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师德修炼》是一本由蔡颖 编著作,28.00元出版的2010-5图书,本书定价:248,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时期师德修炼》读后感(一):我们不只是一个老师——《新时期师德修炼》有感 这几个月细心读了《新时期师德修炼》一书,忽想起读过的一篇近两年在论坛中很火的网文,是对教师身份地位的另类解读,题目叫《我只是一个老师》。此文中讲的内容很实在,道出了众多教师的苦与累,所以很多的教师纷纷转载。但是,我读完之后总觉得作者心态未免过于消极,很想问一句当老师就这么痛苦吗?现在倒可以借用这篇文章好好解读一下今天的教师应具有的师德问题。 一、 教师职业道德具有永恒性、时代性。 《我只是一个老师》开篇连续4个问题:有人问,你是搞教育的?有人问,你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问,你的工作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有人问,你是吐丝的春蚕,你是化泪的蜡炬?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吐丝的春蚕,化泪的蜡炬,把这些人们习惯形容教师的事物都问了一遍。这些形容词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是教师职业道德中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形象解读,表达着人们对于该职业神圣性的理解和对于从事该职业的教师高期望的表达。而文章对于这四个问题的回答都是一样的:"不,我只是个老师!"这是新时代教师觉醒的声音,这是新时代教师在呐喊。因为他们已经清楚认识到那些形容词同时也传递着消极的信息:教师忽略了对自己的关注,失去了自豪感,丧失了幸福感,也牺牲了自身的发展。"爱生奉献"是教师是师德之魂,是师德永恒的主题。"尊严发展"是师德的新含义。在教师道德的新含义中,教师情愿献身的职业不仅有"桃李满天下"的满足感、更充满专家的成就感、成才的光荣感、创新超越的自豪感。 新时代的师德需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对学生富有爱心,不再是一味的牺牲一切,还应该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实现自我创新。教师不应只是照亮别人,自己还应当光彩照人。教师是人才,教师的光彩来自智慧,来自专业,来自创造。只有教的人幸福,学的人才会幸福。 二、 教师的职业道德影响着未成年人的生长。 《我只是一个老师》中篇连写数个困惑"我很困惑,我只是个老师,怎么成了保姆?我很困惑,我只是个老师,怎么成了警察?我很困惑,我只是个老师,怎么成了法官?我很困惑,我只是个老师,怎么成了医生?"这种困惑很多教师都有,但是仔细想想其实这也是个必然现象。都说学校是微型的社会,学生是"社会"的主人公,那么教师对于学生就是以民为本的执政者,是除疑解难的依靠者,是公平权威的执行者。故而教师需要成为保姆以保证学生的衣食住行,需要成为警察法官以查处学生的错误言行,需要成为医生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的学校生活中,作为道德资源和道德主体的教师,他们的德性修养、言行举止、在教育生活中处理问题的方式,深刻影响并感染着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养成。美国心理学家杜拉认为,儿童的行为方式常常是模仿其崇拜的榜样人物而逐渐形成的。不管教师愿不愿意,有无知觉,教师都有成为这种榜样的最大可能性。 三、 教师的职业道德离不开教师的心理健康 《我只是一个老师》一出,受到不少教师的热捧,因为文章说出了他们的心声。但是很明显此文字里行间离不开一个"怨"字,究其本质则是职业倦怠惹的祸。在枯燥单调的工作环境中,教师远离了创新;过重的工作负荷下,教师丧失了激情;如影随形的精神压力,让教师身心疲惫。职业倦怠已成为破坏教师职业道德的隐患。当教师在处理自己与学生、与事业以及与自身人格修养的关系中出现违背道德规范的现象时,其背后一般都可以找到职业倦怠这个心理疾患。无论是在对待自己的学生、自己的工作和自我修养上,职业倦怠患者反映出的消极感受都倾向于极端和机械,使师德失去了积极的心理基础。 职业倦怠现象提醒我们,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不能忽略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职业道德形成与发展的心理基础。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会进一步把他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在道德情感的推动下内化为稳定、深刻、牢固的道德信念。如果一个教师心理不健康,长期处于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下会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表现产生极大的干扰。为了防止和克服职业倦怠,做到标本兼治,就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引导教师提高自身的心理自调能力。作为教师的我们无法改变外部环境,但是我们可以实现自我调节。情感上,变冷漠为热情;态度上,变偏见为公正;意志上,变专制为民主;理智上,变因循守旧为开拓创新。在外部压力面前,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感受,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教师还要善于突破常规,在超越与挑战中体验创造的快乐。以上一切皆有利于克服倦怠。 我们只是一个老师,我们没有那么伟大,我们需要幸福的家庭,我们需要快乐的人生。但是我们的职业道德,我们的心,要求我们不能只是做一个教书匠。"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引导着、教育着,教师素质的高低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素质教育工程的成败。借这篇文章讲讲当今社会教师师德方面的一些问题,希望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最后,可以用一句话形容我们的教学生涯:痛并快乐着! 《新时期师德修炼》读后感(二):《新时期师德修炼》-------读后感 "爱生•奉献"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是永恒的,因为它是由教育这个专业培养人的职业固有的本质属性和本体功能所决定的。教育又具有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因此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也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展变化,随着教育性质及培养目标的变化体现出时代性。当我们谈论新时期教师道德的含义时,不仅涵盖了师德的永恒内涵,也注入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师德观念------"以人为本"的是的内涵。 "爱生•奉献"是师德之魂,是师德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五一例外地要求为人师者必须具有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一种甘愿付出的情怀。