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热爱人》 1972 彩色片 162分钟 苏联高尔基少年儿童电影制片厂摄制 编导:谢尔盖·格拉西莫夫 摄影:弗拉基米尔·拉波波尔特 主要演员:阿纳多利·索洛尼岑(饰卡尔梅柯夫) 塔玛拉·马卡洛娃(饰阿历克山德拉·瓦西里耶夫娜) 柳包芙·维洛拉伊涅(饰玛丽亚) 让娜·勃洛托娃(饰塔尼亚) 【剧情简介】 莫斯科建筑师协会的圆柱大厅里,来参加建筑学讨论会的人正仔细地参观着一张张设计图和建筑模型。专家们低声地谈话,对一个个新颖的设计作出评价。晚上,在著名建筑师阿历克山德拉·瓦西里耶夫娜的家里聚集着从各地前来参加学术讨论会的她的学生和朋友,卡尔梅柯夫和玛丽亚正是在这里邂逅相逢的。 卡尔梅柯夫是西伯利亚某城市新型建筑的主持人。在他的老师瓦西里耶夫娜的家里,他被玛丽亚非同寻常的气质所吸引,一见钟情地爱上了她。在聚餐的过程中,他一直寻找话题同玛丽亚交谈。聚会结束后,他和玛丽亚在大街上散步。突然,他充满激情地向她求婚,玛丽亚一时未置可否。回到瓦西里耶夫娜家后,玛丽亚向她的同学和朋友塔尼亚征求意见。塔尼亚认为卡尔梅柯夫是个出色的人,她劝玛丽亚莫失良机。她对玛丽亚说:"听着,我要对你说什么来着:如果你不决定这个问题,我非从你那里把他夺过来不可。我事先警告你。"原来,塔尼亚正默默地爱着卡尔梅柯夫。当卡尔梅柯夫与阿历克山德拉·瓦西里耶夫娜对新型建筑设计进行了一番探讨后,玛丽亚决定答应卡尔梅柯夫的求婚。 卡尔梅柯夫带着玛丽亚来到西伯利亚他工作的城市,他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将要结婚的喜讯告诉研究所的同事们,并邀请他们来参加婚礼。玛丽亚把卡尔梅柯夫杂乱的居室收拾得井井有条。她精心布置了婚礼。卡尔梅柯夫的同事们,还有市委书记斯特鲁米林,市执委会主席勃加乔夫以及该市托拉斯的领导人萨雷切夫都来祝贺新人。玛丽亚彬彬有礼地招待客人,微笑着与男女宾客们寒暄,给大家极好的印象。卡尔梅柯夫感到幸福极了,他忘情地拥抱着妻子,柔情满怀地颤声问:"为什么给了我这样的幸福?"玛丽亚让他尽情地吻着,并且第一次这样说:"我爱你……我多么爱你。" 婚后的几天他俩一直沉浸在幸福中,卡尔梅柯夫携同玛丽亚与勃加乔夫及斯特鲁米林结伴去钓鱼。玛丽亚的钓鱼技术非常出色。朋友们在湖边野炊。短暂的夏季就在这几天结束了。早寒初降,落叶林已染上了一片金黄。 玛丽亚被安排担任建筑工程检验处的领导工作。当她问及将与之共事的总建筑师罗扎诺夫时,卡尔梅柯夫告诉妻子,他与此人之间纵横交错的事情太多了。 很长一段时间里,卡尔梅柯夫与玛丽亚仍处在热恋之中。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他俩去滑雪。玛丽亚玩得很尽兴,直到出现了雪暴才回家。 玛丽亚正式上班了。她与总建筑师罗扎诺夫在冷淡的气氛中相互作了介绍。他俩一次偶然的谈话涉及到卡尔梅柯夫的新型建筑设计。罗扎诺夫并不赞成这个设计。他给玛丽亚看了一份谈话记录。显然不少有关人士都不赞成这个设计。玛丽亚决定把这一切告诉卡尔梅柯夫。 卡尔梅柯夫被勃加乔夫召到市委。勃加乔夫批评卡尔梅柯夫过多地干涉工地事务,卡尔梅柯夫不以为然,两人因此争吵起来。后来卡尔梅柯夫去找托拉斯负责人萨雷切夫,要拉他一同去市委理论。萨雷切夫劝他冷静,但卡尔梅柯夫不听劝告径直闯进斯特鲁米林的办公室。罗扎诺夫和勃加乔夫也在那里。从他们的神态中卡尔梅柯夫意识到他们正在讨论他的问题。 在卡尔梅柯夫与周围的人的争吵中,玛丽亚并非始终站在丈夫一边。当天晚上卡尔梅柯夫与玛丽亚第一次发生争吵。两人在有关艺术、建筑、彼此的尊重以及对领导的态度等问题上各执己见。尽管最终两人和好了,但彼此心中终不免留下一些难言之痛。玛丽亚要求卡尔梅柯夫让她离开。她想要向丈夫解释他俩之间所发生的一切。