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当编辑的雪泥鸿爪


  20岁那年,我从一个乡中学语文教师岗位考进城里一家电台当记者、编辑,在紧张的采访写稿之余,回编辑部后,要面对大量的通讯员和群众的来稿和来信,需要我们这些编辑记者进行编辑修改整理,经过三级审稿后,在电台的各个节目中播发。
  那时还没有网络,更谈不上是微博、微信和客户端了,所以报纸、电台、杂志就成了写作爱好者的"香饽饽",编辑、记者受人尊敬的程度非常之高,要是一个通讯员或业余作者在报纸、电台刊发一篇署名的新闻稿件或文学作品,那高兴的几乎几天都睡不着觉,恨不得把报纸和电台的发稿通知单贴在额头上,到处显摆,让全世界人都知道。
  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上小学、中学的时候,遇到的几位语文老师非常优秀,尤其一位田老师,不但语文教得好,还是当时承德群众报的通讯员,他的稿件经常在承德电台,承德群众报、青龙广播站刊发,是我们当地有名的"笔杆子"。他善于写稿,也鼓励我们写稿,于是我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也写稿件,生产责任制那年,我写了一遍"读者来信"《建议电影还应该下乡》,寄给了承德群众报和县广播站,没几天广播站就给播发了,不久承德群众报也在读者来信版中刊发了,别看这么一篇不起眼的小稿子,播出后,在我们全公社引起的反响,不次于现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热播,那时自己像喝了蜜一样甜,那件事影响了我的一生,高考时义无反顾地报考了师范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在我们乡里中学当了语文老师,后来又考到城市广播电视台当记者,多年来笔耕不辍,虽然没有写出引起全世界、全中国、全省轰动的作品,但每天心无旁骛滴写点东西,倒也其乐无穷。
  入职城市新闻单位第一天,我和一位资深的,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的老编辑在一个办公室,他告诉我,年轻的记者写作要认真,采访要细致,编辑要潜心。特别要敬重别人的创作,尊敬作者,绝不能把稿件毁在编辑的手里。30多年过去了,尽管那位老编辑已经离世,但他的告诫一直萦绕在我的脑际,无论时间怎么紧张,无论工作怎么疲惫,每天面对大量的来信来稿,我对每一篇都是仔细阅读,哪怕一句话有新闻价值,也要从冗长的文字中提炼出来,以"简讯"的形式播发,并郑重地给作者发去播稿通知单和微薄的稿酬。有的稿件实在不能播发,我也要根据作者提供的新闻线索,下乡找到作者进行重新采访,以合作的形式播发。因为这样,团结了一大批通讯员,交了很多写作圈的朋友,直到现在当年的一些通讯员和业余作者,哪怕当了职位不低的领导,谈起当年的写作发稿情形,还久久难忘。
  一些离市区较近的通讯员和作者有时候直接把稿件送到编辑部,一来可以得到编辑的指导,编辑周期短,播发快;二来可以混个脸熟,增进了解,为今后发稿提供方便。一个农村的老作者第一次给我送稿的情景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记得那是一年八月份的上午,天气出奇的热,11点多钟,门卫大爷用内线电话通知我,有个通讯员要给我送稿,问我认识不认识他,我毫不犹豫地说:"认识"(实际上根本不认识,我担心他被门卫大爷拒之门外),门卫大爷让我下楼把他带进台里,我下楼,在台门口外见到了这位通讯员:大大约50多岁的年纪,个子不算高,脸色有些疲惫,衣服都被汗浸透了,推着一辆很旧的"28型"加重飞鸽牌自行车。我上前问他:"您是找我吗?"他开口说:您是李海松记者吗?我说:"是呀,请问您是?"他报上了自己的名字,可这个名字在我的脑海中根本找不到。他说"我是抚宁县北寨乡的,我天天在广播中听到你的名字,在报纸上看到你的名字,原来你这么年轻呀"。我说:您过奖了,您今天找我有事吗?他说,我给你送稿子来了?我一听他的话就吃惊了,北寨乡离市区有八九十华里,骑半天自行车专门送一篇稿子?我立马被他的这种执着的精神感动了。我说,大叔啊,你完全可以用信给我寄来呀,这么远把稿子送来,您多辛苦呀?他憨笑着说:不累,送来也是为了见见你这位"大记者"!
