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春燕 李京洋 【摘 要】文章概述了广西南宁市隆安县"那"文化的内涵,从内涵中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发掘保护;以隆安独有的"那"(稻作)文化旅游资源入手,针对开发隆安"那"(稻作)文化旅游的社会意义,并结合近年来隆安探索和打造的"那"文化品牌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提出发掘隆安"那"文化的对策和方向。 【关键词】隆安;"那"文化;旅游开发;分析;对策 文化具有强烈异质性,是地方的精神和文明的内在表现。地区民族文化作为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部分,更是有着极大的旅游吸引力和传播力。当前,人们越来越乐于通过体验不同民族文化以达到减压放松、愉悦身心的目的,因此民族文化旅游也日益成为人们的高尚追求。开发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能够创造新的消费热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且更好的宣传民族文化,实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具有丰富多彩、历史悠久、乡情浓厚、个性独特等特点,如以旅游形式加以开发,不仅能够促进当地少数民族和当地经济的发展,还能够为民族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广西隆安县具有得天独厚的壮族稻作文化环境,以此借助资源优势,着力打造"那"(稻作)文化品牌,进行旅游开发,并把弘扬民族文化和提高经济发展有利的结合在一起,形成和谐共赢局面。 一、隆安"那"文化的内涵 在壮侗语民族的地区语言中,把水稻田叫做"那"。"那"文化是壮侗语族地区人民在生产稻作过程中演变出来的,围绕稻作生产的各种社会生活、民俗事象的文化。它不仅只是包括壮侗地区人类水稻耕种方式的产生、变化以及创新,还包括因稻作耕种过程中而产生的在民间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水稻文化习俗。"那"文化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层面主要是稻作耕种各种农具、稻作储存工具、稻田遗址以及用于灌溉的水利工程遗迹;精神层面主要是在稻作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风俗习惯和因稻作生产而产生的各种艺术类文化,例如绘画、诗歌等等,民俗文化、礼仪文化、大石铲文化等因稻作生产而形成属于"那"文化的衍生文化也属于精神层面的部分。 隆安县是广西野生稻多样性的中心,虽然只有6500年的历史,但却是世界稻作重要发源地之一。在隆安县发现了镶嵌有稻谷的化石,出土了大量的稻作生产工具和储存工具,更重要的是在隆安县发现众多野生稻,并且气候和环境各个方面的条件都符合野生稻的生长。祭祀稻神习俗一直在隆安县沿袭,"那"地名更是无处不在;在隆安"那"文化的重要衍生和精华的部分,就要推大石铲文化、娅王文化、稻神祭文化以及排歌文化。借助祭祀活动、节日活动等方式,"那"(稻作)文化在壮族民间世世传递,并最終形成了有生命的、活态的文化形式。 (一)大石铲文化 在学术界中,公认的稻作文化标志就是大石铲文化。大石铲作为骆越先民的生产工具,主要用来翻土、挖沟、耕种,以国内外已知的大石铲出土遗址分布情况来看,在发现的40多个县区130多处大石铲文化遗址中,隆安县就有多达40多处,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隆安县的大石铲遗址中,主要分布于罗兴江、渌水江和右江三角洲一带,在这一带中出土的大石铲数量众多,占世界出土大石铲数量的80%以上。并且在隆安县发现的大石铲在种类和数量上,均居世界之冠,隆安县大石铲文化可谓世界大石铲文化的中心。作为"那"文化的衍生文化,大石铲文化成为隆安"那"文化的一面旗帜。 (二)娅王文化 隆安及周边各县壮族民间流传着一种传说,一位母性鸟雀大王名为娅王,在隆安周边区域居民的稻作生产过程中曾做出过巨大贡献。传说古代的骆越水流域曾发生过严重的洪灾,洪水把沿江流域的稻田都淹没了,稻种也跟着灭绝了。只有稻神"娅王"手中还存有稻种,于是人们委托麻雀去请求"娅王"赠送稻种,以恢复水稻生产,此后又开始新的水稻种植。此外又流传一种传说,传说在一年中发生严重大旱,人们因此无法种植水稻,遍地都是饿死的人类。娅王看在眼里,也非常心急,急忙到天上向雷王祈求。雷王答应了娅王的请求,下了几天几夜的雨,人们很快恢复水稻生产,安居乐业,但由于连日下雨,娅王不能飞出觅食,病弱而死。在隆安民间,每年的七月十五至二十日,隆安壮族民间都要选择某一天,邀请已出嫁的女儿回来,制作各种美味食品,共同纪念这个为民造福的神灵。 (三)稻神祭文化 起源于广西隆安县农历六月初六的稻神祭,也称为芒那祭,稻神祭是为了获得稻作耕种丰收而举行的祭祀,远在六千年前在稻作耕种地区就有稻神祭仪式。稻神祭文化在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芒那节就是稻神节,就是专门为祭祀稻神祈求稻谷丰收而举行的祭祀活动。稻神祭的主要仪式有三个部分,分别是请稻神、招稻魂、驱田鬼。请稻神是恭请稻神降临驱邪祈褔来年丰收;招稻魂的做法是将一根芦苇绑上一条纸幡,插在稻田中间,寓意禾苗长势旺盛;驱田鬼是需要民间认为有法力的道公沿着稻田的田埂巡游,以驱赶祸害的田鬼。生活在隆安县乔建镇博浪、儒浩、鹭鹚、廷罗、新都、罗村等村在这一天都欢度芒那节,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杀鸡宰鸭,宴请亲朋好友来做客,整个村庄呈现一片热闹的景象。稻神祭文化反映了隆安壮族悠久而深厚的稻作文化积淀,说明稻作习俗早就根植于隆安壮族民间。 (四)排歌文化 隆安县排歌是一种以口头传唱的壮语文学,它大量运用"排比"修辞法,或描写劳动场景,或抒情言志;有赞颂美好事物的,有鞭挞丑陋恶习。跟各地壮族山歌一样,在当地流传上千年。目前,在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排歌文化名列其中。当地群众常常在劳动和婚嫁节庆中对唱,是稻作文化的一种伴生物。隆安排歌主要有七言句和五言句两种。 二、发掘"那"文化的意义 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之根,民族之魂,以民族文化为载体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既可以展示民族地区特有的原始自然生态、民俗风情及历史文化,又可以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手段而开展的系列旅游活动。民族文化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市场,正在成为民族地区一项重要的旅游内容,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开展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旅游,不仅可以促进民族地区文化交流、还可以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隆安县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隆安县内拥有浓厚的壮族民俗风情和悠久的稻作文化历史,为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提供了巨大的资源保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隆安县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 第一,促进可持续发展。开发隆安"那"(稻作)文化旅游,可以避免隆安旅游业停留于浏览自然风光的初始阶段,开辟隆安文化旅游新领域,促进隆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第二,有利于弘扬、保护以及传承骆越文化。在驼越文化中, "那"(稻作)文化、龙母文化、花山文化和铜鼓文化为其四大子文化,"那"文化是骆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那"(稻作)文化进行旅游开发,需要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并且做好科学管理,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弘扬民族特色文化,并能做好传承文化瑰宝的重任;第三,打造隆安特有文化旅游品牌,提升隆安旅游产业品位。隆安是一个传统农业县,拥有历史悠久的水稻耕种,但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前进,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丰富的"那"(稻作)文化了解不是很多,这就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传承性不强,只有通过大力开发"那"(稻作)文化,打造特色旅游,创立独特的"那"(稻作)文化旅游品牌,可以增强人们对隆安稻作文化的认识;第四,促进经济与文化良性友好,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引擎、新思路。以对隆安"那"文化旅游的开发,带动隆安当地相关农业产业的发展,例如特色农业、休闲产业以及手工业等等,更好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实现美好蓝图。 三、如何发掘保护"那"文化 民族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只有完备的民族文化体系,产业发展才能更好发展。因此,要加强民族文化挖掘保护力度,提高文化旅游内涵。一是深度挖掘。邀请有关单位和专家前来,以大龙潭大石铲遗址为重点,挖掘隆安的稻作文化历史,加深隆安的历史厚度;查找发现民间口传身授的民俗、民风,如壮族源远流长的稻神祭、娅王崇拜等遗俗文化,把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展示给游人;寻找壮族历史过程,通过对景观古迹的深入接触,把隆安这块神秘的土地与壮族人的个性紧紧相融,并结合民间传说探求其文化内涵。全面采集汇总特色民族传统文化,使之形成内涵更丰富的壮族民俗历史文化体系。二是突出保护壮族特色文化。以搜集整理非物质文化工作为契机,加大非物質文化遗产保护,并整理材料向上级申报,进一步保护开发壮族排歌、大酬雷等民间艺术,通过开门受徒、子承父业、举办培训班等方式,搞好民族文化特别是民间绝活、民间工艺的传承工作,确保不失传,力争形成"全民会歌舞、全民能展示"的局面。三是加大力度对大龙潭遗址、更也遗址、都结土司遗址等民族文化古遗址进行保护,通过适度恢复和还原古遗址及环境山水格局,展示其历史肌理和山水格局。 四、如何推广"那"文化 (一)"那"文化的发展之路 在推广规划中要把握住重点,进行"那"文化相关景区的建设。一是"那"遗址游览区。顺着前人当年耕耘劳作过的稻田游览,这是最直观的了解稻作文化的一种方式。在"那"遗址游览区域,让游客在此感受曾经的稻作文明,穿梭于现代与古骆越人之间,与古驼越人进行面对面的"对话"。让世人知道,隆安作为岭南史前稻作文化的中心,是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之一。二是野生稻观光区。