她说:"现在,我和你有些过份了。" 开始建设了。这是卡尔梅柯夫和玛丽亚共同生活的第二个夏天。他们的生活和爱情迈进了这样的阶段——离别已经成为可能的和可以忍受的事了。卡尔梅柯夫因为工作常常滞留工地,玛丽亚则常常倚窗等待丈夫的归来。 市里的领导偶而也去工地检查,就某些技术性问题卡尔梅柯夫常与他们发生冲突。严寒的到来使得工程进度停滞不前。 卡尔梅柯夫抽空回家时,发现斯特鲁米林正与玛丽亚喝茶。一种从未体验过的痛苦与失落感在他内心油然而生。斯特鲁米林走后,卡尔梅柯夫出于嫉妒与玛丽亚发生了争吵。对玛丽亚的感情,是他的第一次爱,也是第一次嫉妒,因此,他的痛苦超越了自制力。但是看到玛丽亚的痛苦无助,他意识到自己深深地伤害了她。对玛丽亚的爱和怜惜之情超越了嫉意,他不知所措地喃喃地请求玛丽亚原谅。玛丽亚却认为他俩应该有个孩子,"那样一切都可以稳定了,"她对卡尔梅柯夫说,"你也不会再嫉妒,也能够稍稍地不那么爱我了。" 卡尔梅柯夫设计的新型住宅被市委停建,他决定到莫斯科去寻求支持和帮助。玛丽亚不顾自己怀孕并即将临产,支持丈夫去首都申诉。在莫斯科,卡尔梅柯夫得到了阿历克山德拉·瓦西里耶夫娜和其它同行们的支持,他的设计也得到了部里的认可。在胜利的时刻,卡尔梅柯夫接到斯特鲁米林要他速归的电报,因为玛丽亚情况危急。 玛丽亚因难产住院。孩子已经死了,玛丽亚也极度虚弱,奄奄一息。卡尔梅柯夫深深地责怪自己,他认为自己在这种时刻撇下玛丽亚是不可原谅的。他和陪同前来的塔尼亚恳求医生给予最好的治疗。但医生告诉他们,病人最需要的是生活的勇气。卡尔梅柯夫决心尽最大努力帮助玛丽亚活下去。 玛丽亚终于出院了。小山岗、房子、融化的积雪以及眼前开阔的世界已使她不太习惯了。她微笑着对丈夫和塔尼亚说:"抱个孩子,我想这么做,可是没做成。但你们做成了,使我第二次诞生。" 工地重新开始施工。玛丽亚像往常一样倚窗等待丈夫归来。卡尔梅柯夫还像从前那样,车还没停就打开车门,在化了雪的春天的道路上跳着向玛丽亚走来,皮靴溅起了泥水。 车开走了。塔尼亚站在路上,她凝视着卡尔梅柯夫,凝视着玛丽亚——在她的眼神里可以看到那无可转述的一切。 【鉴赏】 谢尔盖·格拉西莫夫是苏联著名的老一代电影艺术家。他的许多名作如《假面舞会》、《青年近卫军》、《静静的顿河》等都曾在外国上映。他自编自导的"60年代人"四部曲,以其对苏联当代社会所作的严肃的、富于哲理性的分析,引起了苏联国内外的广泛兴趣和注意。在阐述影片的创作目的时,格拉西莫夫曾说,他拍摄"60年代人"四部曲是为了同观众共同讨论人在生活中的位置、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青年一代的使命以及他们的幸福观、爱情观…… 四部曲的第一部《人与兽》于1962年拍摄完成。影片的主人公巴甫洛夫曾在战争中被俘,离开集中营后在西方国家流浪了十多年后才回到了祖国。在苏联,巴甫洛夫与一位在列宁格勒围困时期受过他搭救的妇女安娜不期而遇。于是,他与安娜及她的女儿塔尼亚结伴从莫斯科出发,开始了横越苏联国土的旅行。巴甫洛夫把自己的遭遇讲给母女俩听,他自己也在旅途中认识了苏联人多姿多彩而又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 四部曲的第二部《记者》完成于1967年。影片叙述了一个青年记者在苏联国内及国际舞台上的采访活动,描写了他在个人生活中的种种遭遇。该片获第五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大奖。 第三部《湖畔》于1970年拍摄完成。影片的故事围绕着在贝加尔湖畔建设一个大型工业企业过程中的矛盾冲突而展开。一部分人坚持要保护自然,另一部分则要开发自然。影片的男女主人公切尔内赫和列娜在争论过程中互相看到了对方的长处,并发生了爱情。《湖畔》曾获1971年度苏联国家文艺奖金。 