自古以来,如何去协调与学生的关系;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生;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对于作为教育职责的承担者-----教师来说,是必须面临的挑战和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教师对学生"已成为教师行为规范中的一个重要维度,而"爱生•奉献"也成为几千年来为人师者永恒的道德信条,古今中外,概莫例外。 师德领域这个千古课题告诉我们:"爱生•奉献"意味着教师职业不期待"收支平衡",因为你对学生的付出无法测量,你的成果很难量化。"爱生•奉献"意味着教师职业不期待"立竿见影",因为你所从事的是"百年树人"的职业。"爱生•奉献"意味着教师职业不期待"掌声、鲜花",因为这是一个平凡的职业,你的劳动成果不直接创造财富,你是借助学生的劳动成果来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爱生•奉献"意味着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和爱心。理解是一种认知因素尊;尊重是一个态度因素,态度是教师行为的决定因素。爱心是一个情感因素,所谓爱是一种为之付出而倍感欣慰的幸福体验。 "言必行,行必果",行动胜于说教。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 "爱生•奉献"是为人师者永远不变的道德规范,但是,教师道德的要求也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化,这是由教师这一职业作为社会工具的功能所决定的,也是由教师的社会责任决定的。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凸显了师德的时代性。过去,人们习惯把教师比作"蜡烛"、"人梯"或"春蚕",其积极意义在于它是教师职业道德中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形象解读,表达着人们对于该职业神圣性的理解和对于从事该职业的教师高期望的表达。但是,同时也传递着校级的信息:教师忽略了对于自己的关注,失去了自豪感,丧失了幸福感,也牺牲了自身的发展,这恰恰与教师道德的新含义相违背。在教师道德的新含义中,教师情愿献身的职业不仅有"桃李满天下"的满足感,更充满专家的成就感,成才的光荣感、创新超越的自豪感。 教师素质,就是通过个人努力和教师教育所形成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教师的基本素质包括:(1)应具备学科专业知识(2)应具备丰富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3)应具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 。 现代教育广泛的内涵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除了要具备基本的素质外,还需要不断提神自身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体现。内容包括人生的意义、追求、目的、理想、信念及道德价值。它的核心在于强调把人看做人看待,反对将人作为社会的附属物。对于教师来讲,人文素养具有区别于其他行业的内涵和特点,这不仅是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社会责任以及教育过程的特殊要求决定的,而且就社会文化的专递来讲也具有特殊的意义,所以教师的人文素养的提高在当今社会就显的尤为重要。 人文素养是一种修养,是体现一个人对待自我、他人及社会的一种心理,一种精神,一种态度。进一步讲,一个人的态度是可以通过美感、道德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等情感形态得到反映的。可以说,一个人的人文素养体现在情感上。所以,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在于情感的陶冶和情感修养的加强。作为教师,要教育学生不仅需要晓之以理,还需要动之以情,更应该拥有真诚的情感,自然的流露,只有这样才会产生理想的情感效能。教师的人文素养是素质教育的基本支撑点,具有重要的职业价值。它的构成基本要素有: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培育教师人文素养的途径有:创设人文校园、阅读文化经典和躬行教学实践。 以往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主要通过这样几个途径:一是从自身实践中学习;二是在与其他老师的交往中学习;三是从一些研究项目,包括教师的短期培训等项目中学习;四是从追求学历教学中,即在攻读教学硕士中学习。目前教师的专业发展立足于教学现场,以课例、真实的教育教学问题为标靶,强调专家的引领,强调群体的协调与支持。不再把教师的学习作为教育知识的接受,而是在实践中、在自己的科学反思和研究共体中,将知识转化成教育教学的素质。 教育是灵魂塑造灵魂、人格完善人格、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您的灵魂是我生命翱翔的天空!您的人格是我人生攀登的高峰!您的生命是我未来的通途•••••"-----民族和百姓都这样称赞我们的人民教师,因此他们正努力让自己的德性变成我们共同的精神标杆!这段话就出现在《新时期师德修炼》一书的封面处,也是我拿起这本书翻阅时最先看到的一段文字。再一次燃起了我对教师这份职业的自豪感,光荣感与责任感。"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引导者、教育者,教师素质的高低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素质教育工程的成败。所以作为一个人民教师必须要时刻的,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使自身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新时期师德修炼》读后感(三):《新时期师德修炼》读后感 佛家有云:"潜心修炼,终成正果"。作为新时期的一名教师承担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振兴教育的伟大历史使命,我们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修炼,才能充分认识自己的职业,为自己的教育生涯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有效克服职业倦怠感,解答在教学中的困惑,抗击市场经济对我们的冲击。 一、爱岗敬业是教师师德修炼的本质要求。 1、树立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信念是教师爱岗敬业的基础。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教师队伍当中,有的人心理不平衡了,见异思迁,弃教下海的事时有发生;也有的人,受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潮的影响,热衷于家教。这些现象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爱岗敬业的责任心。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古代先贤把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而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应自觉承担着为祖国培养"四有"合格人才的使命,坚持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信念。 