茫惆怅的感情,同时也给人留下了很多遐想的空间,言尽意犹存,让人回味无穷。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虽然篇幅短小,但诗人字斟句酌,用精炼的文字轻松自然地将如诗似画的景色表现得淋淋尽致,美妙无穷。一个恰到好处的结语,让人沉浸在诗人笔下的幽美环境中浮想联翩,意蕴深长。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构思非常巧妙,该诗正面写实景由远及近,然后用一个问句由实入虚,布局新颖,角度变换灵活。作者文笔简练、清丽自然,诗文意境空灵飘渺、情趣深远。王维曾写也是以桃花源为题材的《桃源行》,读者可以参读比较。 后人点评 蘅塘退士评论这首诗:"四句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记》。" 第17章 张九龄 诗人名片 张九龄(678—740) 字号:字子寿 籍贯: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人。 作品风格:自然质朴,感情真挚 个人简介:出生官宦人家。从小聪明善写诗文,武后长安二年(702)中进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后又为左拾遗。因与宰相姚崇不合,告病辞官归乡。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待张说罢相时,因受朝廷权力争斗风波影响而被调往外地任职。开元十九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开元二十一年,被任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丞相),主理朝政,被认为是"开元之治"时期的最后一位贤相。因被李林甫、牛仙客等人嫉妒,受谗言诬蔑而于开元二十四年(736)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卒,终年六十七。 他执政时,培养、奖励了大批优秀人才,成为张说之后的文坛领袖。现有《张曲江集》存于世。 感遇十二首(其一)①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②,桂华秋皎洁③。 欣欣此生意④,自尔为佳节⑤。 谁知林栖者⑥,闻风坐相悦⑦。 草木有本心⑧,何求美人折⑨? 【注】 ①感遇:古诗题,因为所遭遇的而感慨。初唐陈子昂作《感遇》三十八首,后一直沿用,成为五古的一种体式。这类诗多用比兴手法,抒发不满。 ②兰叶:指兰草的叶子,有香气。葳蕤(wēiruí):草木枝叶繁盛下垂的样子。 ③桂华:指桂花。"华"同"花"。 ④欣欣:草木生长旺盛的样子。生意:生机。 ⑤自尔:自然而然。 ⑥林栖者:指隐士。 ⑦闻风:指仰慕兰桂高洁的风节。坐:因。相悦:喜欢。相,此处偏指一方。 ⑧本心:本性。 ⑨美人:比喻君主或权贵,屈原《离骚》中:"恐美人之迟暮"的美人指的是楚怀王,这里指那些隐士。 兰 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五年(737)诗人受到李林甫、牛仙客等人的诬陷,被排挤出朝廷,贬为荆州长史期间所作。其共作《感遇》十二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谄媚求荣的情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开头一二句,用了一对整齐的偶句,以物起兴,引出自比的兰草和桂花这两种植物。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春天里的兰草叶子葱郁,生长旺盛,秋季里的桂花,鲜亮洁白。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和秋菊,长无绝兮终古"。本诗就继承了前代诗人用芳草自比这一传统。诗文中的"葳蕤"、"皎洁"形象地描绘了植物生机勃勃,蓬勃生长的样子。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这两句的意思是兰草和桂花都表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然后"自尔为佳节"一句承接一二句,它们各自根据自己的特性在适合的季节生长开花自然而然表现出生机和活力。一个"自"字,既表现了它们按照自己的习性自然生长,也暗示了它们不求人知、不以为荣的恬淡心理。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栖息山林的隐士们常常以兰、桂自比,他们一闻到兰、桂的芳香都非常的喜欢。一个"谁知"二字,起到转折作用,开始由物写人,同时这两个字也有兰、桂出乎意料非常惊讶的意味。"闻风"是诗人用了《孟子?尽心篇》中的:"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这个典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指草木生长都有它的本质特性,为什么要求美人来攀折呢?它们生长茂盛,芳香四溢,但这不是因为它们要取悦于美人,而是它们的本性本来就是如此,这句话进一步表明兰、桂的高洁品质。同时该诗以这个问句结束全篇,点名了主旨,那些像兰、桂一样的圣贤君子们,他们保持自己高洁的情操、建立功名,修养心德,不是为了追名逐利,而只是做自己的本分而已。这个主旨也是诗人自己的心声,表现了诗人虽遭奸人诬陷,被贬斥,但仍然坚守高洁、恬淡从容的胸怀。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该诗采用比兴的手法,用兰、桂自比,同时"自尔为佳节"和"草木有本心"前后照应,使整首诗结构严谨。本诗文辞真挚自然,不事雕琢,平易近人。咏物的背后表现的是诗人高洁的情操。 后人点评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周敬曰:"曲江公诗雅正沉郁,言多造诣,体含风骚,五古直追汉魏深厚处。" 望月怀远①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②,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③,竟夕起相思④。 灭烛怜光满⑤,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⑥,还寝梦佳期。 