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上帝》是一本由[印] 安东尼·德·梅勒 / 来国强 / 戚晔 绘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另一个上帝》精选点评: ●小故事看多了也腻。不过故事还是很有禅性。 ●高中初读惊为天人,如今重读发现只是一些寓言故事集锦,远不如禅宗公案来的爽利。 ●现下的我们很多都是对着温度计呵气的人,虽然温度计上的温度示数升高了,但是我们依旧冰冷。 ●早年读过。 ●不错的小故事集,有笑有思考有真理。 ●我一直都觉得称之为大师的人,他们是不属于这个世界的,超然的 ●当我发现自己对这一系列书已经有了根深蒂固的偏见,那么剩下的两本还是不读为好。何况一开始就是奔着能"毁三观"的噱头去的,既然没这功效,我还浪费时间做什么呢? ●漏标 ●很好读的小书,内容也不错! ●好的故事需要重看【醉鬼耳朵上的泡】 一个醉鬼在街上走,两边的耳朵上都有燎泡。一个朋友问他,这燎泡是怎么来的。 "我老婆把热熨斗放在那儿,然后,电话响了,我错把熨斗当成电话来接了。" "是这样!可是,另外一个耳朵又是怎么回事呢?" "那该死的傻瓜又打来了电话!" 假如每次人们犯错的时候, 都能意识到, 他们伤害的是自己, 人们就永远不会犯错。 哎呀,只可惜, ... 《另一个上帝》读后感(一):每天三五个小故事? 我必须承认,我是看了上帝的公式才买的这本,可是不知道是心境的问题还是译者的原因,抑或真的是书的确一本不如一本,我对这本书真的没有太深刻的感觉。说他好,的确好,小寓言,不必说的太通透。说他不好,也的确不怎么样,序言里说不要贪多,读个三五篇就好,可就这三五篇,我也觉得乏味无趣。同样的道理用好几篇故事来说明,作者,你确定你真的不是在凑字数么? 《另一个上帝》读后感(二):每天三五个小故事? 我必须承认,我是看了上帝的公式才买的这本,可是不知道是心境的问题还是译者的原因,抑或真的是书的确一本不如一本,我对这本书真的没有太深刻的感觉。说他好,的确好,小寓言,不必说的太通透。说他不好,也的确不怎么样,序言里说不要贪多,读个三五篇就好,可就这三五篇,我也觉得乏味无趣。同样的道理用好几篇故事来说明,作者,你确定你真的不是在凑字数么? 《另一个上帝》读后感(三):德·梅勒的隐喻 无疑地,德·梅勒是个异端,但是他却揭露了事实的真相。全书没有统一的赞美基调,而是力图展现事实:上帝存在,但戒律是死的,正统信徒往往教条化地相信神,而那些不信者因为教条的可笑转而否认神。教条俨然横陈在人神之间。全书始于"祈祷","悟性",在"宗教"一章中梅勒的对于基督教的组织化,制度化,教条化的批判中达到高潮,最后是"恩典"与"圣人"。他的言辞或许会被教宗视为大逆不道,但是,梅勒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修行者,在面对这个既定的僵化的宗教世界时的叛逆和反抗,而且只有在这种精神斗争中才能获得真理。 这另一个上帝,就是教条,这是我的理解。 下面引用一段他的核心隐喻: 吃水果的戒律 在一个沙漠之国里,树木稀少,水果更是匮乏。据说,上帝想保证当地的每个人都能吃到足够的水果,于是,他就向一位先知显灵,说:"我对现在和将来的世世代代颁布此戒律:每人每天只能吃一个水果。请把这一条戒律记录在圣书上,违反的人将被视为背叛上帝和人类的罪人。" 千百年来,人们忠实地执行着这条戒律,一直到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方法,把沙漠变为了绿洲。这个国家成了五谷丰收、牛羊成群的富庶之地。遍地果实无人采摘,果树被压弯了腰。可是,全国上下仍在坚守吃水果的戒律。 任何人,只要他指出让水果白白腐烂才是犯下了反人类的罪行,都会招来咒骂,并被视为无德之人。据说,这些质疑上帝智慧的人生性傲慢,对上帝缺乏忠诚和顺从,世人唯有忠顺于上帝才能得到真理。 教堂里经常布道,宣称触犯戒律的人遭到了恶报,却从没有提起有同样多忠守戒律的人也遭到过恶报,或者很多破坏戒律的人却发了家。 没有什么能改变这条戒律,因为转告上帝圣言的先知已过世多年。他也许会有勇气和见识来改变它,因为从他接受上帝的命令以来,世事早已变迁,这样做不是出于对上帝的敬畏,而是为了人类的福祉。 最后,有些人公开嘲笑这条戒律、上帝和宗教,其他人则悄悄违反这条戒律,可内心总有负疚感。大多数人坚守戒律,并自以为是圣人,仅仅是因为遵守了一条毫无价值的、过时的、不敢丢掉的风俗习惯。 《另一个上帝》读后感(四):另一个上帝是谁 书中全是耐人寻味的小故事。人类直接面对真理做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敌意和恐惧,而把真理放在故事中,在读故事中获得的真理,则往往会深入人心,获益匪浅。 全书分五大部分,祈祷、悟性、宗教、恩典、圣人。每一部分都由二三十个小故事组成。 为何书名为另一个上帝,这另一个上帝又是谁?第一部分《祈祷》里的小故事也许能给我们答案。