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章之间的对话过程。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性质的定位充分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阅读的重要作用。下面,我就x地合自己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谈一点认识。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积累,对学生的阅读量还做了明确的规定。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时要倡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学生只有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从小培养兴趣,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不尽。小学语文教材里,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炼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树立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时,他们就会被形象的画面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在阅读当中得到乐趣。 另外,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学生喜欢阅读什么书籍,由他们的兴趣决定,如果一味强调阅读与学习有关的书籍,势必扼杀了学生阅读的兴趣。给孩子一片自由的蓝天,他们会创造一个奇迹。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目标作了新的界定,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强调让学生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读",其形式则应该是老师带领学生自己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而不在于对某一篇文章的具体问题是否清楚。阅读文章时,阅读文章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阅读的过程,因为在阅读过程中体现的是阅读能力的培养。 《课程标准》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联系阅读教学,就是要提倡自主性阅读、交流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掌握主动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空间,从而培养自己的创造性。因此,教师要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三、指导学生多读课外书 要学好语文,光靠课内练习是不够的。还必须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教师要有计划地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使用工具书的方法,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说过,他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的确如此,我们从各种课外书中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跨越时空,了解古今中外的 事情。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和各种名人对话。不仅如此,多读课外书还能提高你的作文能力。 在抓好课内阅读的同时,也要大力开展课外阅读,使小阅读教育向大阅读教育方向发展。从阅读内容来说,不但要选择真、善、美的读物,而且要博览新、活、宽的读物。小学生各方面都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最佳时期,无论是心理、大脑,还是神经系统,都会随年龄的增长而成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及明辨是非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四、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就是最经常的、直接的语文实践,是学生形成良好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以前,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 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点拨、启发、激励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在进行自主性阅读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常说:"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这就体现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个性化阅读中讲求兴趣。正确运用兴趣规律,能促使学生不断增长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自我阅读的快乐,从而形成独到的见解,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 阅读是教育的核心,是学生以及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而阅读是学生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动力,只要社会、学校、老师、父母重视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一定会不断提高,以至形成终身阅读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