【注】 ①怀远:指怀念远方的亲人,多是怀念妻子的委婉表达。 ②情人:有情人。遥夜:漫长的夜晚。 ③竟夕:终夜,即一整夜。 ④怜:爱。 ⑤滋:生。 ⑥盈手:双手捧满。 望月怀远 这是一首羁旅诗,写的是诗人客居他乡时,因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表达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怀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开始两句诗人用朴素自然的笔触为我们勾勒一幅壮丽的月亮初升的景象。海面上冉冉升起一轮皎洁的月亮,诗人此时想,与自己远隔天涯的亲人们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诗人由景入情,自然过渡联想到家中的亲人。在这里本应该是诗人非常想念亲人,而诗人却对面着墨,想到亲人在此时也在思念他的情形,可见诗人构思之巧妙,同时,亲人思念他的情形写得越清晰,表明诗人自己对家人的思念越深切。其中一个"生"字,运用得非常生动恰当,动感十足。这和前面我们讲到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一样的精妙。"天涯共此时"暗用了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句意,这句话之前的"海上"、"天涯"勾勒出的壮丽画面,使这一句"天涯共此时"展现的境界更为辽阔明朗。第一句写的是望月实景,第二句是诗人自己想到的,这样使诗文开始便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定格了整首诗的环境背景,总揽全诗,之后的抒情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这是诗人由前面的想象又转到现实生活。开始写诗人望月回来想要就寝却无法安眠的心理。这两句的意思是,多情人抱怨这漫漫长夜,一整夜对月相思,无法入眠。诗人因为思念而无法入睡,因为无法入睡所以抱怨夜晚太长。这一系列的动作体现了诗人内心烦躁、苦思无法安宁。一个"怨"字饱含了诗人内心因为思念而产生的深深的痛。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诗人思念远方的亲人,彻夜难眠,吹灭烛灯后,更喜爱月光的皎洁圆满,于是披衣走出屋外,望月凝思,就这样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才从思念情绪中醒悟过来。此时诗人表面上是去欣赏月亮,实则是深深地沉浸在了对家乡亲人的怀想中,这更突出了诗人思亲之切。因望月而怀念亲人,因为怀念亲人而去望月,两相照应,表现出了诗人幽远的怀乡情。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两句写诗人思念亲人却不能相见,于是就产生了把月亮捧起送给亲人的想法。这两句的意思是,但是怎么能赠给远方的亲人呢,还是回去安寝吧,也许在梦里能够有相见的机会。这其中充斥了诗人无法见到亲人的无奈心情。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中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方亲人的真挚情感,使诗的怀远之情更含蕴、更细腻。诗文在诗人希望与失望的矛盾心情中结束了,余韵犹存,意味深远。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该诗通篇紧紧围绕"望月"和"怀远"这个线索,通过"望月"怀远,然后,又通过"怀远"无法入眠而"望月",贯彻整首诗,思念而不过度感伤,情深真纯。同时诗人无论是写月还是写诗人怀远的烦躁心理都是恰大好处,细致入微。同时,颔联一改律诗工整的对偶而是使用了流水对形式,使诗文写就得更为自然,贴切,亲切感人。张九龄这种然质朴的文风对之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人点评 《增定评注唐诗正声》引郭云:"清浑不著,又不佻薄,较杜审言《望月》更有余味。" 第18章 王之涣 诗人名片 王之涣(688—742) 字号:字季凌 籍贯:并州(山西太原)人。 作品风格:大气磅礴,意境开阔 个人简介:王之涣出身普通官宦家庭,幼时聪明好学,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后受人诬陷攻击,辞官而去,在家过了15年闲散生活。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他在职期间以清白、公正著名,不久,染病,卒于任所,终年55岁。 他是盛唐时的著名诗人,与王昌龄、高适、齐名,尤其善于写边塞诗。他的诗歌散失严重,今仅《全唐诗》存其绝句六首。 登鹳雀楼①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②,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③,更上一层楼④。 【注】 ①鹳雀楼:楼名,旧址在山西永济县西南,楼高三层,向下紧临黄河,向前可以望见中条山。因为常有鹳雀在此楼停留,故得此名。 ②白日:白天的太阳。尽:消失,落下。 ③穷:尽,使达到极点。千里目:望到很远的地方。 ④更:再。 登鹳雀楼 这是人登上鹳雀楼极目远望时,写成的一首诗,表现了诗人超凡的心胸抱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是诗人登楼后所见到的景象。"白日依山尽"写的是诗人看到的远处山景,一轮金光闪闪的太阳沿着远方的崇山峻岭缓缓下落。接着诗人又写到黄河水,"黄河入海流",诗人看到黄河水汹涌澎湃,直奔向大海。这里诗人看着黄河奔流向远方,但是他不可能一直看到黄河流入大海,这里含有诗人由此及彼的联想,诗人想象的意境和现实的环境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情中有景,景中含情,浑然一体。诗人视线由西转向东,由近望到远观,由地面到天边,视角不断变幻,为我们勾勒出来了一幅气势磅礴,雄浑壮阔的山河景象,同时,这些生动的描写让人读来仿佛身临其境,场面一片辽阔,心境也变得开阔。诗人用语简朴浅显的词语,却又高度概括了场面的景象和烘托了场面的气势。同时,这幅灿烂辉煌、流光溢彩的画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尽"、"流"这两个字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充满了蓬勃生机。 