信念能使我们每个教师不再把教育当作一个职业,一个手段,一项工作,一件事情来处理,而是把它当作人生的一部分来对待,来充实,来完善,树立为祖国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教育信念。人有了信念,就有了明媚充实的终极情怀,就有了抵御外界侵扰的防线,就有了矢志不渝、自我完善的灵魂追求,那我们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就有了光明幸福的保障。 2、敬业、精业、乐业是教师爱岗敬业基本要求。 敬业,源于《礼记—学记》中的"敬业乐群"。教师的敬业是指教师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当作自身不可推卸的责任,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 精业,是指具有能力精通自己从事的本职工作。教师除了要精通学科知识,还要精通教育技巧。 乐业,是指教师把从事自己的本职工作视为有趣味的工作,并为此乐此不疲。教师只有具有把教书育人当作有趣的事,当作自己的爱好,才会有工作的兴趣,才会有工作的的激情,才会消除职业倦怠感,才会抵挡外来腐朽思想的冲击。 教师应该以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激励自己,坚持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教育观,只讲奉献,不求索取,敬业精业乐业,把自己的生命,乐趣,幸福建立在学生的身上,为中华民族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的全部才智,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 二、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修炼的核心。 1、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的教育》)这应该是这个时代教育的真谛所在,是时代发展到今天的必然产物,是人性化的再现,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闪光点。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广义的,是非血缘关系的爱,是既普通又神圣的超越了一切的爱。它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期望,同时又是教师对学生情感的释放和表达。教师热爱学生是教师生命的延续,是教师生活的镜子,关爱学生,也就是关爱自己;关爱学生,也就是感受学生的爱。 2、尊重、理解、宽容是教师关爱学生基础。 学生是生活中的人,是还需要塑造的人,是要待于发展的人,那我们的教育就如同教孩子学走路,来不得半点儿的急噪,需要我们去放手,去尝试,去等待。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有预料的,也有始料不及的。我们不能有太多的恨铁不成钢,太多的急功近利,太多的揠苗助长,我们应该以宽广的心胸博爱学生,以宽容的眼光关注学生,用无私的爱关怀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生命价值,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学生也就会尊重教师,现代教育应当是爱心的教育。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热情洋溢的教育环境,以和蔼可亲的教态,关切关怀的语言,以宽容宏大的心胸组织教育活动,笑着面对学生,就会使学生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减少沮丧;宽容面对学生,就会使学生感到自尊,认识错误,促进成长。 爱学生,不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恩赐,而是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尊重学生人格的人本教育。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倾注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广交朋友多开展谈心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勇于承认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和失误,用爱赢得一切学生的信赖,多给后进生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多容忍学生的一点错误,去寻找他们的优点,多给后进生一点机会,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这样师生之间才能架起一座信任友好的桥梁。 三、终身学习是教师职业修炼的必然要求。 1、终身学习是教师的职业要求。 韩愈曾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我们不是生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所以我们每个人要向别人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学到前任经过长时间摸索积累的知识,人类才能进步,文明才能发展。所以,作为社会的一个公民要求我们要学习。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向学生讲解做人的道理、传授知识、解答疑难,这都要求教师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当今科学的飞速发展,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加快了。我们教师如果不学习,就会被历史的车轮抛下,成为一个落伍者。不学习,又怎能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呢?所以,教师这个职业 要求我们要学习。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在教学中,我们会遇到一个又一个的疑惑,那么会有谁向我们解答呢?那只有学习,我们所遇到的问题才会迎刃而解。所以,平时的工作要求我们要再学习。 2、终身学习是教师职业修炼提供了源动力。 陶行知先生说:"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卖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我们做老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学习观,必将回落后于时代,必将缺少职业的激情,缺失职业的新鲜刺激感,缺少职业的理想和梦想,失去职业的追求,产生职业倦怠感。为此,只有通过学习创新,我们才能感受到大师的金玉良言,才能唤醒我们沉睡的心灵,有助于我们找回曾经拥有的激情和浪漫,我们才会明白自己是否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在知识的海洋里充实自己,更新自己,教到老,学到老,一步一个脚印,把教育视为艺术,扎扎实实学习研究教育规律,反复琢磨,精益求精,强化创造意识,在知识的长廊上努力探索,创造出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为新时代的教育不断奋发进取。 