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思维导图得到了一些老师和学生青睐,被经常运用于各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思维导图可以将纷乱复杂的知识网络化、条理化、层次化、系统化,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逻辑结构和知识体系,从而理清头绪,清晰思路,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而且,让学生自己设计思维导图,也能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积极的作用。 但是,所谓思维导图,实际上就是一个知识框架,更像一个思路导图,其本身的思维含量非常有限。思维导图的教学应该还停留在知识教学和应试教育的层次,远未达到培养思维的层次。 例如,审辩式思维(旧译为批判性思维)是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 21 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三种能力之一,也是 21 世纪最令人期待的教育成果。对于审辩式思维,"维基百科"解释为,"审辩式思维是一种判断命题是否为真或部分为真的方式,审辩式思维是学习、掌握和使用特定技能的过程。审辩式思维是一种通过理性达到合理结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着基于原则、实践和常识之上的热情和创造。"审辩式思维与我国四书之一的《中庸》强调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相通之处。 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不会轻易相信别人的说法,他们会用自己的头脑独立进行思考,会根据自己学识、情感、经验和理性作出独立的判断,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力行担责。 显然,对于学生的审辩式思维的培养,思维导图是难以发挥作用的。如果在教学中止于思维导图,那就难以突破知识教学的层次,显然不能完成培养学生思维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