第三四句写的是诗人心里所想的,"欲穷千里目",意思是想要看到更远的直到目力无法达到的地方。写出了诗人内心对未知领域积极探求的渴望。而实现这个愿望的方法就是"更上一层楼"。这里的"千里"、"一层"都指的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的空间范围。"欲穷"、"更上"则是诗人胸怀远大抱负、积极进取精神的体现,这四个字、两个词里包含的是诗人对未来的无限希望和憧憬。这两句既没有脱离登楼这个实际点,和一二句紧密联系,同时又一语双关,用再上一层楼,道出了高瞻远瞩、站得高就能看得远这个生活哲理,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和豪迈的胸襟。三四句承接上两句自然流畅,又表达出了新意,写得很是巧妙,同时,这两句含义深远,发人思考。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诗人将自己的胸襟和抱负、人生哲理全部完美融入景中,没有一点瑕疵和缺憾,天衣无缝,绝妙至极。此诗前四句,"白"和"黄"相对,"依"和"入"相对,结构工整,气势雄厚,雄劲有力。 后人点评 沈括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 凉州词①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②, 一片孤城万仞山③。 羌笛何须怨杨柳④, 春风不度玉门关⑤。 【注】 ①凉州词:是凉州歌的歌词,又名《凉州歌》。是为当时流行的曲子《凉州词》所配的唱词。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②远上:远远直上。 ③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城堡。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213cm或264cm。 ④羌笛:羌族的一种管乐器。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杨柳:指《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折杨柳比喻送别。《诗·小雅·采薇》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⑤春风:这里比喻朝廷的关怀。玉门关:汉武帝置,因从西域输入的玉石从这里经过,所以得此名。玉门关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汉书·李广利传》中记载,西汉时,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师西域,常年作战死伤无数,于是向皇帝请求撤回,汉武帝大怒,阻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斩!"。 这是诗人初到凉州时,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一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两句主要写的是诗人远眺到的凉州一带景象。汹涌的黄河水奔腾而去,远远地向西望去,它好像是飞入了白云之中。在高山大河环抱中的一座座戍边孤城,孤零冷清地挺立在那里。高大山川和矮小的孤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表现了荒芜的边疆环境。这两句描绘出了祖国山河的雄浑壮阔,也体现了戍守边防地区战士们苍凉而荒芜的境况。开头两句为整首诗描绘出了一个典型的背景。 "羌笛何须怨杨柳"在这样苍凉的环境背景下,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又是《折杨柳》,这不禁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之愁。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就提到了行人临别时折柳。这种折柳送别风气在唐朝尤其盛行。士兵们听着哀怨的曲子,内心非常惆怅,诗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戍边的士兵,只能说,羌笛何必总是吹奏那首哀伤的《折杨柳》曲呢?春风本来就吹不到玉门关里的。既然没有春风又哪里有杨柳来折呢。这句话含有一股怨气,但是又含无可奈何语气,虽然乡愁难耐,但是戍守边防的责任更为重大啊。一个"何须怨"看似宽慰的语气,但是,也曲折表达了那种抱怨,使整首诗的意韵变得更为深远。这里的春风也暗指了皇帝,因为皇帝的关怀到达不了这里,所以,玉门关外士兵处境如此的孤危和恶劣。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笔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的宽广豁达的胸襟。诗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意的表现更有张力。用语委婉精确,使表达的思想感情恰到好处。 后人点评 《唐贤三昧集笺注》:"此状凉州之险恶也。笛中有《折柳曲》,然春光已不到,尚何须作杨柳之怨乎?明说边境苦寒,阳和不至,措词宛委,深耐人思。" 第19章 孟浩然(1) 诗人名片 孟浩然(689—740) 字号:字浩然 籍贯:襄阳(今湖北襄阳)人。 作品风格:恬淡孤清,不拘奇挟异 个人简介:孟浩然出身书香门第,年轻时隐居鹿门山苦读。壮年曾游历长江地区。开元十二年(724),前往洛阳求取功名,但一无所获,三年后,他离开洛阳,漫游吴越。开元十六年(728)孟浩然来到长安考取功名,不第。在京城逗留,期间和王维、王昌龄结为好友,据《新唐书》中记载,王维曾私邀他入内署,恰逢唐玄宗来到,孟浩然惊慌之下躲避在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禀报了皇上,玄宗命令他出来,出来后,孟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唐玄宗很不高兴,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此将他放归襄阳。