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讲中,我们谈了记叙文情节设计的一个技巧,那就是制造波澜,也就是尽量让情节曲折。但我们写作文,有时候并不是写一件事,而是要写几件事,这时候,就要用到一种新结构,那就是"并列式结构"。 01作文结构的两条秘诀 写几件事,用"并"字诀; 写一件事,用"曲"字诀。 中考作文批阅标准中,关于作文的结构,有这样的细则:二类作文要求"结构完整",一类作文要求"结构合理"。 结构完整,就是开头、中间、结尾要全面,并有所侧重;结构合理呢?读写菌老师选取几篇例文,教给大家两条秘诀: 一是"并"字诀,二是"曲"字诀。一篇作文,结构或并或曲,就可以称得上合理巧妙。 前边我们讲了"曲"字诀,也就是写一件事要写出波澜。假如你想用几件事从不同角度表现主题情感,那就选用"并"字诀。请参见下面的思维导图: 02:
并字诀之一:三水并流 围绕中心选择几件事, 利用小标题连缀成文。 面对一则作文题目,假如你想不出一件情节生动的事来表现主题,那么,选择几件事,用小标题连缀成文,是一种不错的快速构思方法。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选择三件事,所以把这种结构称为"三水并流"。这三件事最好从不同角度来选,比如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心情等,排列也应该考虑一下顺序。 比如下面这篇以"喜悦"为话题的作文,就选取了自己练字的三个片段: 水墨氤氲,一路喜悦 晨光熹微,跃入窗棂,墙正中所挂水墨泅染的一派山水,被晨光悄然镀上一层璨然的铂金光华。一旁静望的人儿嘴角浅漾一双笑靥,喜悦蕴满眸底…… 想来我学山水画已过去6个春夏了,花开花落,水墨氤氲着点点滴滴,恰是一路喜悦。 【以上为总写,领起下文】 初识·如红梅傲然的喜悦 还是小学时,刚刚接触山水画,就被那枯燥乏味的基本功练习消磨掉三分热情,加之正是爱玩爱闹的年纪,我几欲放弃,巧来那日东风凛冽,偶遇巷角一位衣衫褴褛的独臂画家,他面前雪白的宣纸上正烂漫着点点红梅,霜落枝头缀蕊间,红遍雪岭更抖擞! 寒风掠起他的断臂残袖,我却分明地体味到他的坚韧,正如梅傲然雪谷,征服一世的喜悦,我会心一笑,加快了去往画室的步伐… … 【第一个小标题】 苦练·如青竹自赏的喜悦 日复一日的练习,慢慢增长了我的画技,更拂去了心底那片浮躁喧嚣。 初三繁重的学业下,我总愿寻一个静谧的午后,挥毫几番,笔下一杆劲竹拔地而起,水墨交织几多苍翠,无需绮丽的色彩修饰,丘壑独生亦是一派君子之风! 思绪了无,尘世冗杂,生活的冗杂,学习的疲惫早已不再。墨色氤氲,是青竹不求闻达于莽林,屹立丘壑独守一方净土的淡然。我嘴角上扬,喜悦正是此刻孤芳自赏的淡泊宁静… … 【第二个小标题】 画毕·如秋菊热烈的喜悦 笔过白纸,翰墨留痕,秋菊烂漫,满目热烈,六年习画,终有所成!喜悦盈满心房,不言而喻… … 【第三个小标题。三个小标题按练字时间先后排列,第三个稍嫌单薄。】 山水画,氤氲着红梅傲雪的坚韧,流动着青竹劲生的空灵,弥漫着秋菊烂漫的热烈,正如我永不放弃的练习。学画的点滴,一路尽是喜悦… … 【结尾总结全文,扣题抒情议论】(本文由陈刚老师整理) 03
并字诀之二:关键词句 不妨抛弃小标题, 使用关键句避免呆板。 有些同学会觉得使用小标题显得有些呆板,他们更喜欢把思路隐含在行文之中,这时候,使用关键句领起事件,也是不错的结构方式。从读者角度看,要比用三各小标题更灵活生动。 下面这篇作文,恰好符合新加坡2017年的中考作文题目要求: 你向来觉得老一辈是非常保守的,认为他们无法接受年轻人的想法。然而,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彻底改变了你的看法。写出事情的经过,以及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小作者巧妙引用爸爸、妈妈和奶奶对爷爷的评价,每条评价都带出一段叙述,最后抒情议论,构思极为精巧。 老土爷爷 每当遇见同学的爷爷,我常常细细打量一番:装束搭配时尚,谈吐不凡,衣袋鼓鼓的,想必装着一部配置不错的智能手机。暗自一比,我心里便咯噔一下:我爷爷和城里的爷爷们差了何止一条街啊! 【题目与第一段,欲扬先抑】 爸爸说:"你爷爷太老土了!城市生活多方便,非得回乡下住!"爸爸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给爷爷赚来不少夸耀的资本。定居城市后,给老人家在城里置办了住处,可是二老只是蜻蜓点水般象征性地住了几个月,便毫不犹豫地打道回府。爸爸好意落空了,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非要到乡下去种田讨苦吃?爷爷笑而不答,只专心侍弄他的庄稼和花花草草。 