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梦之境》是七堇年的一部科幻小说,这部小说内容挺天马行空的,未来和过去相互夹杂在一起,故事情节略显急促,读完会有种比较混乱的感觉。所以整部作品的评价并不算太高,仅仅是刚过及格线。当然七堇年的粉丝可能还是会支持这部作品,但你要是第一次看七堇年的小说,最好还是从她别的作品开始看起。这次先为大家准备了两篇书评,想要有更多了解的话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无梦之境读后感一: 从初中开始看七堇年,也一直看到自己走上社会了,岁月的流逝让很多事情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谁也不知道一个作家经历了什么,但我们能从他们交出的作品中持续地,获得生活的感悟以及灵感。 上一部平生欢我觉得写得很好,一个下午就看完了,是我熟悉的七堇年,比什么尘曲啊灯下尘啊里面的小说小合集强多了。虽然我一直觉得小说不是小七的强项,散文才能体会她笔下的散淡和大气,小七写景致总有一种苏轼的诗意在。 但是这一部???我看得满头问号,也是一个下午看完。一个作家可能写了几年的书,但也就在一个下午被人家看完了,就开始评论,这件事本身是很荒诞和很残酷的,但事实就是,这种文体,科幻小说,尝试是一件好事情,但每个人都需要扬长避短的,本来小说这个文体,就不是小七的强项,描写城市生活也是弱项,现在还搞什么科幻???我真的是觉得一言难尽。文笔文不文白不白,既不是硬科幻,偏要插上幻想的翅膀,也行吧,故事发生在未来的小说也未尝不可,但是故事呢??每一次展开都是转瞬即逝,是不是微博140个字写多了都根本写不出长文啊?每个篇章短小"机警",还来不及发生什么呢,就又插入一点小故事,整个篇章凌乱散漫,结尾更加仓促不知所云。 故事的核心究竟是什么,真的是寻找自我吗?那寻找自我的过程?男主日复一日规律的生活?最后寻找到了吗?了解到自己还是爱自己的母亲?这是什么自虐倾向,以及最终的倾向性究竟是要摆脱原生家庭的枷锁还是最终发现自己无法抗拒原生家庭的影响,我觉得本书的表达倾向于后者,即男主日复一日的规律生活,"母亲从前的教导已经内化"。so?究竟要表达什么呢?没有给男主指出任何一条指向性的道路。当然本书的自序已经说了,写作宛如迷宫,最后出来的迷宫我自己都找不到出口啦,但享受那个寻找的过程啦。可是你倒是把你的过程写深刻写明白啊,你的过程就是四个人的成长过程交织在未来的各种幻想描写中,真的,感动中国100个故事都比这样的写作要有意义,不是我太失望以致这样去说自己喜欢的作家,是这样的书写,这样的"科幻"故事,它的核心太简单了,正因为简单的东西太难写,所以根本写不出什么好看的故事来,再美的环境描写也弥补不了叙事的真空。 用简单的话来说,这本书既没有认真地书写未来,也没有认真地批判现在,所有的批判都流于只言片语的嘲讽。写作的野心是大的,但没有一个点拿得出手。 小七你的志向就是赚赚钱随便没几年出一本长篇或者一个什么合集写写打发打发以前的粉丝吗,认真生活,向死而生的态度也都没有了是吗,觉得自己活明白了,做个黄昏收集者就ok了是吗,我们这个时代如何荒诞如何看似自由实则束缚重重,那么多的文学母题都不值得被重复书写和表达是吗。 作者:鱼子酱(来自豆瓣) 无梦之境读后感二: "想象一本你想读的书,然后去写它。"这句话鼓励着我,挑战着这一次不同寻常的写作旅程。 我想要感谢一些无与伦比的前人智慧,从苏轼到乔治·奥威尔,从欧文·戈夫曼到米歇尔·福柯,从玛格丽特·米德(哪怕她对萨摩亚部落的描述已经颇受质疑)到《黑镜》这部剧……仅仅是抚摸过这些智慧的一缕皮毛,就足以让我高山仰止,质疑我再做任何努力的意义。 好在时不时的,总有一个声音对我说,世上虽已有了喜马拉雅,但乞力马扎罗的雪,依然是美丽的。 我本想写的是,一个人害怕自己的影子,厌恶自己的足迹,于是奋力奔跑。影子始终不离身,跑得越快,足迹越多,他最终气绝身亡。他不知道,如果就在树荫下歇息,影子就消失了,足迹也就没了,真傻呢。 可惜这样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那个叫庄子的哲学家就已经写过了。[i] 写作,是一件空山问雪之事。 在一片白茫茫的孤独中,你的提问化为回声,反问着你。而答案,如果有的话,则被覆盖在白茫茫的深处,随着春天的到来,消融,或者发芽。 我不知道我是否很好地完成了它。每创造一个故事都是绘制一座迷宫,动态的,不断生长的迷宫,因此有时候我自己也会迷路。抵达出口的时候,故事也许已经发育至完全变样。好在就像我们出生不是为了死亡那样,我并不在乎出口在哪儿,何时找到,我留恋在迷宫中找寻出口的感觉,尽管那个过程丝毫谈不上愉悦。 但这不妨碍我坐下来,想起雪地中的自己。我搓着手,哈着气,在令人睁不开眼睛的光明中,想——如果早知道世界是这个样子的话…… [i] 《庄子·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 作者:孤岛森林(来自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