  在门卫登记后,我忙把他带进大门,上楼来到我的办公室,让他坐下,并给他倒了一杯白开水,他喝了几口,忐忑不安地从一个粗布袋子里拿出一张折得规规整整的纸张,打开,双手递到我的手里,说:这是我写的稿子,写的不好,你看看,能不能给发了呀?我从他那满是老茧的手里接过稿件,一时语塞,定睛看看稿件,是写北寨乡农民发展个体经济的内容,说实在的,稿件真不够编发的水准,但我对他说:稿子的新闻事件挺好,但缺乏一些具体实际的内容。他憨憨地说说,你给修改修改吧。我说,没问题,正好您来了,正咱们爷儿俩就这篇稿子好好聊聊吧,我们谈了半天,他支离破碎地给我介绍了当地发展个体经济的情况,我做了详细的记录,我在他这篇稿件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补充,又打了长途电话与榆关乡领导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整理出一篇新闻稿件,第二天属上这位通讯员的名字在我台的《新闻》节目中播发,自这篇稿件播出后,这位老通讯员一发不可收,坚持常年给我们写稿子,把农村最基层、最鲜活的新闻源源不断地提供给我们,稿件经常在台里播发,他被当地百姓称为"土记者"。如今老人都80多岁了,还在坚持写稿,孙子还教会了他使用电脑,经常给我打电话,我们已经成为忘年之交。
  后来有人对我说,他一个农民,写的稿子也不怎么好。干嘛对他这么好呢,我说,一位朴实的农民,文化不高,在艰苦的劳动之余还坚持写稿,多可贵呀!无论他的稿件怎么样,无论他稿件水平多低,哪怕一句话有新闻价值,我也要给提取出来,在节目播出,这是对通讯员的尊重,也是对创作的敬重。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自己的一件事,我从小就喜欢文学,初二那年,我花费了当时几乎是"洪荒之力",写了一篇作文《可爱的家乡》,经过教语文田老师的反复修改后,我又用好不容易买来的七张方格"信纸",工工整整地誊抄之后,步行事迹华里,来到公社所在地的邮电局,花3分钱买了一个信封,八分钱买了一张邮票,在信封上工工整整地写上了**编辑部收字样,怀着激动的心情投进了墨绿色大大的邮箱里,寄给了县里的那家文学杂志。后来听说,当年的那本杂志荟萃了县里的许多文人骚客。杂志是双月刊,每期都给我的老师赠阅,我稿子寄出后,天天盼望着发表,有时梦见手写稿件变成铅字了,发表了,在梦中笑醒了,可醒来原来是一场梦。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可我的稿件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
  快半年后,有一天老师通知我到县城参加教育局举办的物理竞赛,比赛结束后,我辗转找到了那个杂志社,门卫大爷是个慈祥的老人,叼着一支旱烟卷儿,烟雾特别呛人。他告诉我说周日编辑部没有人,我当时非常失望,门卫大爷见我这样,对我说,编辑部每天都来一大批文学青年,都拿稿子来,每天还收到一大批稿子,可惜稿子不好发呀,杂志版面太少,县里"大文人"的稿子发表都得排队,哪有地方给你们这些文学爱好者发稿呢?说话间,我看到,他的那个大大烟笸箩里的卷烟纸,尽管那卷烟纸只有一手指那么宽,但一行熟悉的字迹映入我的眼帘,我走近烟笸箩,拿出那小小的卷烟纸,熟悉的字迹,熟悉的语言,啊?我顿时倒吸一口凉气,这不是我写的那篇作文《可爱的家乡》吗?怎么变成了门卫老头的抽烟纸呢?顿时,一行眼泪滚出我的眼窝,还没来得及哽咽,转身跑出了杂志社的门卫……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太大了,我时常想,怎么那样不尊敬作者呢,怎么那样不尊敬作者的劳动呢?是因为稿子太多吗?
  自此以后,我的稿子再也不寄给那家杂志了,高考填志愿时,我义无反顾地填报了汉语言文学专业。
  这些年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写了很多不成其为作品的"作品"投送给许多国家级省级的大报纸大刊物以及国家级的新闻单位,也与一些大牌杂志社的编辑们有了很多的接触,比如中国记者杂志、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杂志,中国广播杂志及一些大型文学杂志,还有中国作家网,中国散文网,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等网站,那些编辑们,那样有亲亲和力,即使作品不能发表,也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令我感念、感怀、感动!
  斗转星移30多年,如今我依然做着编辑,依然面对很多来稿,可我再苦再累,依然不忘初心,对每篇都仔细阅读,仔细修改,面对来找我的作者和通讯员我依然笑脸相迎,无论稿件水平高低,及时提出修改意见。
  我时常说,尊重作者,敬重创作,才是一个好编辑,一个出色的编辑。我不是一个出色的编辑,但我不自量力地说:我是一个合格的编辑。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需要尊敬。我们尊敬作者,敬重别人的创作,不就是尊敬自己,敬重自己吗!
网站目录投稿:念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