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后,征孟浩然为从事,他任职大概一年左右,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在襄阳和孟浩然相聚,当时孟浩然身上生有恶疮,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动"去世,终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一生经历比较简单,诗作的题材也不宽,但具有独特艺术造诣。其诗多写山水田园生活和行旅等内容。多抒发诗人愤世嫉俗和表达个人感怀。大多数是五言,现有《孟浩然集》,存诗二百六十多首。 春晓①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②,处处闻啼鸟③。 夜来风雨声④,花落知多少? 【注】 ①春晓:春天的清晨。晓,指天刚亮。 ②不觉:不知不觉,没有察觉到。 ③闻:听到。 ④夜来:夜里。 春晓 这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写作的一首描写春天的优美作品,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 诗人取景独特,不像一般的诗文那样写看到的或听到的春天景色,而是从春天的早晨诗人刚刚醒来那刻所听到的切入,抓住春天特征,表达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怜惜之情。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诗文开头写的是诗人在春季里睡得正酣畅,天已经大亮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屋外到处是鸟儿的欢鸣声。诗人仅用了这一句来表现充满生机的春晓景象。但我们可以想象鸟儿在飞跃鸣叫,窗外的春景自当非常热闹,定是一片春光明媚。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愉快的心情,和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看到此情此景,自然会让诗人产生联想,他在昨夜还朦中听到风雨的声音,不知道昨夜的那阵风雨,不知道摇落了多少花儿呢?这句话里,诗人好似有丝丝抱怨。昨夜的风雨应该是清风细雨,使诗人能睡得香甜酣畅,春雨将天空清洗一新,这应该让诗人很感激春雨,但是,春雨虽小,在诗人看来,它毕竟是摇落了春花,所以诗人有些淡淡的哀愁,可见诗人是多么的珍惜春光。 这首五言绝句,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诗趣,亲近自然,同时语言明白晓畅、读来琅琅上口,也因此被人们广为传颂。 后人点评 《唐诗笺注》:"诗到自然,无迹可寻。‘花落’句含几许惜春意。" 过故人庄①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②,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③,青山郭外斜④。 开轩面场圃⑤,把酒话桑麻⑥。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⑦。 【注】 ①过:拜访,看望。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 ②具:准备,置办。黍:黄米做的饭。 ③合:聚拢,连成一片。 ④郭:本义指城郭,这里指村庄的四周。斜:倾斜。 ⑤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屋。场圃:打谷场和菜园。 ⑥桑麻:桑树和麻。这里指代庄稼。 ⑦就菊花:欣赏菊花。就:赴,这里指欣赏。 过故人庄42 这是诗人在隐居鹿门山时到一位乡村老朋友那里做客时写的一首诗。平平淡淡的生活小事在诗人的笔下写得充满了情趣。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开头两句写诗人被邀请去朋友家做客。朋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邀请诗人到他田庄里去。其中"故人"表明了诗人不是第一次去朋友家。"具鸡黍"邀请诗人,表明两人是老友之间的往来,没有客套和排场,这两句诗人没有一点渲染之色,提笔而就,简单自然地写入主题,淳朴、亲切。这样的开头,让人感觉轻松、自然,具有很好的引导下文作用。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描写的是诗人去朋友家的路途中见到的山村景色。绿树茂密,连成一片,环绕着村庄,村庄外,有连绵的青山横斜着。诗人在近处写了村子绿树环绕,自成一统,接着诗人宕开一笔,写远景,将空间范围扩大,让人眼前变得开阔,使村庄不显孤单。诗人这两句形象地勾勒了村庄美景,一幅清淡的水墨画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意境优美、景色幽静,也流露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五、六两句写的是在朋友田庄里饮酒闲谈的情景。诗人面对着开阔幽美的打谷场和菜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一边饮酒一边和朋友谈论庄稼农事,氛围非常亲切自然,充满生活情趣。诗人和朋友本来是在屋中饮酒交谈,而"开轩"二字把外面的景色映入到户内,使空间变得开阔,人们的心境也豁然开朗,怡然自得。在这样开阔、舒适的优美环境中说说农事、聊聊家常,自然是心情舒畅而惬意的。这两句田园气息浓烈,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青山绿树下的小村庄就在眼前,仿佛能闻到乡土的清新气息,诗人和朋友话桑麻中的欢笑声好似就回荡在耳边。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结尾这两句的意思是诗人离开朋友庄园的情景,诗人在离别的时候和朋友约定,待到重阳佳节还来相聚,把酒言欢。诗人被这优美的田庄生活深深吸引,所以诗人约定重阳日还来这里,朋友待客的热情和自己做客的愉快心情,跃然纸上。会逢佳期在聚首,言尽而意无穷。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聊聊数笔,将做客的整个过程囊括笔下。