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把自己置身"课"外,只是看着其他同学思考、讨论、发言、学习……这种被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心理和行为严重制约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学生积极而主动地参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是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学 生;参与度 由于社会、家长以及学生等对思想品德课的偏见和一些错误认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总有部分学生把自己置身"课"外,只是看着其他同学思考、讨论、发言、学习……这种被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心理和行为严重制约着教学目标的实现。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而主动地参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呢?下面谈谈我对参与式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激情入境,点燃"我要参与"的火花 教育改革必须致力于消解以教为中心的体系,回归以学的体系,使学校真正成为"学校"而不是"讲堂"。[1]我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努力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情境,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名师的课堂教学风采,最引人瞩目的就是老师的神情与风采、矫健的步伐、得体的举止、激扬的语言等,无不深深打动着学生的心灵。由于思想品德课的人文性、时代性,思想品德课教师更应朝气蓬勃、富有激情、充满活力,这样的教师走进教室的那一刻就犹如鲜花的芬芳在教室里慢慢散发开来,此情此景,教学活动所需要的融洽气氛顺势而来。 二、精心预设,增强"我要参与"的意识 我在讲"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一课,刚开始就问:同学们,我们的伟大祖国有哪些基本国情?有哪些主要矛盾?问题一出,同学们一头雾水,呆坐那,接着就叽叽喳喳,有一位胆大的学生站起来问:老师,什么是基本国情?我们的主要矛盾是美国和日本。学生哄堂大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我没有精心设计问题,没有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没有遵循教学的递性原则,更没有把握住学生的知识特点。 问题是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支点,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准确把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充分体现问题的层次性,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思考的必要性;应体现教学的递进性,让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感性到理性;体现教学的生活本质,让学生从对问题的讨论探究中体验生活的本质,感受学习的意义;还要体现教学的人文性,通过对预设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学会合作、团结和互助,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 三、抓好"两头",唤醒"我要参与"的热情 "为了一切学生",新课程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学业成绩优异的个别学生。每一位老师都喜欢"优等生",而对成绩稍差的"学闲生",却漠不关心,或关心很少。在教学中,我既要发挥优等生的示范辐射作用,以点带面,以线促面;也要抓好学闲生的工作,多鼓励,多引导,注重发现和珍视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真情唤醒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和智慧,帮助他们克服胆怯和自卑心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一些学闲生可能不喜欢思想品德教材书本上的知识,认为比较单调、枯燥、难理解,但对于时政热点,国内外大事,体育新闻很感兴趣,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因此,我在每堂课开设"新闻播报",让这些同学课前收集时政材料,课堂上成为新闻播音员,给他们铺设展现的平台,这样不仅调动了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内容,激发他们关心社会的热情。抓好了"两头",处于中间地带的学生也拥有了一片自我发展的空间,才有可能实践"为了一切学生"的教学理念。 四、诱发认知冲突,激发"我要参与"的兴趣和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2]因此,浓厚的兴趣是学习思想品德最佳的动力。与学习兴趣相近的另一种情感因素是动机。动机是为学生提供动力和方向的一系列因素,良好的动机也是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最佳动力。教师要培养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动机,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或学习任务产生浓厚兴趣,使取得这种动机持续时间较长是学好思想品德的重要前提。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进行课堂辩论赛:学习压力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按照我们的传统教学方式,生搬硬套教材中的观点,填鸭式教学,学生接受起来非常生硬。而通过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对学习压力的认知冲突中进一步思考、讨论、辩论,在真实生活体验中感知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在辩论冲突中得出正确结论——学习不能压力过大,也不能没有压力,理智面对学习压力。通过冲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合各种不同观点,建构自己的价值观和知识结构。 总之,学生的参与程度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动机、欲望和热情、架设学生参与的偏颇现象,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张思乐.学校教学的动力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8(1). [2] 周兴东.课堂激趣六招.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J].2004(5):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