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弗斯》是一部由Santiago Mohar Volkow / Nicolás 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墨西哥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西弗斯》影评(一):比较容易水土不服的影片 纯观察类纪录片。 入口很淡,后味蛮还可以的。 难点在于多数人没有天主教教常识:头上两遍祷告是核心。这个没懂后面就很难入戏。 要理解只有同比联想成一群人在庙里受戒祷告:不杀生,不撒谎,不作恶,只行善。然后灯光打开是一群杀人的江湖匪帮继续再念刚才看起来很神圣的誓言。 点题点在最开始,就是很多人很难get到。当然期间一再重复的感恩,也是一种形式上的对比。还有就是睡前的祷告,也在强化这个。有了这个背景下,再去看这些人的忏悔和改造就有形式上的力量了。 西西弗斯的明喻是落在主要角色身上。能找到这样一个持续堕落但又自己没放弃还能那么坦诚的被拍摄者,如果做过纪录片项目就知道会有多难了。 暗喻其实还是落在社会问题之上。互助会而不是官方机构本身就代表着作者的观点,包括这些人出去之后怎么回归也全是靠自己,甚至由于恶劣的外部环境持续性的堕落。当然这层可能是我作为已知者的误判,也许作者本身不一定有这层意思。 另外那些看似坦诚却真假参半的自我批评很棒。那段party热舞真是亮点。尤其是全部用拟音,很大胆也很出效果。其实我甚至觉得这段处理逐渐过度到无声也很棒。 全程最大的问题是,这片比较挑观众。B面还是比较丰满的,A面确实是不太吸引人。 求最后那段清唱的资源,我还是挺喜欢的。 《西西弗斯》影评(二):前进一步是意义,退后一步是逃避! 讲了一个心理治疗所的故事,纪录片形式。源于条件有限,拍得相对单调,也许,导演要的就是这种看似机械化的感觉。 这都是一些酒瘾毒瘾甚至犯罪的底层人们不得已去的地方。那里环境像收容或者劳教所,条件很差。 大家每天祷告分享,简单重复,但是他们仿佛改变了自己,找到了意义。 其中演讲和独白比较多,都是一些改变的人分享自己的故事给刚进来的人。他们在团体中互相帮助和影响,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存在,而不是当年伤害家人破坏社会人见人厌的混混。 他们还记得自己的梦想却无法实现,他们还会继续去追求,却不知未来。他们很多是儿时的创伤导致的混世,比如一个男孩六岁见到他的叔叔和别人打架被打死,他痛苦地发誓必须报仇,而生活所迫他们却不得不倚靠着杀死叔叔的混蛋而生存。 大概他们对生活有了绝望,找不到意义,便开始酗酒吸毒。他们在幻觉中逃避了现实的痛苦,他们又在痛苦中醒来,继续再次投入逃避的幻觉,生活就在不断地重复强迫,从绝望中走向灭亡。 然而,他们到了这个团体,发现自己还活着,有点不可思议和内心的感恩,他们觉得自己很是万幸。 为什么片名叫"西西弗斯"呢,也许,就像加缪故事里的重复推石头一样,他们每天也在重复着一些事情,在我们看来进入这里像是一个惩罚或者赎罪,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且非常枯燥。 但是,相比曾经的追名逐利,寻求刺激痛苦地感受存在却不知所活。这样的简单反而让他们看见了自己,看见了别人,想起了家庭,反思了过去。 他们把自己的人生理了一遍,无望中也有期待,他们仿佛换了一个人。当然,他们仍然贫穷,但是他们的精神仿佛慢慢富足起来。 西西弗斯被惩罚,但他也许乐在其中找到了意义,他也许不屑与众神"同流合污",不要众神所谓的神却一样世俗般地存在。 影评的墨西哥语非常快,导致我费力地看字幕又看画面,又是晚间观影,大脑疲劳得想睡,我觉得可能是墨西哥语的催眠效果。 影片中有几个场景很有感触: 一、一个小伙子站着抱盆吃饭的特写,他吃吃看看笑笑,有一种有趣的满足,他那简单的轻松快乐还挺触动人。 二、一位大叔看着窗外发呆,那种认真地感受和思考地发呆。风在吹,绿植在飘动,非常主动地配合了现场的意境。其实,生活不只是忙碌,还需要发呆,很多创造力的产生也需要一个如此发呆的机会吧。 三、一群小伙子赤裸着上半身,在简陋的灯光下跳着舞。他们安静地扭动,却迸发着激情。一个男孩唱起了歌,眼圈湿润,他想起了儿时的梦想,他从小就想当一个歌手。 影片让我想起了现实的生活,很多看似自由却被动地选择,看似主动做很多事情,却也不得不。我们可能还不如他们收容所的状态。