【借爸爸的话,写爷爷的住处"土"】 妈妈也说:"你爷爷太老土了!给他买多少漂亮衣服不穿,偏偏喜欢些"地摊货’!"其实,爷爷自己也有数目不小的存款,却在穿着上不舍得出手。他身上的衣服,件件都是古董级的文物,洗得泛白,袖口毛了边,他也舍不得扔,缝缝补补穿了一年又一年。至于妈妈给买的新衣服,好似某位深居简出的大人物,逢年过节隆重登场一下,然后就被束之高阁。问及原因,他总如此搪塞:"穿旧的舒服。"实在令人费解。 【借妈妈的话,写爷爷的消费观念"土"】 奶奶也说:"你爷爷太老土了!现在谁还稀罕苦了吧唧的草药,还一个劲捣鼓。"爷爷少时辍学,喜欢钻研中医,家中几本中医典籍早已被他翻烂。医院远在镇上,乡亲们有什么头疼脑热都愿意找他抓药。一谈到中医,他就两眼放光,夸耀老祖宗的秘方如何见效,中医如何高明,言必称我大中华医学。听说谁感冒吃抗生素就连连摇头:"唉,明明是"麻黄附子细辛汤症’,非要吃什么头孢…" 【借奶奶的话,写爷爷的传统观念"土"】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爷爷不喜市井的冷漠和喧嚣,宁肯回到乡下做一只自在的飞鸟。他种的绿色蔬菜让我们吃得放心,他开的方子让四邻受益。爷爷哪里是老土呢?他不土,他只是一株庄稼,扎根大地,汲取营养。爷爷在乡下种田,采药,练字,生活恬淡充实,自得其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如此想来,我心中满是欢喜。 【最后两段抒情议论,原来爷爷并不"土",升华了主题】 (本文作者为青岛七中高思远同学,指导教师为青岛实验高中的王绯霞老师。) 04
并字诀之三:一线串珠 找到一个线索, 巧妙"一线串珠" 上面讲了使用小标题或关键句来组织文段,接下来这一篇,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写的《父亲的遗物》。大作家写小散文,谋篇布局极为精彩。 同样是选取几件事,在构思成文时,梁晓声既没有使用小标题,也没有使用关键句,毕竟对一位作家来说,那都太小儿科了。 作家选取父亲生前用过的手拎包,包里有父亲用过的遗物,每一件遗物,都引出一段对父亲的回忆:借刮胡刀,写父亲的容貌;借印章,写父亲的身份;借健身球,写父子深情;借拉链,写父母的节俭;最后借父亲的那句话,引出结尾的抒情议论,感人至深…… 手拎包,就是本文的线索,作者利用这条线索,串起了一个个回忆片段。 父亲的遗物 站在椅子上打开吊柜寻找东西,蓦地看见角落里那一只手拎包。它是黑色的,革的,很旧了。拉锁已经拉不严了,有的地方已经破了。虽然在吊柜里,竟也还是落了一层灰尘。那是父亲生前用的手拎包。 我认真仔细地把灰尘擦尽,转而腾出衣橱的一格,将它放入。我心里很内疚,不该让自己父亲的遗物落满了灰尘的。 【前两段,引出爸爸的"手拎包"】 我不必打开它,也知道里面装着一把刮胡刀。父亲的络腮胡子很浓,刮时发出哧啦哧啦的响声。父亲死前,刮胡刀的刀刃被磨得只有原先的一半那么宽了。 【借手拎包里的刮胡刀,写爸爸容貌】 手拎包里还有一个小小的牛皮套,其内是父亲的印章。父亲一辈子只刻过那么一枚印章,木质的,比我钢笔的笔身粗不到哪儿去。父亲一生离不开那印章,当工人时每月领工资要用,退休后每三个月寄来一次退休金,60余元,一年仅用数次…… 【借手拎包里的印章,写爸爸身份】 一对玉石健身球,是我花50元为父亲买的。父亲听说是玉石的,虽然我强调我只花了50元,父亲还是觉得那一对健身球特别名贵,他只偶尔转在手里,之后立刻归放盒中。 【借手拎包里的健身球,写父子情深】 除了以上东西,父亲这位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再没留下什么遗物了。仅有的这几件遗物中,健身球还是他的儿子给他买的。 手拎包的拉锁,父亲生前曾打算换过。但那要花三元钱,仔细了一辈子的父亲舍不得花。父亲逝世前一个月,我为父亲买了六七盒"蛋白注射液",大约用了三千元钱。我明知那绝不能治愈父亲的癌症,仅为我获得一点儿心理安慰罢了。父亲那一天状态很好,目光特别温柔地望着我笑了。可母亲走到父亲的病床边,满脸忧愁地说:"你有多少钱啊?买这种药能报销吗?你想把你那点稿费都花光呀?……"仰躺着已瘦得虚脱了的父亲低声说:"如果我得的是治不好的病,就听你妈的话,别浪费钱了……"沉默片刻,他又说:"儿子,我不怕死。"听了父亲的话,我心凄然。 【借手拎包的拉链,引出父母的节俭】 我也不怕死【用"不怕死"连接上下文,过渡巧妙】,只是觉得,还有些亲情责任未尽周全。我是根本不相信另一个世界之存在的。但有时也孩子气地想:倘若有冥间,那么岂不就省了投胎转世的麻烦,直接又可以去做父母的儿子了吗?在我们这个阳世没尽到的孝,我就有机会在阴间弥补遗憾了。 【最后抒情议论,表达对父亲的敬爱和愧疚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