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举办的江苏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上,不少"准老师"的基本功还不过关。以前8分钟写70个字,现在8分钟写48个字,要求虽下降,但是仍然有很多学生完不成。 单从记者的报道看,有一些关键信息是不够具体的。譬如,"很多学生完不成",这里的"很多"到底是指多大比例?不详。"8分钟写48个字",具体要求是行楷还是正楷?也语焉不详。如果据此断定"准老师们"基本功不过关,说服力是不够的。人们会问:要求8分钟完成70个字的书写速度,是据何而定的?是否合理? 暂且说8分钟书写70个字有一定道理吧,那么,因为学生均达不到这个标准,就降低要求,让8分钟书写48个字。请问,下一届大赛,是不是要降低到38个字?然后逐年降低到28个、18个呢? 显然,这样的大赛并不严谨。如果大赛制定的规则有理论依据,就必须坚持到底,而不是放低身段去迎合学生,它的标准也不应该是越来越低,而应是越来越高。 我侄女今年大四,在一所名牌师范大学音乐系就读,目前在一所小学实习。她只会弹钢琴、唱歌,却不会上课,走到学校,完全不知道该干什么。我问她大学前三年有没有实习。她说有呀,就是去听几节课。听课,从不评课。见习,从不上课。到了大四,就自己去找实习学校,连个导师都没有。我说,你们在大学干什么呢?她说,忙得很,一天到晚,就忙着考试。她说,很多同学到了小学,都不知道如何和小学生交流。 这让我想起当年我读中师的时候,人人都要学弹风琴,一个一个到琴房逐一过关。落下一首曲子,考试都不及格。普通话也必须一个一个过关。记得当年我大部分发音都很标准,唯独因为湖南方言分不出n和l,老师就给我59分。每个学期都会有讲故事大赛、"三笔字"比赛。师范二年级见习的时候,虽然只有一周时间,但听课、评课、上课,样样都有。师范三年级,实习一个月,学校有专门的导师带队,每一节课都要认真备课,集体研讨,课后反思讨论。此外,我们还要体验班主任工作。三年之后,当我们面对一个班级的孩子时,没有任何陌生感,而且对上课充满了自信和渴望。我们和学生一见面就能成为朋友,学生最喜爱的,就是我们这些新老师。 当年的中师,如今都升为大学了。教授们授课都是"高大上"的理论课。还有谁记得师范生是必须面对孩子,要具备与孩子沟通的能力,要写一手漂亮的字呢? "准教师"们基本功下降,是较为普遍的状况。如果师范院校还一味地把"高大上"的理论课程开设得丰富多样,而不把目光朝下,立足实际,面向学生,"准教师"们基本功日渐衰弱的趋势,就不可逆转。 不要责怪他们不努力,也不要责怪师范生源不佳。"准教师"基本功不过关的根源,不是他们自身的问题,而是当前各类师范院校办学基本功不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