将一次普通做客,写得如此诗情画意,趣味盎然,真是非常难得。笔笔轻松自然,不事雕琢,自由灵活。句句写得平淡恬静,却不枯燥。诗文平淡却不单薄,意境鲜明,诗中只写友人邀请,却烘托出了朴实的农家氛围,诗人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让人看见一片广阔天地,诗人只写把酒话桑麻,却能表现出心情和环境的和谐完美,诗人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地流露出对村庄的依恋。村庄的风光和淳朴的情义融合一体,和谐完整,诗人将这种艺术的美不漏一丝痕迹地融入到了整首诗中,浑然天成。诗人不依靠哪一个字或词来渲染表现某种感情,而将诗中的感情融入到了字字句句中,诗文通体都充满诗人的感情,有一种天然的气韵。 后人点评 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写到:"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留别王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①,朝朝空自归②。 欲寻芳草去③,惜与故人违④。 当路谁相假⑤,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⑥。 【注】 ①竟何待:要等什么。 ②空自:独自。 ③寻芳草:指想要归隐。古人常常用芳草白云比喻隐居。 ④违:分离。 ⑤当路:当权者。《孟子?公孙丑》上:"夫子当路于齐。"假:凭借。 ⑥扉:门扇。 留别王维 这是孟浩然京城考取进士不第,准备返回襄阳老家,在临行前写给王维的一首诗,诗中抒发了诗人求仕不成后内心的愤懑和辛酸,感情真挚动人。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意思是我现在寂寞潦倒,不知道自己到底在企盼着什么,日日出门奔走,却一无所获独自归来。描写了诗人落第后门庭冷落,无人理睬的境况。"寂寂"既是门庭冷落的实景,又是虚写自己内心空寂。"竟何待"正是诗人考试落第后内心苦闷的写照。在这种境况下,长安城虽好,也不再值得诗人有什么可留恋的,所以,他想到了返回家乡。 接着第二联写到的是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诗人想到了归隐,欲追寻芳草而去。但是内心不忍和朋友分离,表明了诗人和王维有着深厚的友谊。一个"欲",一个"惜"表明诗人思想正处在矛盾中,这就更加深刻地反映了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这两句概括了官场的现实,也是诗人归去的原因,是全诗的重点。当权者中我能依靠谁呢,世间的知音难得啊。一个"谁"充满了愤懑和辛酸。这种辛酸和愤懑不是凭空产生的,是诗人经历了这些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后的切身体会。"稀"字,准确地表达了诗人对知音难觅的感慨。正是因为诗人看到了这样一个冷酷的现实,自觉功名无望,于是才坚定了归隐的决定。这两句话用公正的对句写出了许多心怀抱负而功名不成者的心声,在当时社会中极具代表性。而能了解诗人的人只有王维,残酷现实环境也反衬了友谊的珍贵。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这两句话意思是,看来我本来就是该守着寂寞生活一辈子的人啊,还是回去掩上房门归隐吧。这句话中的"只应"是诗人经历这么多事情之后,有所顿悟的体现。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该诗用词朴素,语句平淡,若一个人对朋友的娓娓道来,及其自然而毫无雕镂的痕迹。然而却深刻地表现了落第后的心境,言浅意深,耐人寻味。 宿建德江①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②,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③。 【注】 ①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经建德的一段称为建德江。 ②移舟:移舟靠岸。烟渚:烟雾弥漫的沙洲。《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③月:这里指水中的月影。 宿建德江 孟浩然四十多岁时曾前往长安、洛阳求取功名,求仕无成,于是,又游历吴、越一带。这首诗就大概作于游历吴、越的途中,表达了羁旅之愁。 "移舟泊烟渚",诗人以行船停靠在烟雾迷茫的小洲边的画面为开头,不以或船行在途中,或诗人出发为背景,而是独辟蹊径,精取这样一个静谧的背景,烘托了整首诗的气氛,为诗文下边的抒情做铺垫。 "日暮客愁新",这一句是整首诗的中心句,"日暮"二字承接上一句的"泊"和"烟",日暮西山,所以船要停泊靠岸。同时它又引出了"客愁新",《王风?君子于役》中有"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这写的就是黄昏中妇人思夫的情景。因为这样黄昏的景色,总是会引起人们的愁绪,诗人虽然在这里露出一个"愁"字,但笔调一转又开始描写景物。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人用一对写景的句子,将自己的种种愁绪化入到无边无尽的景中。暮色苍苍,平野辽阔,天空好像比树 木还要低;清澈江水中的月影,和游子好似最亲近。"旷"和"低"相互映衬,"清"和"近"相互衬托,诗人选取了这个只有在舟中才能领略到的独特江景,寄寓他内心的愁绪,在描写景色中,诗人终于发现明月还和游子亲近,这顿然使愁苦的心情宽慰了许多,诗人看到水中明月又会想到什么呢?诗人到此突然停止,言止而意未尽,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虽然有明月陪伴可以稍稍安心,但是重重愁绪又怎么能是一个明月就能驱散得了的呢,诗人没有在最后铺陈写月就说明了这点。其实这其中不仅仅是乡愁,结合诗人苦读诗书三十多年,最后求取功名却处处碰壁,一事无成这个经历,可知诗人心中自然愁绪难消,在这个客居他乡时,他思念家乡,也不免因为自己的坎坷求仕之路而惆怅满怀。整首诗中的幽静气氛,恰恰反衬了诗人心潮澎湃,内心无法平静。 孟浩然的这首五言绝句,短短四句,却情景交融,景色淡中有味,感情表达含而不露,意韵无穷,思绪和景色和谐统一,精练巧妙,浑然天成。 后人点评 《唐人绝句精华》云:"诗家有情在景中之说,此诗是也。"