他们源于积极主动,寻找到意义和活着的感觉。我们疲于奔命,追求所谓的财富和成功却似没有了意义! 他们选择心理治疗所,他们生活看着艰苦却很是感恩。他们可以畅所欲言,和同伴分享自己的故事。他们获得帮助又真心地帮助别人,没有任何利目的和利益驱使。 他们有空思考,有机会反思,他们有一个安全的环境可以释放自己。他们不再酗酒吸毒,他们也知道出去会有很多不确定。 他们仍然会担心害怕,不知道自己会不会禁不住诱惑。但是 ,他们勇敢地说了出来,接受了自己,直面了人性! 想起一个故事"放弃铁饭碗的中国最帅和尚,他有着看似不错的工作,颜值高、机会多。但是,他每天匆忙上班沉迷游戏,他不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但他听佛经却泪流满面,也是他所谓的佛缘。出家后他修建寺庙,辛苦劳作,却感觉无比充实活着的感觉。 也许他在尘世间忙碌而麻木地活着,皈依佛门才有了自己的空间。但我会想到,小隐于野大隐于市,更高层次隐逸生活是否可在都市繁华之中,在心灵净土独善其身,找到一份宁静呢? 然而,节奏之快、诱惑之多、压力之大,更高的隐逸谁又能做到呢?更多的是和时间赛跑越跑越快不知不觉跑到了生命的尽头吧。 这个最帅和尚好像突然觉醒做出了选择吧,或许他活得通透了。但也许活得太通透太明白了,所谓的超凡脱俗了。 我想,多数皆凡人,都出家也不现实。倒是想起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原文是: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我的理解是,先得觉醒于生活之上,再去沉浸投入于生活之内,达到一种超越的状态。 倘若沉迷于忙碌或消遣,也会进入一种迷失的状态吧,更深层面可能是一种逃避。 看到U型理论创始人奥托夏莫说的:如何明白自己要什么,就从挫败感中去寻找,它的背后可能隐藏更深层次的渴望和需求。 确实,大部分人面临挫败都容易气馁,借助游戏酗酒毒品等转移,这会成为一种惯性模式。不妨试试停留体验一下,看看它的背后又会出现什么。 他还提到的保存能量如我所想:每天需要给自己至少五分钟的无所事事的时间,进入一种平静,专注于自认为重要的事情。内在的注意力会被调动起来,它会改变我们的能量水平,与内在更深的意图连接起来 ,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想,每天从忙碌的工作中抽出一点时间,享受于类似静修的状态,比刷手机忙琐碎要值得吧。 只是,因为我们的习惯性模式,很多人已很难做到这种沉浸,所谓抛出一切杂音的状态。哪怕孩子们,恐怕连发呆的机会也难得了。 若生活继续如此,高速运转,很多人会生病吧,无论生理或心理多多少少会有些郁积。 随着发展的加速,看似拼命奋斗却会有更多的人陷入虚幻,盲目受苦而逃避了现实真正的苦,这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必然吧。 这样就需要影片中的心理治疗所了,那种类似团体治疗的互助小组。我觉得,每个社区都可以设置一个心理成长中心,所谓放松疗心,让更多人在忙碌的大环境中寻得一个支持。 ?8 《西西弗斯》影评(三):《西西弗斯》| 从戈夫曼的全控机构到纯男性戒毒所的互助日常 6月14号,我去观看了上海电影节的纪录片《西西弗斯》。这部片子的官方介绍是这样的: 这部纪录片是一趟墨西哥成瘾康复机构之旅。在公共基础设施缺乏的情况下,成瘾者自己创造替代方法去解决问题。作为非官方的康复中心,它提供在医学/专业治疗范围之外的康复方法。Sisyphus is a journey to addiction rehabilitation in Mexico. In the absence of a public infrastructure to combat this problem, annexes are the alternative created by addicts themselves. The annexes are unofficial rehabilitation centers offering a method of rehabilitation designed outside the scope of medicine or professional therapy. 成瘾者的概念大家听着拗口,其实很简单,酒精成瘾、吸毒,都算。我曾经做过毒品研究课题的助理,也对戒瘾背后的精神健康话题感兴趣。