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他一直自比诸葛亮,一向认为今亮(他自己)未必不如古亮(三国诸葛亮)。他也确实在治军、打仗、办洋等方面做出过一些成就,然而他却有一块心病,那就是自己的低学历,只是举人。当年他在省城长沙举行的乡试中,因为搜遗(主考在发榜前复阅落选的考卷,发现优异者临时补取)而成为举人后,曾三次赴京会试,结果均未及第。所以,"举人"的学历绝对是他的一块心病,他一心想要弄个名正言顺的"进士"。 古代做官是要有学历的,中了秀才之后再考举人,中了举人才有更大的机会向上发展。但是对于做官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要中进士,由进士而翰林,从此就可以走进朝堂。再者说,也只有进士这一类高等学历,死后才有可能得到皇帝给予的谥号。所以为了这一些,左宗棠也一心想要摘掉举人的帽子,搞个更高级的戴戴。 我们都知道湖南是太平天国战争早期的战略要地,公元1852年,太平军围攻了长沙。就在这危急之际,左宗棠经人推荐,被湖南巡抚张亮基聘为师爷,并将全部的军事悉数托付于他,左宗棠由此得以大展拳脚,把整个长沙城打造得是固若金汤,太平军围攻三个月无功而返。此时的左宗棠开始初露峥嵘,逐渐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两年之后,左宗棠又应湖南巡抚骆秉章的邀请,第二次进入了湖南巡抚的幕府,这次的时间更久,长达六年。当时长沙周围的很多城池都已经被太平军占领了,左宗棠殚精竭虑,辅佐骆秉章"内清四境"、"外援五省",以一己之力独撑大局。对领兵打仗一窍不通的骆秉章对他是言听计从,"所行文书画诺,概不检校"。由于左宗棠的悉心辅佐以及筹划,终于使湖南的形势转危为安。左宗棠在长沙的两次实力证明,逐渐引起了朝廷的重视。 1859年,当时的翰林院侍读学士潘祖荫向咸丰皇帝上了一道奏疏,其中这么两句话,让左宗棠的名字一夜之间传遍了大江南北,"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从这之后,左宗棠开始牛逼大发了。 到了1875年,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奉命督办新疆的军务。当时他想得最多的是,自己的身份仅仅是举人,就算功劳再大也不能入阁,死后也得不到追封,自己建立的功业再高也不能光宗耀祖。于是在军情十分危急的时候,他自持军功,上奏朝廷要求解除军务,回京参加会试。朝廷中自然有明眼人看出了他的真实意图,于是赶紧遂了他的夙愿,破例赐给他一个进士,并授予翰林院检讨职务。 左宗棠在得到了这个消息之后也不含糊,可谓是精神大振,接连攻克了伊犁、塔城、新疆,收复了六分之一的国土,为大清立下了不世功劳,自己也因此功成名就,成功跻身民族英雄的队伍中。 十年之后,左宗棠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被清廷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虽说他终于可以微笑满足地长眠了,但当时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他采用这个办法得到这个高等学历确实有些不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