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①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②,沧江急夜流③。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④,维扬忆旧游⑤。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⑥。 【注】 ①桐庐江:江名,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内。广陵:地名,指今江苏省扬州市。旧游:指故交。诗人在入京前曾一度游历广陵即今天的江苏扬州一带。 ②暝:天色昏暗,这里指黄昏。 ③沧江:指江色苍青,沧同"苍"。 ④建德:今浙江省建德一带。桐庐江流经建德。非吾土:不是我的故乡。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⑤维扬:即扬州。《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惟通维,所以称扬州为维扬。 ⑥海西头:指扬州。隋炀帝《泛龙舟》:"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因为古扬州东临大海,所以有此称。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游历吴越,是他四十岁在长安应试失败后,为了排遣内心苦闷而长途跋涉游览江南的。根据这首诗的题目可以知道,这首诗是诗人乘舟停宿在桐庐江的时候,因怀念扬州(即广陵)故友写作的,诗人不仅仅因此有感伤之情,还因为自己坎坷求仕之路的失败,而心情郁闷,种种愁思交织在一起,所以,才有诗人在这首诗中凄楚的笔调。 开篇就烘托了全诗孤寂的感情氛围。"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写的是夜宿桐庐江时看到的景象。日暮时深远的山谷中传来了猿猴的声声啼叫,这增添了诗人无限的愁绪,而脚下苍青色江水在夜色奔流,诗人本来内心愁闷再加上江水"急"流,这让诗人内心更无法平静,心情好像滚滚江水奔流不停,无法控制。 第三四句,"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平缓了刚才急促的语势。但是,夜风不是徐徐轻拂树叶,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实际这种急促的情形也是和江水一样的。夜里明月当空,也还是对诗人寂寞心情的一个安慰,但是,这月光照到的只有江水中的一叶孤舟,诗人凄冷寂寞的感情更加强烈。诗人在前四句为我们描绘出了这样一个场景,诗人置身在一叶漂浮动荡的孤舟中,听着外面的夜风怒吼,远处的辕啼声声。此情此景怎么不让人倍感孤独和寂寞呢? 诗人之所以夜宿桐庐江时候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即是一方面建德不是诗人的故乡,诗人只是客居他乡,所以内心孤独。另一方面,诗人非常怀念扬州的老朋友。诗人在夜里思乡怀友,又看到这些孤独、寂寞的景象,所以内心惆怅心情更为强烈,不由得地流下两行热泪。诗人幻想着,夜流的江水能将诗人两行热泪带向大海的西边,送给扬州故友。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的这次旅行是心怀抑郁情绪的。但诗人把内心的愁闷淡化成是身居异地、怀念故友的愁闷。诗人这样浅淡将求仕失败写得清远而显露,不落俗套。同时对于诗人的故友,说到这里他们自然能看得明白诗人真实的感受。 诗文结构严谨,前后衔接紧密。如,因为有首句的"沧江急夜流"的铺垫所以才能将泪水"遥寄海西头"。上句写"月照一孤舟"那样的寂寥、孤独,接着诗人便顺其自然,阐述"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这首诗情感深沉,描写简单浅淡,余味无穷。 后人点评 皮日休说孟诗:"遇思入咏,不钩奇抉异龌龊束人口。"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①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②。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③。 之子期宿来④,孤琴候萝径⑤。 【注】 ①宿:留宿。业师:法名叫业师的僧人。师,是对出家人的尊称。山房:指僧人居所。丁大:指丁凤。大,指他排行第一。 ②倏:突然,指速度非常快。暝:昏暗。 ③烟鸟:指暮夜中的归鸟。 ④之子:那个人,"之"是指示代词,这里指代丁大。期宿来:隔夜相约来此。 ⑤萝径:藤萝垂绕掩映的小路。萝,指某些能爬蔓的植物。 第20章 孟浩然(2)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开篇两句写的是日暮西山的景色。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夕阳翻过了西岭,绵延群山忽然之间在暮色中变得一片昏暗。"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月亮爬上了松林,给夏夜里带来了一些凉意,风中的清泉声悦耳动听。前四句写的是业师山房附近暮夜中的景色。"夕阳度"到"松月生"表示了时间的推移,由黄昏进入了夏夜。天气也由热转凉了。在静谧的山谷中,清泉的声音反衬这个山谷更加幽静、冷清。"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在山上打柴的樵夫们都快要走尽,暮色中的鸟儿也都飞来了。诗文的前三联主要是描写暮色中景色和人、动物的情景。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一幅生动的暮景画面展现在了读者面前。诗人精确地写出了时间的推移,以及每个时间段外界景物的变化。这样的描写也表现了诗人等待好友的急切心情,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外面的山景也不断地变幻着,眼看太阳西沉,已经到了夜晚,可是,诗人还是没有盼到友人的身影。 于是,"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还是相信丁兄会如约而来,仍旧抱着一把孤琴守候在小径中。其实诗人写到这里已经表明了朋友不会来了。