所以很快就被该片吸引,一方面好奇墨西哥是怎么做这类事情的,另一方面好奇导演如何拍这种片子。片子不长,但相当挑战观众耐心,对于部分观众来说容易犯困,陆陆续续有提前离场的人。这部电影主要讲的就是一个非官方戒瘾机构的日常,从刷牙洗脸到生活琐碎到彼此帮助的互助日常,各种各样的男子肖像展现在我们面前。 墨西哥和毒品的联系不用多说,21 世纪见证了墨西哥当局与毒品的徒劳冲突。所谓的"打击贩毒战争"的血腥代价是众所周知的:2005 年至 2019 年间,墨西哥登记的凶杀案数量几乎增加了两倍。但这场冲突还有另一种代价,通常不会出现在公开讨论中:2007 年至 2017 年期间,非法药物的使用增加了近 200%,而酒精的使用增加了两倍(Natalia Moscoso Lomnitz, 2020)。 社会学里面有个词叫做全控机构(total institution),顾名思义,就是让一大群人在正式管理之下共同居住与工作的封闭性场所。它指指的是包括军队、监狱、精神病收容所、戒毒中心、住宿学校在内的,将人身自由、言论自由做了相当程度限制的机构。通常这种机构会刻意与外界隔绝,并严密控制个人生活。这个词主要由社会学家戈夫曼Goffman发扬光大。1955年,他在华盛顿特区的圣伊丽莎白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对精神病院当中被收容者的处境进行调查。 「任何人类团体都会发展出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方式是有意义的、合理的,且一旦你靠近它,就变得再正常不过;此外,若想要了解这些世界,一个好的方式是让自己与那些成员为伍,去体验他们由各种琐碎的偶发事件所串起的日常生活。」 他企图从不同于传统精神科医师、或其他社会成员的外部观察观点,更忠实地描绘出医疗机构中的病患处境,批判当时医疗机构对于精神病患的所谓「医疗行为」,以及所谓全控机构的问题。他的研究在1961年出版《精神病院:论精神病患与其他被收容者的社会处境》(Asylums: Essays on the Social Situation of Mental Patients and Other Inmates) 本书目前只有台译本,据说大陆的简中版本已经翻译好,尚未出版。刺鸟栖息地在BelongingSpace有陈列该书的台译本资料和其他相关讲义,欢迎来阅览。 本书最重要的论点之一,是揭露出全控机构如何对收容者原先的自我进行系统性地屈辱过程。被收容者作为成人本应具有的自我控制感、自我决断能力与自主权被彻底剥夺,并且以「治疗」、「福祉」为名来合理化。除此之外,全控机构也并行一套特权系统,透过家规、赢头小利与惩罚,导引与强化被收容者的合作,以让他们能形塑出符合机构预期与要求的新身份认同(曾凡慈,2013)。这本书在当年,多少推动了精神医疗去机构化的发展。而其中的观察发现也并不局限于精神医疗体系,至今仍然能与我们的生活相呼应。 在《西西弗斯》这部电影里,通过各种各样的集体行为,我们得以看到全控机构的各种经典视觉意象。然而,导演并没有刻意采取批判视角,试图把戒瘾机构作为一个要去"揭露"的对象,而是借着大量的固定镜头和人物诉说,带我们一点一点走进机构的内部。如果说,导演在批判什么,我更加相信导演希望批判的是墨西哥公共卫生条件的欠发达和政府的不作为。 作为戒瘾者自发成立的机构,片中对于"管理"的呈现非常有限,更多侧重的是朴素的求生欲、重回社会的愿望和与亲人的情感连结。这样的机构被本地人称为anexos(暂且翻译成民间戒毒中心),作为非官方的戒毒机构广泛存在于民间,它们自我运作,自我管理,没有公共卫生部门、医生或心理专家的认可或监督。在西班牙语的资料里,我了解到,拍摄地有三十个多个anexos,各有不同的组织形式。 如果说戈夫曼的全控机构是公权加强的集中体现,这些民间戒毒中心的全控特色则更像是公权完全缺失后的自我管理。戒毒中心的存在,是国家缺席的结果。在与毒瘾的战争中,在与毒品走私的战争中,这个国家最贫穷的人生活在无休止的斗争中。 在《西西弗斯》当中,大量的镜头都围绕AA互助活动展开,也就是一圈人坐在一起聊天或者某个人慷慨激昂分享自己故事的那些场景。 所谓的AA,指的是匿名戒酒会,或称戒酒无名会(Alcoholics Anonymous,简称AA),它是一个国际性互助戒酒组织,其活动宗旨是酗酒者互相帮助戒酒,重回正常生活。活动中酗酒者互相分享各自的经历、力量和希望,以达到戒酒的目的,保证自己不再嗜酒,同时也帮助其他人戒酒。