作为杂交水稻的重要配种,野生稻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植物界的"大熊猫"称誉,这应该在隆安境内划分特别的野生稻活动区,并划分经费对之进行专门保护,以供专家学者和游客参观考察。三是"那"(稻作)文化祭祀区。祭祀是前人在生产过程中与大自然斗争的产物,通过对"那"(稻作)文化祭祀区全方位的展示,不仅使游客充分感受到"那"文化的内涵,也更好的保存"那"文化。也希望通过展示"那"文化(稻作)祭祀区的形式,寻找和提升"那"文化的文化内涵。四是以"那"(稻作)文化为主题的农业旅游示范村。该项目为当地的农民致富工程,通过鼓励当地农民建立农业旅游示范村,以"那"文化带动隆安农村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进行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建设,让其成为解决当地"三农问题"的急先锋,并打造其成为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特色性的壮族浓郁的"那"文化特色。 (二)挖掘"那"文化深层次内涵 一要整合资源,构建隆安县"那"文化旅游新格局。防止顾此失彼,挖掘隆安"那"文化更深层次的内涵,打造隆安"那"文化新蓝图。要结合隆安县"那"(稻作)文化资源分布的实际情况,制定确实可行的挖掘方案,避免停留于表面功夫,要重点抓好 "两区三线",即:大龙潭文化旅游区、蝶城文化旅游区和可泸江(丁当河)文化旅游线路、渌水江文化旅游线路以及右江文化旅游线路。二是多种衍生文化的共同推进挖掘。以"那"(稻作)文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对大石铲文化、娅王文化、稻神祭文化以及排歌文化等其他衍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并最终服务到"那"文化旅游开发的大局中。 (三)加强请进来与走出去发展战略 要做好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大局部署,请进来即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的力量大力宣传隆安"那"文化的相关事项,例如组织新闻发布会向全区、全国报导隆安"那"文化的发展前景;也要邀请有关专家继续对全县"那"文化资源进行调查,进一步充实"那"文化内容,并根据调查内容整理编辑隆安"那"文化材料和书籍等等不断提高隆安文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使"那"文化更加具体。走出去即采取旅游开发商、经销商与政府、当地居民参与的共同合作开发的方式,通过各方的力量实现"那"文化发展合作共赢。最重要的是建立相关网站,在国内外访问量较大的网站例如雅虎、新浪等以及中国旅游网等专业网站开辟专题网页,及时发布隆安"那"文化旅游最新动态、景点介绍、旅游线路和相关新闻,把最好的景点推到游客的面前。三是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市举办以及一带一路的大好时机,把"那"文化发展推广到国际交流的快车道中去。由于东盟国家中地处亚热带、热带地区,也种植水稻,这其中有许多壮泰语系民族与壮族在稻作文化上有着渊源或者近亲的关系,可以吸引东南亚游客前来寻觅栽培稻之源和观光旅游,扩大游客的来源范围,进一步扩大"那"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从而进一步推进隆安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的发展。 (四)积极创办"那"文化旅游节 以农历六月六芒那节和四月八农具节为载体,以此举办多种形式多样的祭祀稻神和祈雨活动,展示"那"文化中心的独特魅力。并与之相匹配的举办壮民族服饰展、群众体育活动以及商品交易会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在"那"文化旅游节期间,可以根据情况开设壮乡特有的美食文化街,以此吸引各方游客前来参观品尝,让游客感受到绚丽多彩的壮乡文化和历史悠久的古老文明。并且可以在此期间发动周边农民群众把自家制作酸梅酒、花生油、叮当鸡、霸王花等农副土特产品展示销售,这又无形之中提高农民群体的收入,旅游节的最终的目标是把"那"文化旅游节打造成为集民间传统习俗与现代文化、艺术、商品等交流为一体的盛会,从而广泛动员壮族群众的热情参与和外来游客的闻讯前来。 五、结语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综上所述,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规划,积极谋求隆安县"那"文化的推广策略,兼具理论意义和指导方向。现今隆安县正处于"那"文化的黄金发展期,我们要认真做好观念和行动上的准备,寻找可持续、可发展的"那"文化之旅。 【参考文献】 [1] 苏亿福、韦安成、陈佐群、许广恽. 打造"那"文化品牌特色推动广西隆安旅游业大发展[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6.04. [2]陆叶.浅析隆安"那"文化——以稻神祭习俗为例[J].河池学院学报,2009.12. [3] 吕红艳、周月美.隆安县那文化旅游休闲基地的保护性开发[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10. [4]李彩依、黄骏. 隆安壮族"那"文化稻作文化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N].南宁日报,2015.10. [5]刘昆、周仕兴. "那"些地名,"那"些文化[N].光明日报,2015.4. [6]谢琛琛. 广西隆安壮族"芒那节"保护与开发研究[D].广西大学,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