《要热爱人》是"60年代人"四部曲的第四部。影片描写青年建筑师卡尔梅柯夫在北极城的劳动和生活。这个性格独特、富于激情的青年人在城市建设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他和玛丽亚在爱情和婚姻生活上的波折,构成了影片的全部情节内容。 《要热爱人》完美地体现了格拉西莫夫作为艺术大师的敏锐感受并善用技巧的文学修养。在剧作阶段,他设计了许多形象,在导演实践中,他从那些跃然纸上的形象里培植出生动的个性,使他们活跃在银幕上。在《要热爱人》里,格拉西莫夫似乎有意识地给予自己更多的剧作上的自由,目的在于把注意力集中到高于情节之上的描写,即注意对性格的详尽细腻的刻画、环境气氛的营造以及对生活进程的细节分析。60年代苏联社会上产生了一个具有相当文化修养的由工人、农民、工程师、医生、宇航员、学者组成的新阶层。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和个人生活条件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对于这些人来说,生活的真谛始终在于崇高的精神追求。《要热爱人》里的主人公们,如卡尔梅柯夫、阿历克山德拉·瓦西里耶夫娜、玛丽亚、塔尼亚等,就是这一知识阶层的代表人物。导演格拉西莫夫通过他们在银幕上的活动,吸引观众去探索生活的新领域,唤醒观众去思考新的人际关系,并对新的文化现象和生活现象作出反应。 从情节和题材看,这四部影片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把它们松散地联在一起的是情节展开的时间和影片的创作者从各方面观察当代苏联人生活的愿望。格拉西莫夫在"60年代人"四部曲里再现了普通苏联人的生活,用高尚的、克制的、富于激情和感染力的叙事语调,娓娓道出了主人公们的欢乐与忧虑、幸福与痛苦。在这组影片里,格拉西莫夫与观众一起观察普通的苏联人,讨论了他们的道德规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观众面前展现了多层次的社会现状,在时代交替的关键时刻剖析一代人的社会意识,对一些重大而紧迫的社会问题作出全面的分析。众多的人物形象,令人难忘的主人公命运的变化过程——这种反映生活的手段是格拉西莫夫"60年代人"四部曲的共同点。 在四部曲中,年轻的主人公们的形象不是千篇一律的。《人与兽》中的塔尼亚过于自信;《记者》中一帆风顺的阿利亚比耶夫突然濒临绝境;《湖畔》里的列娜不得不告别贝加尔湖,为的是逃避她的初恋,也可能是她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爱情;《要热爱人》里的卡尔梅柯夫个性刚强,近乎怪癖,但富于激情。格拉西莫夫没有简单表现生活,而是通过客观现实中的矛盾来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揭示他们认识世界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观众看到的是一个个复杂的个性,是一系列活生生的形象,它们进入了六七十年代电影艺术肖像画廊的典型行列。也许,正是这些突出的共同特征,把这四部曲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格拉西莫夫被评论家誉为苏联电影"社会心理学派"的"最优秀的代表";他的"60年代人"四部曲,作为60年代苏联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作为那个时代的银幕折射,则在他的创作中占着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