这里"之子期宿来"是不来之前诗人自信的话。这句话就像是邱为诗《寻西山隐者不遇》中的"何必待之子"这句话。两者脱去了朋友失约的恼怒,没有一点抱怨的语气在里面,充分展现了诗人的安闲平静和对朋友的充分信任。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诗中用平易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清幽的暮色山景,幽静空灵的暮色也渗透了诗人苦苦等待朋友的孤单和寂寞心情,但没有一丝对朋友的抱怨,表现了对朋友信任。 后人点评 宋人刘辰翁:此诗愈淡愈浓,景物满眼,而清淡之趣更浮动,非寂寞者。(《王孟诗评·孟诗》卷上)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②,南山归敝庐③。 不才明主弃④,多病故人疏⑤。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⑥。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 ①南山:指襄阳城南的岘山。 ②北阙:指皇帝宫阙。《汉书·高帝本纪》颜师古注:"尚书奏事,谒见之徒,皆诣北阙。"阙,指宫殿。休上书:停止进献文书。书,指的是向官员或皇帝表达自己见解,求仕的文书。 ③敝庐:指自己的破屋。 ④不才:不成材。 ⑤疏:疏远。 ⑥青阳:指春天。《尔雅·释天》:"春为青阳"。 岁暮归南山 这首诗是约公元728年(开元十六年)诗人在长安应进士举落第之后写的,孟浩然曾经闭门苦读诗书,满腹经纶。当时他的文章也得到了王维、张九龄等人的赞誉,有一定名望,但是,这次应试落第,让他非常苦闷,想要直接上书皇上又有些犹豫,心中又不免烦恼,于是,作此诗发泄内心愤懑之情。 诗人开篇写到"北阙休上书",表明自己不再上书皇上,返道回家。其实当时诗人内心正处在矛盾之中,不去上书,回到家乡其实不是诗人的真实想法。诗人饱读诗书,练得一身才华,且已经很有名气,却不能得到上级官员或皇帝的赏识、任用,因而心怀愤懑之情,写下这两句自怨自艾之言。开篇将这种烦恼一语道出,诗人内心的强烈感情自然流露。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诗人承接上一句,表明失意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没有才能,所以被英明的君主抛弃,因为自己多病疏远故友亲朋。诗人满腹才华,当时已经颇有声望,怎么会没有才能呢?所以"不才"二字既是谦辞,也是不被人识的怨词。"明主"既是谀词,也是对皇上不识人的抱怨,所以,"不才明主弃"中蕴含着诗人复杂的感情,既有对皇上不识人才的抱怨,又有希望被皇上任用的恳求之意,同时,还有一种自怜和哀伤之情。而"多病故人疏"本是怨"故人"不举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在古代"病"和"穷"相通,这里"多病"是穷困潦倒之意,这种表达更让人体会到诗人内心对世态炎凉的怨。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诗人心中满腔抱负,却至今无缘踏上仕途之路,年年岁岁时间流逝,转眼间就已经鬓发斑白,而仕途渺茫,功名未就,诗人内心是焦虑急躁。"催"和"逼"二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当时的不甘白衣、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因为内心愁苦无法排解,诗人备受煎熬,无法入眠。呆呆地看着透过松树照应到窗上的明月,迷惘中有一种"虚"感。这两句以景寄情,用迷茫空寂的景烘托了自己惆怅寂寞的心情,情景交融,余味无穷。其中的"虚"用得非常精恰,既是景虚,又是诗人内心空虚,还有对未来仕途渺茫虚无感情等等。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该诗看似写得很明朗,其实内中充满了诗人阴郁的情绪;看似自责,其实怨天尤人。或反语或暗喻,句句曲折蕴含诗人对才不被世用的怨气和无奈。诗意含蓄深远,耐人回味。 据传,孟浩然被王维邀请到内署,恰逢唐玄宗到来,于是孟浩然就读了这首《岁暮归南山》,玄宗听出了其中的抱怨,非常生气,于是将孟浩然放还老家。 后人点评 宋人刘辰翁:是其最得意之诗,亦其最失意之日,故为明皇诵之。(《王孟诗评·孟诗》) 望洞庭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②。 气蒸云梦泽③,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④。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⑤。 【注】 ①张丞相:指张九龄。洞庭:指洞庭湖。 ②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涵,指包含。虚,指高空。混太清:水和天连成一片。《文选?吴都赋》刘渊注:"太清,谓天也。" ③云梦泽:在今湖北省南部。古时云泽和梦泽为二泽。云泽在长江北,湖北南部,梦泽在长江南,湖南北部一带低洼水泽地区。洞庭也包括在这部分。 ④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 ⑤羡鱼情:《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这里将垂钓者比作执政者,用羡鱼情暗喻诗人想要出仕的愿望。 望洞庭赠张丞相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来到长安,写这首诗赠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表达自己想要出仕的愿望,希望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任用。 诗文的前四句主要描写的是洞庭湖雄伟壮阔的景色。"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这两句描写的是八月里洞庭湖水壮阔雄浑的景象。八月湖水涨得很满,与河岸几乎相平。远远望去,洞庭湖水和天空连接成了一片,水天一色,汪洋浩瀚,润泽着广袤的土地,包容着大大小小的河流。气势极为宏大。"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两句话则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了洞庭湖两处典型的特点。