总之,作为与时俱进的教师,我们应该不断修炼自己,完善自己,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新时期师德修炼》读后感(四):为师之本 育人之源——《新时期师德修炼》读书报告 吕增锋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他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的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这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在其著作《实践理论批判》中的名言,论述的是科学真理的无限奥妙和人类得以安身立命的道德准则。 反观教师这份职业的特殊性,我们不单单应该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应该潜移默化地教导学生人类社会不断沿袭下来并且会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的道德准则。要做到后面这一点,就要求教师本身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严于律己,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榜样模范作用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 但是,如今的教师队伍质量参差不齐,有诸多的师德失范的事例,比如近期传得沸沸扬扬的浙江温岭蓝孔雀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也许这只是教师队伍中师德失范的冰山一角,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媒体舆论和体制完善的途径来遏制教师师德的继续滑坡,而是应该关注教师师德的自我养成和提高来净化教师队伍的不合师德的整体氛围。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一下师德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在蔡颖主编的《新时期师德修炼》一书中,其第一章就详细阐述了师德修养的含义。 第一,师德的永恒性是爱生和奉献。 爱生和奉献意味着教师职业不期待"收支平衡",因为你对学生的付出无法测量,你的成果很难量化;它也意味着教师职业不期待"立竿见影",因为你所从事的是"百年树人"的职业,你付出的结果如何,不是一时可以见分晓的;它也同时意味着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和爱心,因为这是一个触及孩子心灵的职业,你的劳动和付出是在这个基础上见成效的,不论是为了丰收学业还是完善人格,这是最为可靠的、不可或缺的前提。 第二,师德的时代性是以人为本。 人类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是从牺牲人来为社会服务到发展人来实现和谐社会。教育的功能与价值,也随之从只凸显其外在工具功能向教育内在本体功能全面并充分发挥的发展方向。这个发展趋势是教育现代化的趋势。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形成了以培养发展全面的人为价值取向的以人为本的师德观。 第三,师德的新含义是尊严发展。 过去,人们习惯把教师比作"蜡烛"、"人梯"或"春蚕",其积极意义在于它是教师职业道德中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形象解读,表达着人们对于该职业神圣性的理解和对于从事该职业的教师高期待的表达。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重视对自己的关注,培养自身的自豪感,努力增加幸福感,积极促进自身的发展。只有在这样的教师道德的新含义中,教师情愿献身的职业不仅有"桃李满天下"的满足感,更充满专家的成就感、成才的光荣感、创新超越的自豪感。 在理解了师德的含义之后,进一步的问题是如何养成富有这些含义的师德修养。 第一,要正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教师是树人的人,作为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业人员,是学校教育教学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欲加强教育的内涵建设,就必须加强素质教育,重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第二,要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 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会把他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在道德情感的推动下内化为稳定、深刻、牢固的道德信念。道德信念的内化才能使教师真正表现出道德行为,其道德行为才不会受外界的干扰与控制。 第三,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一种修养,是体现一个人对待自我、他人及社会的一种心理,一种精神,一种态度。进一步讲,一个人的态度是可以通过美感、道德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等情感形态得到反映的。可以说,一个人的人文素养,集中体现在情感上。所以说,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在于情感的陶冶和情感修养的加强。 第四,在课堂教学中养成和显现师德。 课堂教学是教师职业道德实践的主要阵地。它不仅是每位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主要径程,而且是教师德行修养水平及其教育效能集中显现的主要平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人为本地促进人的社会化发展,履行教书育人的天职,尊重并关爱学生,使每个学生学有所获。 第五,在合作和互助中树立师德标杆。 现代教育是一种全新的开放式教育,它表明培养人才的过程是一个多方协作和共同努力的过程。教师之间只有团结一致,合作互助才能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才能给学生以良好的影响。 第六,在师生交往中体现师德风范。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重要场所,教师用自身的道德风范、做人的准则及其人格魅力等因素创造一种和谐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接受良好的思想、健全的人格以及探究知识的精神。 古圣贤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其中的"立德",指的就是树立高尚的道德。教师作为一份普天下最神圣的职业之一,自当牢记"立德"在心,严于律己,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处处为人表率,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品质,以此来绽放道德的无限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