此外,所有成员对外亦均保持个人的匿名。由AA也衍生出了各种戒瘾团体,不局限于酒精成瘾。AA有个著名的12步干预(12 Steps)(见文末),也在片中被反复提到。 从社工的从业经验来看,许多人对"围成一圈聊聊自己的困扰"这件事情还是很陌生的。以至于当别人听说我们的工作以后,常常第一反应是:"哦就是美剧里面那个对吧?" 当公共福利有待发展、系统社会支持尚未抵达多数人日常的时候,人们对于互助团体的想像很有可能是从美剧和美国电影里面来的。 即便在我们看过的美剧和美国电影里面,多数时候,互助团体也是作为装饰性的画面出现,装饰性的意思是对情节没有重大推动,往往只是服务于交代主角生活背景。但是,在《西西弗斯》当中,导演把观众的头几乎按在了互助团体里面。是的,这一次不是一带而过的背景信息,这一次,互助团体本身作为影片的重要拍摄对象出现。 有件事情很有趣,如果你真的在互助团体里面待过,就知道故事的密度和每个人生命的异质性是非常强的。人们在里面哭,在里面抱怨,也在里面给予希望。这种场合从来就不缺少戏剧化。然而在导演的镜头下,这一切却那么的平淡,加上异国语言的陌生,音调语速的缺少变化,以至于视听上让人产生单一乏味的感觉。大量的固定镜头,一个个的男人做着自己的发言。在电影院里,我只能做两件事情,要么犯困睡着,要么努力去听他们讲了什么。各种自己给自己的希望的话,各种给别人打鸡血的话,各种后悔,各种自省,各种愿望…… 导演似乎故意没有去拍摄听众的反应,多数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有橘色的墙面,一个喋喋不休的男人,和一个钟。尽管他说的是那么起起伏伏的生命故事,但却又似乎和观众隔了千里万里。没有表演,没有冲突,甚至没有眼泪。 这些男性戒瘾者绝不会没有任何日常互动,但是在导演的镜头之下,这些人的生活彷佛就是不断的自说自话。故意舍弃"对话"的设计,让枯燥之中又增加了压抑。相比而言,马莉的《囚》更具有张力,对于关键人物的聚焦调动起了观众对于人物命运的关心,大量的互动场景也让我们仿佛身处其中。《西西弗斯》的导演似乎是下定了决心要去掉所有原本这个题材可以制作出来的任何噱头,全片唯一花哨之处可能就是那段安静的舞蹈了:当白色灯泡变成彩色迪斯科光时,观众的感官终于得以放松。接下来的系列访谈总算为影片增加了那么一点对话的口子——对着摄像机说话也算对话。 看到一半的时候我有一种感受:这部电影只是让观众犯困而已,戒瘾中心生活真实的枯燥单调恐怕是观众感受的千百倍。从这一点来说,我倒是很佩服导演,选择用这样的形式去表达这样的内容,是有很大风险的,意味着不去满足观众的一贯口味,意味着不去用我们习惯的方式建立理解。我想,导演大概对于"理解和共情"有着自己非常坚定的想法。 作为一个女性,我还没有怎么在这种视角下观察过男性。 我曾经去过云南的戒毒所,男女是分开的。当我作为女性进入男性戒毒所的时候,很难说感受不到凝视。当我去做访谈的时候,也莫名地感觉到:尽管自己有警察陪同,有研究助理的名义,但我在一些被访者的面前,也不过就是一个稚嫩的可以欺骗的可以调侃的女学生——他们的人生经验是可以使他们对我进行迅速分类和标记的。 在这部片子里面,我端坐在观众席上,以购买电影票的方式罕见地获得了一个安全的对于男性的深入观察机会。观看着这些男性的痛苦和挣扎,这种感觉很奇妙。在这里面,我得以集中的感受一种被称为"男子气概"的存在。我会好奇,这些人为什么说话都那么快?这些人为什么都那么生气?好了,抛开这一部分莫名获得凝视特权的幻觉,仍然有许多故事值得讨论。 里面有两个人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工作人员,他在讲不管自己如何如何地已经能够在戒瘾中心做好工作了,他都不能否认自己曾经伤害家人的事实,只要他回到家,他就仍然是那个犯下了不可饶恕错误的人。他希望大家不要因为复原地不错就忘记了自己曾经也是一个受助者,一个一团糟的人。这个故事里说的是双重身份和助人心态。 一个是找回妻子的男人——唉,看看这个表达,找回妻子,女人又是处在一个被找回和被重新拥有的位置!他说他花了很多年重新得到了妻子的心。他的女儿现在也在卖淫,并且把人生失败归纳与她糟糕的父亲身上。这个故事说的是困境的代际遗传。 很多时候镜头都是男人自己在讲,观众一言不发。一对多的沟通给人一种家长制的威权感,然而因为他们不过只是分享者,又似乎有一种大家长失灵的错愕。这些或许曾经在某个地方耍过威风的男人,这些或许在家庭里面打过老婆孩子的男人,都在此刻变成了孤独的演讲者和聆听者。