《蛙的祈祷》讲神父的赞美诗与蛙叫都是一种祈祷,当明白这一道理后,内心便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上帝的职业是宽恕》讲,一个画家的职业是绘画,画家把画画好,上帝自然也会尽职尽责地把宽恕做好。因此,祈祷反而没有必要。甚至芭蕾表演也是一种祷告(《芭蕾祷告》)。而不必过分在意外在的形式,如《脚冲麦加》。外在的形式,或者宗教的活动反而会隐瞒真想,导致愚昧(《发明家》)。而只要内心保持质朴与真诚,甚至背一遍字母表也是最好的祷告(《字母表祷告》)。那么我们究竟应该祈祷什么?是满足欲望,还是无论欲望是否满足,我们都能保持平和之心?(《财富女神迟到的答复》)。是祷告重要还是遵从内心去做事重要?一座寺庙的寺规不是"不许说话",而是"不要说话,除非你的话比沉默更有意义"(《务必罗嗦》)。聆听内心的声音,(《都在聆听,没人讲话》)。能够坦然接受生活中的一切,静观、理解、从容。(《接受生活》《在寒冷的日子里冻僵》)。也许这才是祷告的真意。当人心脱离了世俗的纷纷扰扰,达到忘我的境界,时间也就在那一刻停止,他得到了永生(《和尚和鸟》)。 第二部分讲悟性。其实里面的小故事更多地讲的是各类人的愚蠢。也许能看懂愚蠢离开悟也就不远了。那么有那些愚蠢的行为妨碍了我们的悟性与智慧呢?重复他人的错误《猎人的航班》,错误的假设,肤浅的观察《三位智者》,随大流《谣言带来饥荒》,自作聪明《教皇的手势》,自我中心,盲目推断《犹太老妇人的推断》《土豆的价格》,只看表面《穿一只鞋的嬉皮士》,固执己见,墨守成规《我是你母亲》,只看到别人的缺点《求道者和魔鬼》,抱怨他人《醉鬼耳朵上的泡》,不了解他人《牧师和他的厨娘》,缺乏观察力《维也纳外科医生的测试》,逃避责任与爱心《快把流浪汉弄出去》。如何远离愚昧?发现生活中的美《囚犯和蚂蚁》,内心充满阳光《格雷科的黑暗》,看清真相《失明的拉比》,尊重爱护每个人《你们其中之一是弥赛亚》。 第三部分讲宗教。是全书故事最多的一个部分,共有53个小故事组成。这部分主要讲了宗教的各类问题。如排他、死板、无用等。当宗教的仪式、教义背离、妨碍了人们的生活,也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让人信服的宗教了《靠近铁轨的车站》《上帝会解决弥赛亚》。《寄希望于上帝也就等于没有指望了》。教规、圣经、佛像等都是外在的东西,犹如碗中看月,所得必不真确《直接注视月亮》。《菜单不是用来吃的》,各类经书也一样。教规也只是方便之法,太执着戒律、规定,反而显得很愚蠢《接线员的规定》。宗教产生之初应该都是好的,或者说适合当时社会需求的,但任何东西都是发展的,宗教也不例外《吃水果的戒律》《救生站》。宗教还有一个问题是容易引起宗教冲突,认为外教都是邪教《玛丽相当妓女》。宗教的本质应该是给人与安慰,解答人们关于人生的意义,活法等问题《彼此相爱的两兄弟》。而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往往抱着功利的目的《让上帝事先扣钱》,而有时并不太相信《放开树枝》。也有些人沉迷宗教中而找不到了自己《我在何处》不知道自我的价值《读读这个叫做我的字》。只注重外在的形式而忽视了宗教的本质《十字还是爱》。 第四部分恩典。恩典是什么?恩典就是机会。《上帝派来的救生船》里,上帝给了神父三次机会,但神父没有把握住。有时自己也要给自己一个机会,上帝才有机会给你创造奇迹,要《先买一张彩票》,才有中的机会。但有时恩典或神迹等也许只是巧合而已《老妇人和她的公鸡》《地震和饮料》。做好自己的事情最重要,先《拴好你的骆驼》再托靠真主。但有时并非事事均遂人愿《准爸爸》,甚至在美国也一样《别忘了这里是美国》。恩典只是一个机会,一颗种子,要靠我们我们自己。我们要《买种子,而不是果实》。 第五部分圣人。有些人是生而神圣,有些人通过修行变得神圣,还有些人是被强加了神圣之名《没有刹车的消防车》。真正的圣人应该是怎样的?是领悟了空性的须菩提《须菩提和虚空》,还是拥有《神圣的影子》行善却不被人发觉的人。圣人不应该被圣人之名所累,一切照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紧绷的光环》会让圣人无法生活下去。禁欲也不是圣人所为,与内心的欲望作斗争,正好说明字自身欲望的强烈,鞋子合脚自然忘记了脚的存在,一切和谐的时候,也就忘记了自我。圣人要远离虚名,宁愿被称作《贪心和尚》也要积极筹钱来修路、建造寺庙与粮仓。《翻筋斗的苦行僧》在逗孩子们开心,《海滩上捡玻璃的人》发愿捡走海滩上的玻璃,好不让孩子们划破脚, 《神父不认为别人有坏处》,总能看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只有这些人才能被称为圣人。圣洁,如同伟大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如《保罗•塞尚》那样。 总之,这是一本值得睡前阅读的一本小书。每次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