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洞庭湖茫茫水汽能将云梦古泽蒸腾,它的汹涌波涛能震动岳阳古城。"气蒸云梦"、"波撼岳阳"用夸张的手法,极力展现了八百里洞庭湖广阔雄壮的气势。如此宏大壮阔的景观也体现了诗人拥有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这宏伟的自然景象也象征了开元清明盛世。 "欲济无舟楫"从第五句开始,诗人由写景转到自身。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我想要渡过这浩瀚的洞庭湖,可是自己又没有渡湖的船。这句话用渡湖比喻自己想要出仕,舟楫比喻引荐的人。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朝廷赏识的积极出仕的渴望和诗人现在没人举荐的苦衷。"端居耻圣明"诗人自己只能闲居在家,无所事事,这样自己就愧对了这个圣明的时代。表现了诗人对国家的肝胆爱国忠心。"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我做这看钓鱼人在那里钓鱼,只有羡慕鱼儿的心情了。这里诗人将《淮南子?林说训》中的一句,"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巧妙地翻用,赋予了这句话新的意义。表现了诗人不甘寂寞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再次表现了诗人积极出仕的精神。"坐观"、"徒有"照应全篇,结束全诗,组成了一个完整统一的诗文意境。整首诗着意写出仕,却能完美地寓情于景,表达委婉曲折,不露一点求仕痕迹。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干谒诗,就是指向权贵官员献上诗文,以求得引荐任用。诗文表达含蓄得体,措词陈恳自然,不卑不亢,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 后人点评 《西清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骚人墨客题者众矣,然终未若此诗颔联一语气象。" 夏日南亭怀辛大①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②,池月渐东上③。 散发乘夕凉④,开轩卧闲敞⑤。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⑥。 感此怀故人⑦,中宵劳梦想⑧。 【注】 ①辛大:即辛谔,诗人的同乡,曾隐居西山,后被征辟入幕。 ②山光:山上的阳光。 ③池月:池面上的月光。 ④散发:指散开头发。古人都是束发戴冠。长发散落,表明诗人安适潇洒的姿态。 ⑤轩:窗子。卧闲敞:躺在安静宽敞的地方。 ⑥恨:可惜,遗憾。知音:传说春秋时,伯牙弹琴,钟子期能领会出伯牙琴中之意,因此,伯牙以钟子期为知音。钟子期死后,伯牙便不再弹琴。 ⑦故人:旧友。 ⑧劳:苦于。 夏日南亭怀辛大 这首诗是孟浩然的代表性作品。本诗抒发了诗人悠闲安适的心情,同时也掺杂着苦无知音的感慨。诗人化闲逸生活情态于轻描淡写的景色中,读来自然而亲切。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写景,太阳依山西落,月亮倒映在池水中,好像它是从池中升起一样。"忽"和"渐"二字写出了诗人的主观感觉,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愉快,因为夏季里的烈日终于落下,而明月渐渐升起,天气变得清凉舒适,诗人内心也分外舒畅。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即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诗人披散开头发在傍晚乘凉,打开窗户,靠窗而卧,身心好不舒畅、惬意。陶渊明也曾在《与子俨等疏》中写到的:"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表达的是和这首诗相同的惬意舒适之感。 接着"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诗人通过嗅觉和听觉两方面继续抒写这种舒畅的感觉。清风送来了荷花清淡的香气;竹露滴落在池水中发出清脆响声。诗人周围被清雅的荷香围绕着,荷香沁人心脾,耳中听着滴露声声,清脆悦耳。这一闻一听把这首诗中如诗如画的恬美意境表现得更加真切、生动。让人读来仿佛身临其境,美不胜收。 竹露的脆响,仿佛是天籁之音让诗人不由地想起了美妙的音乐。于是诗人"欲取鸣琴弹"。来表达此时诗人恬淡安闲的心境,据传古人弹琴,先要沐浴焚香,除去杂念,而此时的诗人已经进入了这种状态,正想要取琴来弹。 但是,由"鸣琴"牵引出了诗人"恨无知音赏"的谈谈哀伤,使平静的心情,掀起了一层涟漪。这里诗人引用了"知音"这个典故,据《吕氏春秋?本味》中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楚人钟子期品道:"巍巍乎若太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汤汤乎若流水。",子期死而伯牙绝弦,不复演奏。这是一句过渡性的一句,诗人由美景写到自己的休闲安适,由此想到弹琴,而由弹琴无知音,而自然转到了下边诗人对旧友的思念。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诗人因此感念起诗人的旧友,诗人此时是多希望有朋友在身边,弹琴吟诵,共享良宵啊,可朋友没有在身边,所以诗人自然心中惆怅,这种怀念朋友的心情一直到睡觉的时候也没有停止,一直带入梦乡,竟然在梦中见到朋友了。该诗以梦结束,意韵深远,余味无穷。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没有深刻厚重的主题,只是诗人在休闲时因景生情,抒写了自己安适心情,之后又感慨了一下没有知音。但是诗人却能在看似平常的景物中捕捉到诗意,将笔下的景色和心情写得细腻传神,趣味盎然。整首诗自然如行云流水,层次清晰明朗,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朗朗上口。 后人点评 《唐诗别裁》沈德潜:"一时叹为清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