人们在外面的习气都会被带进来,如果本来就不会倾听的人,不会因为戒瘾就更会倾听,改变和成长是十分漫长的过程。彼此之间的互助往往以不断强化自我道德规训的方式出现,不管是对上帝的爱,还是对于"做一个更好的人"的向往,人们以自己的方式努力着。 片子里没有怎么说而我在过去的研究里面知道的事情是,对于戒瘾人员,二进宫是常事。"不管你想怎样重新开始,你去的地方总是有酒精和毒品。" 所谓的自制力是一回事,更多的是在戒瘾的过程中,隔离生活所导致的文化脱节与污名化,迫使大量的收容者在获得释放之后又再度回到机构中。这个事情很常见,在精神病院很常见,在监狱很常见,在戒毒所也很常见。有家回不去,自己准备好了社会却没有准备好。墨西哥的这一家我不知道会不会,但从片名《西西弗斯》来说,我想,大概也不会太大变化。 最后,如果你对于墨西哥的民间实践感兴趣,对于互助团体里面人们到底在讲什么感兴趣,对于热带的粘腻潮湿和夏夜蝉鸣感兴趣,这部片子不妨一看。 不用太浪漫化这种互助,原本就是没得选的人自己找的活路。而我们都有没得选的时候。 或许正如imdb上关于这部片子的介绍所说的,这部电影试图将成瘾视为人类状况的隐喻。 END 策划|文字|排版 小卡 相关阅读自助助人:以书为媒介的心理支持小组 影像X精神健康:大家都来看电影 她放弃遗产,用脱口秀和冷水澡对付抑郁 我和很多人一起假装抑郁:抑郁症发作时创作的喜剧我们和青年导演聊了聊影像,原生家庭和精神健康 这10部电影,带你走近双相情感障碍 10部电影,走近女性抑郁 *注意到片中intern被翻译为病人,更常见的表达是学员/戒瘾者/康复者。 *12步12Steps 1)承认在面对你的成瘾依赖时你是无能为力的,因此你不能再管理你的生活。 2)接受有更高大的力量存在可以为你提供失去的理智和平衡。 3)你愿意寄托你的生命和意志给这个更高大的力量。 4)你的道德保持没有偏见。 5)向你自己,你的信仰,以及曾经信任你的亲人承认你所犯下的错误。 6)为了你的信仰而愿意去摆脱成瘾后产生的性格缺陷障碍。 7)请求你的信仰力量去除你过去的罪恶。 8)写一份人员名单,里面是你曾经对他们造成伤害的人,并且你准备寻求他们的原谅。 9)着手修复与这些人的关系。 10)保持对缺点的警惕,并在错误发生时承担责任。 11)祈祷和冥想,以提升你与信仰力量之间的关系,并祈祷信仰力量的意志能够充满你。 12)在完成这些步骤之后实现精神启蒙,并通过练习并将12步消息传达给依赖于药物或酒精的其他成瘾者。 参考资料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A8%E6%8E%A7%E6%A9%9F%E6%A7%8Bhttp://sociorange.blogspot.com/2008/11/blog-post_21.html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7249https://socio123.pixnet.net/blog/post/38337317http://interlocution.weebly.com/35413355423554222727review--forum/7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C%BF%E5%90%8D%E6%88%92%E9%85%92%E6%9C%83http://www.crash.mx/encuadre/sisifos-nicolas-gutierrez-wenhammar-y-santiago-mohar-volkow/https://cultura.nexos.com.mx/sisifos-en-los-anexos-de-mexico/ 刺鸟栖息地 非主流精神健康公益组织。以超越学科的视角看待精神健康议题,身体力行促进知识和经验的生产,秉持社会正义的理念,探索多元介入的可能。除了开展同伴教育、互助团体、讲座沙龙等经典社工项目,也通过影像研习、影像制作、戏剧演出、艺术展览等各种艺术创新方式进行精神健康大众传播。连续四年举办药玩·精神健康嘉年华。与多所高校合作,组织教学和培训。曾获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706空间青年基金、银杏基金会、爱德基金会支持。赞助支持/活动合作/投稿,联系thornbird123@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