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中能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实践训练的重要性。语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有:①重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创新思维。②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培养创新思维。③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思维。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能力;方法 新课程理念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观念要求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并根据学段的不同要求,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基于上述的理念要求,语文教学要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本文中,我着重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些具体的做法。 首先,谈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的人才就需要创新型的教育方式.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有掌握这种工具,并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才能培养出新一代的创新人才。随着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发展的根本前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竞争的需要,我们必须培养素质全面、创意突出的人才,而这就要求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形成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认真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全面发展。 其次,谈谈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几点经验。 一、重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能从不同的角度、方向考虑问题,且具有新颖性、首创性、独创性的特点。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等心理过程。亚里士多德曾说:"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力的源泉。"爱因斯坦也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进步,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个学生要有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启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甚至可以鼓励他们异想天开,这是学生学习的兴趣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和分析产生联想、想像,改变视野,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学习汪曾祺的《胡同文化》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联系实际,泉州的"胡同"与北京的"胡同"进行对比,然后说出它们各具有什么特色?两者各形成怎样的文化氛围?即以"胡同"为基点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并进而想象,从胡同文化的形成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进而观察,诸如闽南文化等其它文化的形成与区域生活习惯的关系。学生们个个畅所欲言,充分展开了他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达到了理解课文的目的。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探究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培养创新思维 固定的思维模式限制了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传统的"教"与"授"模式,已经把教师变成是传播知识的机器,而学生只是接收的听众,没有发言的权力,课堂时间安排得满满,教师拼命讲,学生像婴儿般,喂一口吃一口,不喂的话,就只会挨饿。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自由支配时间对全面发展和形成他们的智力审美的兴趣和需要有时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教师只考虑怎样迫使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坐在那里抠教科书,怎样把他们的注意力从别的一切上吸过来,那么负担过重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少了,怎么有精力和时间去创新呢?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常给学生留下自由支配、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自觉培养创新思维,促进自身发展。如:在上文言文时,我从不整节课滔滔不绝地讲解课文,而是留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朗读,去体会文言文中句子的更深含义和古人沟通,让学生思考发问,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适时提问并适当加大问题的难度,让学生能够自己作主,自主学习,积极思维,触类旁通,培养创新能力。我认为没有自主学习就不会有自主探索的精神,没有自主探索就不会有创新思维。人的主体性是在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的,教学活动都应贯彻"主体参与"的教学原则,给学生更多实际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养成有问题自己先议,有练习自己先做,有见解自己先说等等。鼓励学生敢想、敢做,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大胆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让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去联系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创造性学习。在学习海伦、凯勒《假如我有三天光明》这篇文章时,我先让同学做了一个游戏,把他们的眼睛蒙起来再让他们走路、学习等。创设情景,让学生切身体味文中的情景,引导学生再以《假如我失明三天》为话题让学生说说三天中自己最想做的是哪几件事,以及他们"失明"后的感想,由此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进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做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而且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养成创新思维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今后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进而领先潮流。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精研教材,引导学生挖掘创新因素,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优化教法,指导学生巧于创新并联系实际,只有这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一重要目标才能落到实处,取得成效,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